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社會現狀是怎樣的?

悅讀史書 發佈 2020-01-03T07:17:10+00:00

在漢世祖光武帝劉秀建朝初期,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

在漢世祖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年臘月初六-公元57年二月初五)建朝初期,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33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柔道治國、大興水利,期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然而,到了漢靈帝時(157年,一作156年-189年5月13日),皇權衰落,政治腐敗,豪強爭戰,東漢已逐漸呈現衰敗崩潰之勢。

東漢末年,是指從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指東漢末年亡國前夕,直至曹丕篡權或三國鼎立(東吳孫權於229年稱帝)結束,持續36年(或以東吳建國計,為45年)。這段時間內軍閥割據,硝煙四起,民不聊生,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權虛弱無力,對地方過度放權,因而造成群雄割據的局面,社會處於急劇動盪混亂狀態。

在漢靈帝時期,宦官專權非常嚴重,內部政權動盪不安,三公人選不停地變換。其中宦官曹節把持朝政,力除異己,十分囂張。這之後,宦官張讓等12人專權,並以鴻都門學壓制太學,培養勢力,抗衡士族,迫害黨人,官僚外戚與宦官的鬥爭異常慘烈。當時,土地兼并十分嚴重,百姓生活非常艱苦,天災瘟疫不斷,人民不堪其苦,於是在東漢大地上爆發了大規模農民抗爭運動。184年,黃巾大起義全面爆發,其規模龐大,範圍之廣,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階級,而各路軍閥在鎮壓黃巾起義的同時,也在擴大自己的力量,以尋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這次爆發的黃巾大起義,和在它影響下的各族人民起義,持續了十餘年。由於農民起義的弱點,起義受到各地主武裝、豪強集團殘酷鎮壓,194年黃巾起義宣告投降結束,但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已名存實亡。黃巾起義被基本鎮壓後,又因東漢政權內部外戚或與宦官的鬥爭,大將軍何進被宦官殺死,董卓又誅除宦官,遷帝於長安。此時,東漢社會內外皆處於更加混亂動盪之中。

190年,以各路軍閥征討董卓專擅朝政為標誌,東漢社會進入了軍閥混戰局面。這一年,東郡太守橋瑁聯絡各地州牧牧民、刺史及太守討伐董卓,共有11路地方軍加入,共推袁紹為盟主,史稱「關東軍」。董卓為了迴避其鋒芒,於是火燒舊都洛陽,挾持漢獻帝遷都到長安。其間,關東聯軍只有孫堅、曹操真正出兵與董卓對戰,但因持久力不足而退,關東軍隨之解散。此後,群雄紛紛割據一方,互相攻擊。董卓遷都後,自封為太師,繼續掌控朝政。

196年,即建安元年,曹操在許下招攬民眾屯田,當年「得谷百萬斛」;隨後向北方各地推廣,「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當年,曹操奉迎漢獻帝於許都,開始了他的封建兼并戰爭。200年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之戰,曹操統一了北方。208年赤壁之戰後,魏、蜀、吳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至此,東漢名存實亡,已經進入歷史倒計時了。

悅讀史書,歡迎大家關注、點讚、評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