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黃帝內經》是這樣說的!

張建福大夫 發佈 2020-03-23T15:21:12+00:00

就是順著它來養,順著做就行了,不論是補還是泄,其實不矛盾,順從這個根就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從四季來說,如果從一天中來看,半夜子時就是陽氣初生的時刻;如果從方位來說,就是東方生,南方長,西方收,北方藏。

《黃帝內經》說:「夫四時陰陽者,是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以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春夏秋冬各有陰陽的變化,這是萬事萬物生長化育的根本,所以四時養生的總原則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因為春、夏陽氣主導,秋、冬陰氣主導,所以春天和夏天要養陽,秋天和冬天要養陰。

那麼怎麼來養陽,怎麼來養陰呢?這裡又有兩派說法了,有人說這個春夏養陽啊,就是這個春天夏天要補養陽氣,秋天冬天要調養陰氣。也有人說,這不對,春天夏天本來是陽的,你就應該要泄陽,把陽氣要泄掉一些,秋天冬天本來是屬陰的,陰太足了,所以要把陰氣泄掉一些。

那麼到底哪一種說法正確呢?是補著養還是泄著養?其實不管是補還是泄,只要用得對了,都是養。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到後面的這句話:「以從其根」,這個「從」的意思就是隨的意思,順應它追隨它。就是順著它來養,順著做就行了,不論是補還是泄,其實不矛盾,順從這個根就行。「根」是什麼,「根」就是四時陰陽。

這樣就「與萬物臣服於生長之門」,誰與萬物臣服於生長之門啊?這裡說的是人,我們人的這個生命就要跟萬事萬物一樣,順從臣服於「生長之門」。「生長之門」是什麼呢?這個既是一個時間概念,也是一個空間概念。

我們先得搞清楚是什麼時候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從四季來說,如果從一天中來看,半夜子時就是陽氣初生的時刻;如果從方位來說,就是東方生,南方長,西方收,北方藏。

這裡我們可以一起來看文王八卦圖,文王八卦圖里方位、時間、臟腑都配好了的。在文王八卦里,我們會發現最北邊這裡,陰氣不斷地盛漲,當陰盛到極致,反而是陽氣開始生的時候。那麼,如果從人體來看呢,內在的五臟六腑來說。

最北邊對應著腎,腎這裡是陽氣開始的地方,腎陽是人身的第一縷陽氣;從人身的外面來看呢,最北邊對應的是會陰,所以,最早陽氣就在會陰這個方位開始生;那陰氣開始生在哪裡呢?

陰氣從頭頂百會處開始生,所以道家的養生功對會陰穴、百會穴這兩個地方非常重視。如果違背了陰陽之道這個根,生命之本就被傷害了,我們的真氣就被破壞了。

所以陰陽四時、萬物從這裡開始,從這裡結束,它也是死生的根本。如果違背了它災害就生了,人就有毛病了,各種病就發生了。順應了陰陽四時的變化,什麼樣的疾病都不會產生,這就叫得了陰陽之道。

「聖人行之,愚者佩之」,道是聖人所去走,去實行,去遵循的。愚蠢的人呢?怎麼樣?是佩服它嗎?這裡的「佩」不是佩服,這個「佩」可以寫作「背」,就是違背。聖人去實行它實踐它,愚蠢的人則違背它。

順從陰陽的規律,你就會活,違背了就會死。順從它就會安寧,人體就健康,就正常。違背它就紊亂,就有疾病。順陰陽之道反過來變成逆陰陽之道,陰陽之氣就會隔絕,就會錯亂。

所以聖人不去治那個已經得了的病,而去治那個還沒有得的病;不去治那個已經發生的亂世,而去治那個還沒有發生的亂世;這就叫做治還沒有得的病。

那麼怎麼治未病,治未病的核心是什麼?治未病的核心就是養生。中醫有一個說法叫上工是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是治已病的。

這樣說來西醫就屬於下工了。養生就屬於上工。總而言之,《黃帝內經》了不起的地方,不是說已經得了病之後再去治,而是治未病。

如果病已經發生了,你才去給它吃藥,這好比亂世已經形成了,你再去治理它,這些都像是渴的時候,再去打井,已經發生戰爭了,你才去鑄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嗎?

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