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期第1天,世界發生3件事:五角大樓警告歐洲;法或退出北約

環球調查局 發佈 2021-09-19T16:04:32+00:00

9月19日,中國正式開啟了為期3天的中秋假期,全國各地的人們都在歡度佳節,享受與親朋好友的團圓時刻。

9月19日,中國正式開啟了為期3天的中秋假期,全國各地的人們都在歡度佳節,享受與親朋好友的團圓時刻。

然而,樹欲靜、風卻不止!中秋假期第一天,這個本就不太平的世界又發生了3件大事,再次凸顯了當前局勢的動盪與不安。

第一件,美英澳聯手「算計」法國,引發歐洲不滿,歐盟或另起爐灶、單獨組建「歐洲軍」。

近期,美英澳三國單獨組建「奧庫斯」三方軍事聯盟,以及美國答應幫助澳獲得核潛艇一事,引發了法國及歐盟的強烈不滿與抗議。

一來,作為歐盟「主導國」之一的法國,不僅將失去與澳大利亞價值660億美元的潛艇合同,馬克龍還將失去任內最重大的外交成就之一,原本「名利雙收」的局面,頃刻間就變成了「名利雙失」。

二來,不論法國還是歐盟,得知「奧庫斯」軍事聯盟成立的消息,都是美英澳宣布前的幾個小時。這表明,歐洲顯然也被「排擠」出了美國的「核心圈子」。

三來,美國承諾幫澳大利亞獲得核潛艇,已經違反了「核不擴散」原則,這對歐洲各國、乃至世界各國來說,都是極為不公平的一件事。

直白點說,為什麼澳大利亞能擁有核力量,德國、西班牙、波蘭等歐洲國家就不能有,美國你這不是背面一套、背後一套,搞「雙重標準」嗎?

忍無可忍之下,不甘心「乾瞪眼」的歐盟再次表示,有必要實現歐洲戰略層面的「自主性」,並稱這是「亟待解決」的事。

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歐盟將單獨組建軍隊,通過自己的力量保護自己。

事實上,歐盟提議組建「歐洲軍」,並不突然。

17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便表示,為了避免在安全問題上過分依賴美國,歐盟將繼續推動設立歐洲防務聯盟一事,讓歐洲能靠自己的能力、做更多的事情。

在這之前,阿富汗局勢一夜「變天」後,美國不顧盟友安危、自顧自「逃離」的行為,便令大多數歐盟成員國不滿,紛紛表示要美國不再可靠,要自行建立軍事力量、保護自己。

為此,北約還曾警告歐盟這樣做,稱該行為會影響北約的實力。

更早一些,2018年,由於不滿川普政府頻繁向歐洲各國索要「高昂保護費」,法德也曾提出要自己組建軍事力量,不過當時響應者寥寥,不得不暫時擱置。

但如今,美國對法國的「背後捅刀」,正在讓更多歐洲國家清醒地意識到——美國已不再可靠,自立山頭、另起爐灶已迫在眉睫。

一方面,法國作為歐盟主導國之一,這回明擺著被美英澳「聯手欺負」了,歐盟不可能繼續忍氣吞聲。

另一方面,美英澳拋下歐洲、自己搞軍事聯盟,還要共享核技術,歐盟不會甘心落人於後、組建軍事力量將成必然。

或許,歐盟組建「歐洲軍」一事,將成為美歐關係降級、甚至是「分道揚鑣」的重要節點。

此外,在歐盟發話之後,「忍無可忍」的法國也出招了。

第二件事,矛盾激化!法國或退出北約,美法關係迎來重大考驗。

19日,法國外長勒德里昂表示,法國將重新考慮北約的核心利益,並將在下一屆北約峰會中重新制定策略,並把此次「潛艇事件」考慮進去。

勒德里昂還強調,歐洲必須要有屬於自己的戰略指南,而這也是明年法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重要責任之一。如果歐洲覺得自己還能「名垂青史」的話,就必須團結一致、共同捍衛歐洲利益。

法國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1,歐洲是時候靠自己了、不能再跟在美英後面了,否則下一次「被出賣、被拋棄」時將更加手足無措。

2,這次被美英澳「背後捅刀」,不僅是法國的事,也是德國、義大利、乃至整個歐洲的事,歐洲人要團結起來,捍衛自己的利益。

3,美英連對盟友「背後捅刀」的事都能幹得出來,這樣的北約還能指望什麼?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

很顯然,法國的主張就是支持歐洲自立自強、組建單獨軍隊,甚至從其對北約的反感、美英的失望中能看出,法國很可能會萌生「退出北約」的想法。

不要忘了,早在2年前,馬克龍便多次高呼「北約正在經歷腦死亡」狀態,不滿與不忿之意十分凸顯。

此外,法國在做出此番表態之前,還多次公開發聲指責美澳「背信棄義」,還宣布召回了駐美、駐澳大使,這在過去200多年裡,還是頭一遭。

可見,法國這回確實很生氣。再加上,明年法國總統大選也要開始了,如今眼看本國被「欺負」,馬克龍就更不會輕易善罷甘休了,接下來會施展的強硬手段,或許會令美英澳、乃至世界為之動容。

當然了,眼看歐盟要另起爐灶,法國發出「或要退出北約」的表態,美國自然㛑不會無動於衷。

第三件事,五角大樓警告歐洲,試圖通過渲染「俄羅斯威脅」讓歐盟回心轉意。

19日,五角大樓警告歐盟,稱俄羅斯對歐洲的「威脅」正不斷加劇,這是歐盟短期內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大問題,而要面對這種戰略競爭,必須依靠盟友和夥伴間的共同合作。

言下之意,美國就是想告訴歐洲,要想應對所謂的「俄羅斯威脅」,離不開與美國的合作,相當於變相警告歐洲不要自行建立軍隊,更不要試圖退出北約。

但事實真如美國所說的那樣嗎?非也。

近幾年來,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雖說還是緊張,但俄歐之間的關係已大大好轉。別的不說,俄德合作的「北溪2」項目,俄法德烏為解決烏克蘭問題而成立的「諾曼第模式峰會」等等,都是俄歐關係回暖的象徵。

說到底,美國擔心的不僅是自己會失去盟友,更擔心這些盟友突然轉換角色、站到俄羅斯這邊,成為美國的對手,影響所謂的「美國利益優先」。

不過,在美式霸權日漸式微、白宮所作所為如此不厚道的情況下,拜登又憑什麼能指望法國、歐盟向美國妥協呢?

最後,還是談幾點粗淺看法吧。

第1,歐洲和美英澳的「梁子」這回算是結下了。

從美英澳如今的反應來看,顯然沒有「收回成命」的意思,美歐之間免不了一場膠著且激烈的拉鋸戰;而在這樣的「拉扯」中,雙方間的間隙與裂痕,勢必會持續擴大。

總之,世道變了,美歐關係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第2,局勢仍在發生變化,「贏家與輸家」的定位仍不明確。

對美國來說,看似「武裝」了澳大利亞,讓自己多了一個實力強勁的幫手,但卻可能弄丟歐洲這一關鍵助力。

對澳大利亞來說,雖然如願獲得了核潛艇,有望成為準擁核國家,但卻得罪了法國、歐盟以及亞洲某大國,接下來的日子必然不會好過。

而對法國而言,雖然丟了價值660億美元軍售合同,但卻可以進一步推動歐洲走向「獨立自主」、讓歐盟更好地成長。屆時,作為歐盟主導國之一的法國,自然也能獲益。

至於英國,離開歐盟這個大家庭後,一轉頭就倒向了美國,按美國「兩面三刀、表里不一」的秉性來看,吃苦頭不過是遲早的事。

不要忘了,就連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都曾說過——做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而做美國的盟友是致命的。英國,你可得悠著點了。

總之,大局未定,且看誰能笑到最後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