「地球生物全系列——從單細胞到人類」傘菌綱—牛肝菌目

麟劍的人類史 發佈 2021-09-20T15:52:16+00:00

本目真菌是屬於外生菌根的大型真菌,但也有部分種類是營寄生的,一般生長在森林內或森林邊緣地帶,許多種類都是可食用的,也有一些品種雖然沒有毒,但味道苦,因此無法食用。

傘菌綱—牛肝菌目


真核生物域

真菌界

擔子菌門

傘菌亞門

傘菌綱

傘菌亞綱

牛肝菌目

牛肝菌目包含有約1300種的真菌。牛肝菌目原來只有牛肝菌科一個科,後來經過分子生物學測定,將許多其他的科劃入本目。

本目真菌是屬於外生菌根的大型真菌,但也有部分種類是營寄生的,一般生長在森林內或森林邊緣地帶,許多種類都是可食用的,也有一些品種雖然沒有毒,但味道苦,因此無法食用。樁菇科部分品種有毒。

下屬科:

牛肝菌科(Boletaceae)

小牛肝菌科(Boletinellaceae)

美口菌科(Calostomataceae)

粉孢革菌科(Coniophoraceae)

雙核菌科(Diplocystaceae)

小腹菌科(Gasterellaceae)

腹孢菌科(Gastrosporiaceae)

圓孢牛肝菌科(Gyroporaceae)

層腹菌科(Hymenogasteraceae)

網褶菌科(Paxillaceae)

原腹菌科(Protogastraceae)

須腹菌科(Rhizopogonaceae)

硬皮馬勃科(Sclerodermataceae)

干朽菌科(Serpulaceae)

乳牛肝菌科(Suillaceae)

塔氏菌科(Tapinellaceae)

1.小牛肝菌科

小牛肝菌科(學名:Boletinellaceae)為牛肝菌目的一科真菌。

小牛肝菌,子實體小至中等大。菌蓋直徑2-10cm,初期半球形或近鐘形,後漸平展、扁半球形至近平展,中部有寬的凸起,表面起紫色至近血紅色,具纖毛狀小鱗片或叢毛狀小鱗片,邊緣後期近波狀,濕時粘。菌肉黃色,近表皮處紅色,傷處變色,中部稍厚,稍有酸味。菌管延生,黃色至污黃色,放射狀排列,管口角形。菌柄較細,圓柱形,長3-8cm,粗0.5-0.8(1)cm,頂部具有網紋,下部污黃色,有紅色棉毛或纖毛狀鱗片或花紋,內部實心。菌環膜質,很薄,淺褐色,易碎破,孢子橢圓形至近橢圓形,光滑,淺黃色,7-8μm×3-3.5um。有褶緣和褶側囊體,近紡錘形或柱形,40-80μm×7.5-13um。

單生或群生,多見於針葉林下,尤多見於落葉松(Larix)林下。是外生菌根菌。分布於華南及吉林、遼寧、安徽、福建、四川、雲南等地。

2.美口菌科

紅皮美口菌,子實體較小。柄長1-4.5cm,由許多條淺黃色膠質線狀體交織成柱狀。外包被2層,外層厚、膠質、透明。內層薄,非膠質,鮮紅色,全部開裂成片並全部脫落。內包被薄,干時韌強,角質,圓球形,表皮被朱紅色的粉粒,頂端開口處有5-7片深紅色突起的皺褶 。孢子袋淺黃色。孢子長方橢圓形,淡黃色,12-16×8-9.5μm,壁厚約1.5μm,並有凹穴。

生長環境:秋季闊葉林中地上群生或近叢生。

分布範圍:湖南、福建、安徽、浙江、海南、廣西、香港、四川等。

經濟用途:用途不明,但色彩誘人,形態特殊,可用於生物教學。

3.粉孢革菌科

粉孢革菌科(學名:Coniophoraceae)為牛肝菌目的一個科。此科的模式屬為粉孢革菌屬(Coniophora)。

形成光滑、含色素的飽子,飽子中,厚的雙層孢子壁的內層是極喜藍的。依不同的種,子實層表面可以是光滑的、皺褶的或瘤狀的,在一定環境下,還可以含有一層齒形隆起。不形成囊狀體(Cysridia}。在加有IU%硫酸亞鐵水溶液的涪養基巨,子實體不能發育為綠色。

粉抱革菌科包括粉孢革菌屬和色孢皺孔菌屬。

4.腹孢菌科

腹孢菌(學名:Gastrosporium simplex)是屬於牛肝菌目腹孢菌科腹孢菌屬的一種擔子菌。擔子果球圓、卵圓至不規則分葉狀,寬1.5-2cm,白色,干後黑褐。包被2層,外層厚150-350μm,由交織菌絲所組成;內層厚200-500μ m,由緊密的膠質菌絲所組成,延續的。孢體成熟後粉末狀,深橄欖黃至奶油黃色,無中柱或不育基部。假孢絲無色,分枝,有隔,直徑3.5-5.5μm。擔孢子球圓至近球圓,3-4.5μm,近無色至淡黃色,有稀疏小疣。

該種分布於中國、亞洲、歐洲。

5.圓孢牛肝菌科

藍圓孢牛肝菌,傘菌目圓孢牛肝菌科圓孢牛肝菌屬。

形態特徵:子實體中等大。菌蓋直徑6-8cm,寬凸形至扁平,淡稻草黃色到黃色,有粗糙小鱗片。菌肉白色,傷後很快變藍色。菌芝淡黃色,傷後變藍色,在柄周圍凹陷。管口圓形,每毫米2-3個。柄長6-11cm,粗1-1.5cm,與菌蓋同色,傷變藍色,中空。孢子印淡黃色。孢子近橢圓形,平滑,近無色至近淡黃色,7.5-10μm×4-4.5μm。囊體多棒形或稍彎曲,頂端圓鈍或稍細尖,無色,24-43μm×6-10μm。

生態習性:夏秋季於林中地上單生、散生或群生。

分布地區:雲南、西藏等。

經濟用途:可食用。屬樹木外生菌根菌,與松、山毛櫸、榛等形成菌根。

6.層腹菌科

擔子果地下生或地上生,無不育基部或基部稍收縮,有基部菌絲索。包被1-2層,不開裂。擔孢子大型,橢圓或有角,平滑或粗糙,罕無色或有色。

模式屬:層腹菌屬HymenogasterVitt.。

層腹菌屬,擔子果近球形、不規則球形至梨形,偶呈塊狀,以一基部菌絲索與基物相固著。包被1-2層,由繩索狀菌絲或假薄壁組織所組成,不開裂。 孢體通常稍呈褐色,由菌髓片 交織成小腔;小腔排列不規則至或多或少從一小的不育基 點輻射而出;菌髓片無色至有 色。擔子永存,圓柱狀,2-4孢子的,小梗短而強健。擔 孢子有色,卵圓、橢圓、梭狀、 寬梭狀至檸檬形,平滑或有疣、有皺紋、蜂窩狀至網紋狀 ,無或有一或多或少有皺的膠 質孢鞘(外膜)。該屬全世界已知92種和變種,我國有28種和變種。廣泛分布於全世界,但北半球多於南半球。

該屬不同於奧腹菌屬Octaviania和粉褶包屬Richoniella之處是具有橢圓形的擔孢子;不同於須腹菌屬Rhizopogon和黑腹菌屬Melanogaster之處是其與基物固 著用基 部菌絲索代替了側生菌絲索;不同於輻片包屬 Hysterangium,軸腹菌屬 Hydnangium和高腹菌屬Gautieria之處乃是它缺乏中柱。該屬分種的特徵以擔孢子為主,包被厚度則居於次要 地位。

7.須腹菌科

須腹菌科(學名:Rhizopogonaceae)是牛肝菌目的一個科,於1928年由瑞士植物學家Ernst Albert Gäumann(英語:Ernst Albert Gäumann)與美國真菌學家卡羅爾·威廉·多奇(英語:Carroll William Dodge)定義、描述。本科下包含須腹菌屬與Rhopalogaster等兩個屬,共約150種物種,其中Rhopalogaster為單型屬,只包含一種物種。有另一屬Fevansia(英語:Fevansia)傳統上被認為屬於須腹菌科,但已有研究基於分子證據將其改歸入紅菇目的地花菌科。

分子種系發生學的研究也顯示牛肝菌目中,須腹菌科與鉚釘菇科、乳牛肝菌科、截軸包菌科(Truncocolumellacae)等類群的親緣關係較為接近,有研究將本科與這三科共同歸屬於乳牛肝菌亞目(Suillineae)。

擔子果近球形、塊狀至不規則,時常以細弱的菌絲索與基物相固著。包被發育良好,不開裂的。孢體由小腔組成,局部膠質化;小腔小型,排列不規則,空虛至半充塞的。菌絲系統為單系的,生殖菌絲薄壁至稍增厚的;鎖狀連合通常缺如,罕存在。柄中柱缺如。子實層托髓狹窄,規則,局部膠質化或不膠質化。包被皮層為一狹窄的菌絲所形成的橫走的外皮層。擔子葫蘆形至圓柱棒狀,時常崩解或自溶,大多為4,6或8孢子的。擔孢子為靜態孢子,對稱的,小型至中等,臘腸狀、圓柱狀至寬卵圓形,無色、麥稈黃至淡褐色,無澱粉質反應,無擬糊精反應,孢壁平滑,不具一容易分離的、或明顯的粘孢鞘;臍附肢甚短。囊狀體缺如。擬側絲有時存在。

地下生或半地上生,可在樹木根上形成外生菌根,在造林上有經濟價值。廣泛分布於全世界。

8.干朽菌科

干朽菌,拉丁學名:Gyrophana lacrymans (Wulf. : Fr.) Pat.。中文別名:伏果圓炷菌、淚菌。

形態特徵:子實體平伏,近圓形、橢圓形,有時數片連接成大片,一般長寬10-20cm,相互接連可以達100cm,肉質,干後近革質。子實層鏽黃色,由棱脈交織成凹坑或皺褶,棱脈邊緣後期割裂成齒狀,子實層邊緣有寬達1.5-2cm的白色或黃色具絨毛狀的不孕寬帶。凹坑寬1-2mm,深約1mm。擔子棒狀,細長,40-68μm×6-9.5μm。囊體長棱形,50-80μm×6-8μm。孢子淺鏽色,橢圓形,往往不等邊,光滑,7.5-13μm×5-8μm。

生態習性:生於各種建築木材上。如木地板、木棚、原木、橋樑、木門、木櫃等。

分布地區:雲南、四川、西藏、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

經濟用途:該菌是世界著名的木腐菌,腐朽力很強,破壞力極大。使木材造成塊狀褐色腐朽。朽材褐色,形成方塊,之間有菌索,後期朽塊變成粉末。試驗抗癌,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70%,對艾氏癌抑制率為60%。

9.乳牛肝菌科

乳牛肝菌科(學名:Suillaceae)是牛肝菌目的一個科,包含牛肝菌狀的乳牛肝菌屬、假松露的截軸包菌屬(英語:Truncocolumella)、以及單型的裸小牛肝菌屬(英語:Psiloboletinus)。2008年的統計顯示本科有54種物種。本科原本還有兩個屬Gastrosuillus與Fuscoboletinus,已基於分子種系發生學的研究而被併入乳牛肝菌屬中。分子證據也顯示牛肝菌目中,乳牛肝菌科與須腹菌科、鉚釘菇科、截軸包菌科(Truncocolumellacae)等類群的親緣關係較為接近,有研究將本科與這三科共同歸屬於乳牛肝菌亞目(Suillineae)。

乳牛肝菌,野生食用菌,子實體傘狀,口感滑爽,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富含人體必需的多種胺基酸,對增強人體免疫系統有較好的作用,可分為紅乳牛肝菌和白乳牛肝菌兩種。

菌蓋直徑3-10cm,土黃色、淡黃褐色,表面光滑,濕時很粘。菌肉,淡黃色。菌管,延生,淡黃褐色,管口複式,寬0.7-1.3毫米。菌柄:2.5-7cm,粗0.5-1.2cm,近圓柱形,無腺點。孢子印黃褐色,孢子長橢圓形、橢圓形,平滑,淡黃色,7.8-9.1μm×3-4.5μm。

可食,味較好;菌根菌,可與馬尾松建立共生關係。民間有採食,並已深加工;菌根利用正在研究階段。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