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道山古塔

大潮汕灣視點 發佈 2021-09-20T15:52:36+00:00

自民國以來遭到多次的雷擊,尤其是1997年6月,暴雨驟臨,霹靂震動天地,寶塔遭受第四次最為嚴重的雷擊,塔身又被巨雷炸掉三層,現僅存兩層半。

聳立於麗江岸畔的謝道山古塔,過去是海豐山水風光的標誌塔。自民國以來遭到多次的雷擊,尤其是1997年6月,暴雨驟臨,霹靂震動天地,寶塔遭受第四次最為嚴重的雷擊,塔身又被巨雷炸掉三層,現僅存兩層半。道山,又稱謝道山,位於海豐縣城南郊五公里,往汕尾方向海麗大道右側,雙峰對峙,獨立成山;海拔65.9米。清乾隆十四年《海豐縣誌》載:「謝道山。邑南十里,雙峰並峙,四面繞河,直通於海。上有寶塔,邑之丁方也」。因此,道山塔是海豐一處歷史悠久的古建築物,也是海豐一座聞名粵東的旅遊名勝。過去,民間傳說海豐是牛地,道山塔是白太爺用來制服海豐的牛樁,這是無稽之說!因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白章(民間謂白太爺)上任海豐知縣之前,道山塔已被他的前任,即康熙二十七年(1688)海豐知縣姚德基所建成,早已聳立在山頭八年之久了。惠州府志和海豐縣誌都明確記載:道山塔首先為明崇禎二年(1629),海豐縣令周一敬倡建,後因明末兵亂經濟蕭條而停止。至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春,為振興海豐人文及鎮壓西溪水患,知縣姚德基在縣城士紳的支持下,重新啟動築造道山文昌塔之舉,在縣城「丁」方建一座高25米的風水塔,以增益道山的高度,與大雲嶺、赤山塔從東、北、南三面圍繞縣城,形成三足鼎立,相互照應的地理格局。竣工後,成為海豐縣城南的一道壯麗景觀。清同治版《海豐縣誌》云:「迄今湖水淵涵,塔山聳翠,洵邑大觀。」清乾隆版《海豐縣誌》載:「『丁峰起,魁元出』,建塔後科甲聯登,其應蓋不爽雲。」果然,至清康熙三十八年,洪辰紱兄弟及陳天銓、彭熾等參加省考獲得舉人功名,其中洪辰孚省考獲解元,進京赴會試進士及第金榜題名。至民國時期,海陸豐出現了政治革命家彭湃、陳炯明等,文藝名家馬思聰、鍾敬文、丘東平、賴少其等,故道山塔被縣誌和群眾稱為「文筆塔」或「文昌塔」。道山塔已列入《海豐縣旅遊志》、《海豐縣文物志》、《海豐名山風物誌》等旅遊書籍中,成為海豐人文風光的旅遊名勝標誌之一。道山塔,是海豐一座具有自然風光的旅遊標誌物,是一處有益海豐風水人才的文昌塔,也是一個牽繫海外華僑心靈的故鄉象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