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為什麼拿不了奧斯卡獎?

溟瞾影視館 發佈 2020-02-24T20:23:15+00:00

張藝謀事實上,在奧斯卡的評選機制下,獲獎作品不一定會是全球觀眾公認的最棒的電影,但就"提名"而言,能夠獲取這種資格一定是在某一方面有可取之處,或者說是達到了國際一流水準。

溟瞾影視館執筆原創:

奧斯卡金像獎(Oscars),又名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s,中文簡稱學院獎),是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辦的電影類獎項,創辦於1929年。該獎項是美國歷史最為悠久、最具權威性和專業性的電影類獎項,也是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類獎項。

對非美國的所有國家來講,其實都應該發問:為什麼非美國電影很少奪得奧斯卡獎?

在第92屆奧斯卡獎(含金量最足的"最佳影片獎"頒給了韓國電影《寄生蟲》)以前,從未出現過非美國電影奪得"最佳影片獎"的先例,而實質上,奧斯卡專門設立了一個名為"最佳外語片"的獎項,來頒發給優秀的非美國電影。

早些時候,奧斯卡獎在本質上完全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電影獎項,與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德國柏林、法國坎城、義大利威尼斯)"開放"的本質完全不同。奧斯卡的一切都以美國代表的西方文化為核心,即便是頒發給非美國電影的"最佳外語片",也必須滿足符合美國文化這一要求。這也就是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電影人為什麼屢屢提名卻未能真正獲得奧斯卡獎項、而取得了美國綠卡的李安卻能三度斬獲奧斯卡大獎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在奧斯卡的評選機制下,獲獎作品不一定會是全球觀眾公認的最棒的電影,但就"提名"而言,能夠獲取這種資格一定是在某一方面有可取之處,或者說是達到了國際一流水準。

以2014年的奧斯卡為例,王家衛的《一代宗師》成功闖入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九強,並獲得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之後,華語片(內地、香港、台灣)至今便再與奧斯卡獎毫無關係。難道這幾年就真的沒有能夠達到國際一流水準的華語電影嗎?事實並非如此,只不過由於奧斯卡對最佳外語片評選機制的限制(每個國家或地區選送一部電影,而不是像其他電影節那樣自由報名),導致了華語片再無提名機會。

以下為近幾年內地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或只是票房爆款、或質量根本不合格):

  • 2019-《哪吒之魔童降世》(註:香港選送《掃毒2》)
  • 2018-《邪不壓正》
  • 2017-《戰狼2》
  • 2016-《大唐玄奘》
  • 2015-《滾蛋吧!腫瘤君》

由於奧斯卡對最佳外語片這樣的評選機制,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電影在奧斯卡連提名的機會也沒有了。實際上,2019年在國際上產生較大影響力的國產影片首先當屬《地久天長》,在極具影響力的德國柏林電影節一舉拿下最佳男演員(王景春)、最佳女演員(詠梅)兩項大獎。如果屆屆都能選送《活著》《鬼子來了》,或者次一點的《地久天長》《鋼的琴》這樣水準的影片到奧斯卡參選最佳外語片,提名基本上都能達到,而獲獎的幾率也一定會大大增加。

作為作品曾多次獲得奧斯卡提名的第五代導演張藝謀,實際上"中國電影憑什麼獲得奧斯卡提名"這一話題他最有發言權,而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也能夠清楚地看到一些奧斯卡的"規則"。

  • 批判主義與極高的電影藝術性的結合:代表作品《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眾所周知,奧斯卡並不是只放眼於"藝術"二字的電影獎項,除了追求"政治正確",像時代性、價值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評判標準。但不論如何,奧斯卡仍然是代表著電影人"最高榮譽"的極具影響力的電影獎項。

張藝謀早期的作品清一色都是文藝片,而且大多數都有豐富的現實意義,例如諷刺、揭露封建禮教對女性迫害的影片《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而且我們都知道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改編自國內著名作家的小說作品,因此在故事性、現實意義上是具備高水準造詣的。而且,張藝謀導演最早出身於攝影行列,在畫面構圖、配色上也有很高的造詣,因此最終成片顯示具有"揭露真相"的批判意義,另外也具備電影極高的藝術造詣,獲得奧斯卡提名自然不在話下。

實質上,當下的環境中也不乏像《狗十三》《大象席地而坐》這樣具有批判意義的影片,但在影視化的藝術造詣上,當下很少能有幾個導演說他能夠達到張藝謀年輕時候的水準,因此當下亟需在藝術性上有突破的創作者。

  • 本土特殊文化的詮釋:代表作品《英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7年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一舉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男主角、最佳配樂三項獎項,該片的出色之處就是深刻的還原了二戰時期義大利人民所經歷的那種特殊的生活過程。

2009年,日本電影《入殮師》一舉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從名字就能知道這是東亞特有的文化風俗。就故事性而言,鈣片並不能稱得上是那一屆提名作品中最好的,但在該片中導演一五一十地還原了"入殮過程",滿足了評委們對日本"入殮文化"的好奇。

"武俠文化"則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即便是鄰國日本也沒有這樣的文化,有的只是類似的"忍者文化"。張藝謀的《英雄》不一定能夠完全代表中國的武俠文化,但展露其七八分毫無問題,因此不僅獲得了奧斯卡的提名,就連《時代周刊》這樣的美國權威讀物也唱了讚歌。但很可惜,一方面是李安的《臥虎藏龍》在之前已經在奧斯卡宣揚了武俠文化,另一方面是《英雄》本身的故事表現並不完全符合奧斯卡的審美。

至於李安導演,更不必多說。

  • 在電影藝術的某一方面有特殊長處:代表作品《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十面埋伏》(最佳攝影提名)《滿城盡帶黃金甲》(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必須承認,奧斯卡能夠提名《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有一半都是看在張藝謀的面子上,畢竟這兩部電影並未獲得含金量更足的最佳外語片提名,而是在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兩個不重要的領域或的提名。

應該這樣來看,電影藝術不是單一的藝術,它是各種藝術雜糅在一起的一類新型藝術品。《十面埋伏》在故事性上的確是乏善可陳,沒有什麼值得討論的地方,但攝影出身的張藝謀在場面控制、調度方面絕對稱得上國際一流的大師,《十面埋伏》里的竹林武打戲即便是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也沒有多少導演能夠做出那樣的水準。

《滿城盡帶黃金甲》可以說是張藝謀在《三槍拍案驚奇》《長城》之外最被詬病的一部作品了,原因還是出在了故事性上,套用《雷雨》的劇本不但沒有讓這樣一部武俠大片得到升華,反而顯得小家子氣。但就影片中人物的服裝設計來講,華麗酷炫,但較之《封神傳奇》那樣同樣亮瞎眼的華麗服裝來說,《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水準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張藝謀無疑是奧斯卡提名次數最多的一位內地導演,但可惜的是,即便是他,也沒能夠為內地奪得一次奧斯卡獎盃。近幾年內地選送奧斯卡的影片可以這樣理解,在故事、攝影、構圖等方面都達到了國際上的及格水準,但沒有任何一個方面能夠達到一流水準,因此連提名都沒法獲得也能夠理解。

奧斯卡獎自然不是中國電影的終極目標,中國電影的終極目標應當是能有一個達到奧斯卡獎影響力的獎項。但這樣一個滿場的過程中,如果連達到奧斯卡提名水準的作品(不是一定要獲得奧斯卡提名,而是要達到國際一流水準)都沒有多少部,中國電影談何未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