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笨,是一種高級的情商

有書共讀 發佈 2020-05-01T16:45:52+00:00

需知很多人願意執著於「笨」的方式,即使眼下是吃虧了些,也瞧不見什麼小利小惠,但終有一天,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原來,「笨」才是最高級的聰明。

有人說:

「愚笨的人最聰明,聰明的人最愚笨。」


這句話,在曾國藩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天夜裡,曾國藩仍像往常一樣背書,躲在窗外的小偷原本想等曾國藩睡下後行竊。


可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曾國藩卻始終不能順利地背誦全文。


最後小偷等得不耐煩了,忍不住跑出來替他背誦一遍,還生氣地對他說:

「這麼笨,就不要讀書了。」


聽了小偷一番流利的背誦後,曾國藩雖羞愧難當,但也更加堅定了他要背誦全文的決心。


背不過這一段,絕不看下一段;看不完這一本,絕不翻下一本。


正是憑藉這股笨勁,讓曾國藩得以完成古人所提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被後世之人稱讚為「古今第一完人」。


以天下之至拙,勝天下之至巧。


曾國藩用自己的一生,完美詮釋了:笨,其實是最高級的聰明。


笨是厚道待人,不計較


《老子》中有一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這道理若是放在待人接物上,那講的便是要厚道,精明的人或許可以贏得一時,但厚道待人的「笨拙」才是值得一生修行的道。


管仲二十來歲時便結識了鮑叔牙,起初二人在集市做點小生意,因管仲家境貧寒,就出資少些。


每次分紅時,管仲都會多拿一些,旁人感到不公,常提醒鮑叔牙要注意管仲。


可鮑叔牙也只是笑笑說:

「不礙事的,你們不曉得管仲家的情況,他家有位年邁的老母親需要侍奉,收入微薄,而我家情況相對寬裕些,他多得一些也是應該的。」


鮑叔牙知道管仲有真才實學,所以當後來齊桓公想任鮑叔牙為齊相時,他拒絕了,並主動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當時的管仲甚至還在囚禁中。


管仲被齊桓公任用後,助齊桓公成就了霸業,成為一代名相。


而鮑叔牙也因「知人善用」留下千古美談,他的子子孫孫世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就有十幾代。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被占了便宜還幫人說話的鮑叔牙有點愚笨。



但正是因為他寬厚不計較的品行,才讓他在齊桓公那裡享有美譽,對他推薦的人產生信任。


也正是因他內心寬容,不計較個人恩怨的「笨拙」,讓他和管仲成為生死之交,二人共同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一霸,被後人敬仰。


厚道待人,不計得失,乃是「大智若愚」,雖看起來是吃的眼前虧,但受的是終身益。


反之,就會像《紅樓夢》中的王熙鳳那般,「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老話說得好:「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常懷寬厚之心,做一個厚道之人,不去過多計較眼前得失,這樣的人,也會得到他人一生的善待。


笨是踏實做事,能沉穩


王陽明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


我們都聽過達文西畫雞蛋的故事,十幾歲正是青春躁動的年紀,而十四歲的達文西卻要在畫板前一遍又一遍地畫雞蛋。


第一遍時還很有興趣,但一遍又一遍之後,失去了耐心的達文西,忍不住問老師為什麼總要畫雞蛋?


老師回答說:

「同一個雞蛋,角度不同,投出來的光線不同,畫出來的肯定是不一樣的。


畫雞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練到畫筆能圓熟地聽從大腦指揮,得心應手,才算功夫到家。」


達文西很受啟發,於是踏踏實實地畫了六年的雞蛋,終練成了非同凡響的畫技,成為偉大的藝術家。


小時候看到這個故事時,總是不解,為什麼要做畫六年的雞蛋這麼笨的事。


長大後才明白,「畫雞蛋」是我們做所有事裡都需要的重要一步,需踏踏實實地打好基礎,才能沉穩地做好之後的事。


所有人都知道,吃了野外不認識的草藥,是有可能會中毒的;


苦膽這種東西,是舔不得的。


這些近乎常識的認知,如果不知道,豈不是笨了?


李時珍也知道,但如果他沒有幾十年如一日地親身嘗百草,就沒有《本草綱目》的誕生。


勾踐當然也知道,但若是沒有「臥薪嘗膽」,哪有「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



踏踏實實做事的人,總是看起來沒有天賦異稟的人輕鬆,或許還顯得有點笨重,但這世上,靠天賦吃飯的人少之又少。


大多數人,都是靠著腳踏實地把每一步走好,才成為經驗老到、沉穩大方的人。


踏實做事,穩紮穩打,終會到達理想的彼岸。


一個穩得住的人,是有大格局的,因為他看得更遠,不會被眼前的繁雜動搖自己的判斷。


腳踏實地,步步前進,終迎來質變。


笨是默默付出,肯專注


所有人都知道默默付出就會有回報的道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因為這看起來可能有點「笨」。


在演藝圈,孫儷的長相實在算不上驚艷,而演技,也並不能算頂尖。


但是她卻成為了一名足夠成功的演員,靠的就是她的私底下的努力與專注。


每進一個劇組,她總會抱著夾了四五十張紙條的劇本找導演,這些紙條都是看劇本時的思考與問題。


每拍一個戲之前,她會一遍遍研究劇本,甚至能把劇本翻爛了,還會做很多筆記。


演藝圈不乏有懷著小聰明投機取巧的演員,為省事看劇本時只看自己的台詞,但孫儷卻會深入整個故事去理解劇本。


所有戲裡需要的技能,她都會默默去學習,感受真實的情況。


拍《甄嬛傳》時共有1500場戲,孫儷有966場,每天的台詞就有7張A4紙。


而在私底下她還會穿一雙花盆底鞋,對著鏡子反覆練習神態。


拍《羋月傳》,她甚至專門拜訪復旦大學的歷史教授,認真研究每一個字、每一句話。


對於她的成功,她坦言道:

「我沒有訣竅,我的方式很『笨』,做一件事,就重重地把力氣打下去。


『笨』對我來說,就是最直接的力量。」



在當下快節奏生活的潮流中,很多人沉迷於「捷徑」、「速成」,習慣在沒有做成事之前就公之於眾。


卻忘了抵達成功之路的途中,需要的是默默努力、厚積薄發,需要的是足夠的專注與耐心。


成就一件事需要的從來不僅僅是一朝一夕,而是小到幾年、大到十幾年的磨礪。


唯有努力才能成事,也唯有專注才能將一件事做到極致,精雕細琢的「笨」總是要勝過投機取巧的「精」。



「笨人」曾國藩曾說過:「天道忌巧。」


講的就是做事做人萬不可耍小聰明,投機取巧的人或許可以很快看到成效,但卻要以整個未來作為代價。


聰明不是一件壞事,要看你如何利用它,為人處世,切不可過於聰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別害怕做笨的人,這個世界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就能收穫多少。


寬厚待人,不計得失;踏實做事,沉穩做人;默默付出,專注其中。


這些看似「笨拙」的歷練,其實才是真正認清世界、洞察萬物之後的大智慧。


需知很多人願意執著於「笨」的方式,即使眼下是吃虧了些,也瞧不見什麼小利小惠,但終有一天,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原來,「笨」才是最高級的聰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