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毒性大而「失寵」的氯黴素,在這些地方仍被拿來救命

小侃大夫的話 發佈 2020-05-18T07:53:03+00:00

上個世紀40年代,雅培、禮來和帕克戴維斯歐公司資助了的一個項目,內容是讓大學的教授們廣泛收集各種土壤樣本,並試圖從樣本中培養出能夠產生抗菌作用的黴菌,進而開發新的抗菌藥物。

用金錢做泥土,用時間去灌溉,才有可能綻放出一朵「新藥」。

上個世紀40年代,雅培、禮來和帕克戴維斯歐公司資助了的一個項目,內容是讓大學的教授們廣泛收集各種土壤樣本,並試圖從樣本中培養出能夠產生抗菌作用的黴菌,進而開發新的抗菌藥物。

成千上萬的土壤樣本被送到實驗室里進行培養。1947年,耶魯大學的保羅·伯克霍德在委內瑞拉收集的土壤樣本中發現一種鏈黴菌;同年,伊利洛伊州州立大學大衛·戈特利布在學校不遠處的農場裡收集的土壤樣本中,同樣發現一種鏈黴菌。這些鏈黴菌的共同特點是:可以產生一種物質,抑制細菌的生長。

氯黴素,被人類發現。


「價格便宜量又足」的氯黴素,對付細菌有一手

氯黴素屬於廣譜抗菌藥物,對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均有作用。

在它發現之初的20世紀40年代末,抗菌藥物的選擇十分有限,即便是當時的明星抗菌藥物:青黴素,其抗菌譜在氯黴素面前也相形見絀,這使得人們對氯黴素寄予了很大期待。

青黴素在當時還有一個「高貴」的毛病:只能從特定的黴菌發酵液中提取,產量有限,成本高企不下,還做不到敞開供應,普惠眾生。相比較而言,氯黴素的研發路線卻像是開了掛一般順風順水:1947年被發現,1948年確定了分子結構,並很快實現人工合成。能夠人工合成,也就意味了成本的大幅降低。氯黴素也因此成為第一個可以人工合成技術的抗生素(第一個可人工合成的抗生素,不是第一個人工合成的抗菌藥物)。

抗菌譜廣,可以由工廠用化學合成的方法大量製備,「價格便宜量又足」,氯黴素很快成為抗菌藥物屆的閃耀新星。


氯黴素不僅僅只是對細菌有作用,還會帶來骨髓抑制作用和灰嬰綜合徵

人類發現藥物、合成藥物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乾的是上帝才可以實現的活兒:發現、創造一種世界上本來沒有被發現、或是本就不存在的物質,並將這種物質用來抗擊疾病,延長人類的生命,維繫健康。

本來,氯黴素只能由特定的黴菌合成,但人們掌握了人工合成的方法之後,很快就被廣泛應用於臨床。

由敏感菌感染造成的腦膜炎,可致命。氯黴素它來了,可以救命。

由傷寒沙門桿菌造成的傷寒病,曾經帶走了祥林嫂的老公,帶來了神秘而又而可怕的無症狀感染者「傷寒瑪麗」。如果能用得上氯黴素,那這些故事的結局可能都需要改寫。

由跳蚤、恙蟲等節肢動物作為中間宿主的立克次氏體感染疾病,包括流行性斑疹傷寒、恙蟲病等,在四環素類藥物誕生之前,氯黴素是首選藥。

此外,還有很多敏感菌造成的多種感染,氯黴素都是手到擒來,拯救了無數生命。

風大的時候,豬都可以飛起來,飛起來的同時,缺點也會被看得很清楚。氯黴素,就沒有逃過這個定律。



對血液系統的毒性,不得不防!

在大劑量或長療程使用氯黴素治療之後,可出現血細胞減少的現象。紅細胞計數會下降,白細胞計數會下降,血小板計數也會下降……這是怎麼一回事?

還記得氯黴素發揮抗菌作用的原理嗎?通過抑制細菌的核糖體50S亞基,從而阻止細菌合成蛋白的成,從而發揮抑菌作用。

骨髓中的造血細胞線粒體中也有核糖體,這些核糖體和造血功能息息相關。不幸的是,氯黴素也會對這些核糖體產生抑制作用。尤其是大劑量和長期使用時,造血功能會出現障礙,所謂的「骨髓抑制作用」。

好消息是,大多數這種骨髓抑制作用以停藥之後就可以得到恢復。病菌被殺死,骨髓造血細胞可以再生,血細胞還會補充上來,皆大歡喜。

壞消息是,小部分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會因此一蹶不振,發展成再生障礙性貧血或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雖然發病率不足三萬分之一,卻是致命性的血液系統疾病。

為了治療某種未必致命的細菌感染,卻患上了致命的血液病,雖然機率很低,萬一碰上了,實在是冤。

「灰嬰綜合徵」,是專屬於氯黴素的另一種致命性的不良反應。

由於早產兒和新生兒的肝臟系統沒有發育成熟,對氯黴素的解毒能力差,在較大劑量的氯黴素作用下會出現以循環衰竭以主要表現的不良反應,死亡率可達40%。

有報告成人在服用大量的氯黴素(數百片)之後,出現灰嬰綜合徵的案例。

由於有誘發致命不良反應的可能,氯黴素被冠上「危險」兩字。在短短數年時間內,曾經的「後浪」就被新型抗菌藥物無情拍倒,成為躺在沙灘上的「前浪」。


「前浪」氯黴素,偶爾還可以「浪一下」

經歷七十年的風浪之後,氯黴素並沒有徹底躺平,時不時還會抬起一隻胳膊,試圖搶個鏡頭。

在經濟較發達的國家,氯黴素的使用被封印在了滴眼、滴耳、滴鼻等很局限的範圍內。

氯黴素滴眼液,是氯黴素現如今在藥店裡扛大旗的製劑品種,可用於敏感菌所致眼部感染,如沙眼、結膜炎、角膜炎、眼瞼緣炎等。特點:價格便宜。

在我國的醫院裡,尤其是具有較久遠歷史的醫院,都曾經經歷過缺醫少藥的年代,在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精神指引下,用氯黴素為主要原料,製作出各種各樣的外用藥,在皮膚科大放光芒,並一直延用至今。特點:還是價格便宜。

氯黴素氧化鋅搽劑,用來治療濕疹、皮炎、褥瘡等,收斂消炎,作用溫和;

氯黴素乳膏、氯黴素水楊酸搽劑,用來治療痤瘡,常常成為小年輕們口中的小神藥;

氯黴素與糖皮質激素配伍的外用藥水或藥膏,抗菌的同時還能解決過敏問題,算得上是皮膚科的一劑猛藥……

這些外用藥不用擔心前面提到的骨髓抑制或灰嬰綜合徵的問題。氯黴素的毒性和劑量相關,只要皮膚沒有破損,外用氯黴素製劑吸收入血的劑量很有限。使用時只要沒有過敏或刺激性反應,發生其他不良反應的機率很小。

除了滴一滴、抹一抹,氯黴素還有沒有別的應用了呢?

在我國,氯黴素片的生產並沒有完全杜絕。畢竟,在致命性的傷寒、副傷寒,腦膜炎、耳源性腦膿腫,立克次體感染等疾病面前,保留氯黴素的存在感,就是備份了一救命手段。

此外,作為抗菌藥物的一個類別,除了開宗立祖的氯黴素,氯黴素類抗菌藥物門下還有一個小弟:甲碸黴素。甲碸黴素的結構、抗菌譜、不良反應均與氯黴素相似,未見致死性的不良反應報告,價格也更高一些。

在低收入國家,氯黴素仍舊是一劑救命良藥

細菌性腦膜炎,已經漸漸淡出了中國老百姓的視線中。但是這個疾病在衛生條件欠佳的地區,一直都存在,而且是致命性的疾病。

氯黴素,治療腦膜炎療效久經考驗,同時還兼具廉價、易得的特點。氯黴素依靠價格優勢,使得不良反應和生命的權衡天平,最終還是倒向了現實的一側。

在低收入國家中,氯黴素被世界衛生組織收錄在治療腦膜炎的基本藥物目錄內。1998年,曾經停產的氯黴素油劑在馬爾他復出,並於2004年登陸廣闊的印度市場。



某藥物安全且有效只有它能救命,但是價格高昂難以承受,那這個藥物對於窮人來說,存在的意義僅可用來感嘆人生的淒涼;若某藥物雖不完美但價廉易得,關鍵時刻也可以拿來救命,那這個藥物就是天賜的神藥。

氯黴素,一個不完美的藥物,一個廉價的藥物,一個被已開發國家幾乎遺忘掉的藥物,今天,仍在外用藥領域默默堅持,在第三世界默默救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