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琵琶行》後僅半年,白居易又出一首名詩,靈巧生動、理趣盎然

平兒聊歷史 發佈 2020-04-28T13:10:40+00:00

春秋戰國的《詩經》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道盡桃花盛開的燦爛嬌俏;唐朝詩人崔護,僅憑一首"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就名留青史,典型的詩比人紅;當然,也有李商隱借《嘲桃》嘲笑洋洋得意的小人的,"春風為開了,卻擬笑春風"…

作者:平兒,我不是《紅樓夢》里的平兒,我是聊歷史的平兒。若要轉載,請聯繫我授權哦~~~

從古至今,詠桃花的詩歌從來不缺。春秋戰國的《詩經》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道盡桃花盛開的燦爛嬌俏;唐朝詩人崔護,僅憑一首"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就名留青史,典型的詩比人紅;當然,也有李商隱借《嘲桃》嘲笑洋洋得意的小人的,"春風為開了,卻擬笑春風"……


不同作品中,桃花的意義不同。那麼,在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桃花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呢?


大林寺桃花

唐代: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人間四月,百花都凋零殆盡了,這個時候,山上寺廟裡的桃花才剛剛盛開。


"人間"這個詞其實很值得細品。首先,單獨看這個詞的話,一般是與"天上"相對,或者直接指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但是,在本詩中,"人間"毫無疑問是與"山寺"相對,即指山下面人們生活的地方。換個角度想,"山寺"與"人間"相對,那麼"山寺"在詩人白居易的心裡,差不多是類似"天山仙界"的地位了。

由此可見,白居易在看到山寺里看到有桃花盛開時,應該會感到很驚喜。因為,那個時候,山腳下的花兒都凋零殆盡了,白居易到山寺里來,本能上會認為,山寺里的花兒也都凋謝了,不料,山寺的桃花才剛剛盛開,跟他預期的完全相反,怎能令詩人不感到驚喜呢?


"芳菲"在這裡泛指花,這是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突出了繁花香氣馥郁的特點。韓愈的"百般紅紫斗芳菲"中的"紅紫"也是泛指花,也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但是突出的是繁花色彩繽紛的特點,而不是花的香氣。

至於"桃花"在本詩中的意義,則是用具體的事物,來代表抽象的春光,使得春光更加具體形象。而且桃花是一個很典型的春天的意象,看到"桃花"二字,幾乎就可以把季節定位到春天。


此外,說一下我個人在看到"桃花"二字時的第一聯想,那就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我會恍惚中覺得,大林寺可能也是一處世外桃源吧,不知道白居易是否也會有一點點這樣的想法。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實際上大林寺里就桃花最多,白居易看到的就是桃花,因此直接把桃花寫入詩中,根本沒想那麼多。而大林寺別的花,什麼杏花、櫻花啊,沒怎麼栽種……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總是內心遺憾,春天歸去無處尋覓,卻不知道原來是到這裡來了。


白居易的這首《大林寺桃花》寫於817年四月,而白居易出生於772年,可見,寫這首詩時他已經45歲了。此時,白居易正在江州司馬的任上。


就在前一年,即816年的秋天,白居易寫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秋去春來,《琵琶行》誕生大概半年後,《大林寺桃花》詩成。《琵琶行》沉痛淒涼,《大林寺桃花》靈巧有趣。除了是因為白居易遇到同病相憐的琵琶女使然,我想,可能也跟季節有關吧。秋天更容易使人傷感,春天更容易讓人愉悅。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多讀幾遍,我總覺得跟"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卻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的哲理有一點點類似。你們覺得呢?


本文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