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季節魚類病害及防控措施

吉山花瑤 發佈 2021-09-19T03:38:13+00:00

高溫季節魚類病害及防控措施_習丙文溫季節通常指夏季氣溫達 35℃以上,池塘水溫高於 30℃,主要出現在 7-8 月「三伏天」這段時間。現如今天氣正處於高溫期,就魚類病害原因及防控措施,筆者將從如下方面進行介紹。

高溫季節魚類病害及防控措施

_習丙文

溫季節通常指夏季氣溫達 35℃以上,池塘水溫高於 30℃,主要出現在 7-8 月「三伏天」這段時間。現如今天氣正處於高溫期,就魚類病害原因及防控措施,筆者將從如下方面進行介紹。

一、高溫季節魚容易發病

高溫季節養殖魚更容易暴發病害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常見的淡水魚如草魚、鯽、鯉 、鯿、、加州鱸等的適宜生長溫度為 25~30℃,池塘水溫高於 32℃會引起魚體高溫應激、耗氧增加、腸道消化酶活力下降、不吃料、消化吸收差不長肉、餌料係數增高。通常在高溫季節來臨前的 5-6 月,由於水溫適宜,魚處於快速生長期,攝食旺、吃得多;到高溫季節,養殖魚普遍存在脂肪肝和腸炎症,處於亞健康狀態。

高溫季節水體累積營養較多,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處於快速生長期,病原數量相對較高。在高溫條件下,嗜水氣單胞菌、無乳鏈球菌、愛德華氏菌等病原菌株的毒力顯著增強,在應激或寄生蟲感染情況下,魚體容易造成嚴重繼發感染。

水體溶氧飽和度隨水溫升高而降低,高溫季節水體載氧能力降低。儘管水中藻類生長旺盛、光合作用強、產氧多,但水體上層由於溶氧過飽和而逸出水體。此外,水體熱分層以及底層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耗氧,下層溶氧卻經常不足;加上殘餌、糞便在底層累積,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大量釋放,藻類旺盛、水色偏肥、藻類光合作用強、pH偏高,增加了氨氮對魚體的毒害。

夏季連續高溫天氣經常出現暴雨或「白撞雨」以及颱風天氣。通常連續高溫天氣魚蝦發病並不嚴重,但在暴雨後,細菌病、病毒病大量暴發,會造成嚴重死魚。暴雨使大量溫度較低的雨水落入池塘,由於冷水密度大而下沉,引起池塘底部翻動,即所謂的「翻底」。底部原來耗氧的有機質上浮,消耗大量氧氣,水體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物質快速升高,同時,暴雨引起水溫急劇變化,對魚本身造成很大的應激。


二、高溫季節淡水魚的主要病害

高溫季節魚的常見病害主要有細菌性出血病、腸炎病、爛身病、氨氮中毒、泛塘和倒藻等。

1. 細菌性出血病 細菌性出血病多發生在塘底淤泥較厚、放養密度較大、投餌多、水質肥、池水透明度低及氣候變化異常情況下,病原主要是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維氏氣單胞菌等。發病魚的各器官、組織不同程度出血或充血,主要有口腔、頭部、眼眶和下頜充血發紅,鰓蓋表皮和鰭條基部(尤其胸鰭的基部)充血,肛門紅腫;腹腔內有淡黃色或紅色渾濁腹水,輕壓腹部肛門有淡黃色黏液流出;腸道充血發紅,呈空泡狀;肝水腫,脾臟瘀血呈紫黑色。

2. 腸炎病 腸炎病主要發生在投餵管理不當的養殖池塘,病原主要為氣單胞菌。發病魚體色稍黑、食欲不振、遊動緩慢、離群獨游,肛門紅腫外突,腸道充血無食物,腸內有大量淡黃色黏液,輕壓腹部,肛門有淡黃色黏液流出。

3. 爛身病 爛身病主要發生在水質差和魚有脂肪肝的池塘,病原種類多樣。病魚離群獨游,尾鰭、背鰭基部或體側顏色異常,體表病灶逐漸充血潰爛,嚴重時可爛到肌肉或骨骼。

4. 氨氮中毒 魚群攝食量下降,攝食時間短,很快炸群散開,在餌料台周邊吃料沫,出現爛鰓、陽光越好死魚越多等情況。

三、高溫季節的病害防控

1. 保持足夠水深 高溫季節成魚池塘的水深應保持在 2~2.5 米,以提高載魚空間、降低表層高溫水對魚的影響。

2. 維護良好水質 池塘的底質是影響水質的重要因素,養殖周期結束後應清除多餘淤泥。在養殖過程中,水色發黑、塘邊有浮沫和腥臭味時應使用複合過硫酸氫鉀、複合芽孢等改善底質。高溫階段水體中氮、磷往往並不缺乏,藻相變化主要是營養不均衡造成的,容易出現倒藻、死藻和藍藻水華。養殖過程中要給水體補充優良藻類和礦物元素,適當使用芽孢桿菌、EM 菌等對水體中的殘餌、糞便及其他有機質進行分解。

3. 維持充足溶氧 勤開增氧機,特別是晴天中午開增氧機,加快水體上下層循環,提高中下層溶氧,促進氨、硫化氫等有毒有害物質釋放,促進微生物對底層殘餌、糞便的降解,改善底質。當前,漁業智能化設備可實現池塘溶氧實時監測,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掌控池塘溶氧情況。

4. 合理投餵飼料 高溫天如果魚吃食多、搶食凶,應掌握投餵達到整塘魚八成飽左右,暴雨、颱風天需要減料或停止投餵。不可盲目追求吃得多、長得快而過多加料,否則腸道和肝臟負擔過重,遇到天氣、水質突變而暴發疾病。建議每兩周在飼料中拌餵乳酸菌和中草藥(三黃散、虎黃合劑、黃芪多糖等),可選用高溫期特定配方飼料,降低蛋白質含量,使用更容易消化利用的原料,增加維生素用量。嚴格執行「四消、四定」。

5. 安全使用漁藥 高溫季節用藥應注意水深、藥物分散度、藥物毒性增強等方面的因素。使用殺蟲、消毒藥物時必須考慮對藻類影響,避免藻類大量死亡、分解而消耗氧氣,引起水體缺氧泛塘。用藥宜選在天氣晴朗和較為涼爽的早晨,藥物使用後2小時內注意觀察魚群反應,如有浮頭、狂游、躥跳,應及時換水和使用解毒劑。

四、病害發生後採取的措施

魚病發生後常用的4個步驟為增氧、減料、準確診斷和對症用藥。

因水環境引起的病害,如氨氮或亞硝酸鹽中毒等,應使用水產用有益微生物及改良底質產品,降解池塘的有害物質;向水體潑灑有益藻種,吸收、轉化水體中的氨氮和亞硝酸鹽;使用VC或有機酸等對水體解毒,增強魚的體質,使水體浮游生物正常良性生長。細菌性疾病應採取外消加內服的方法控制。養殖者應該使用消毒劑對水體進行消毒,同時結合內服抗生素消除體內致病菌。使用有益微生物,保持良好穩定的池塘水質,在魚體腸道建立良好的消化吸收環境。高溫季節一般較少發生寄生蟲病,但若發生體外寄生蟲病(包含鰓部寄生蟲),應根據不同的蟲體採用相對應的殺蟲劑全池潑灑防控,預防蟲叮咬後繼發細菌感染;如發生體內寄生蟲,應內服驅蟲。病毒性疾病一般沒有很好的控制方法,但是疾病發生後,養殖者應穩定水質,增加池水溶氧,在飼料中添加助消化吸收、免疫力增強的物質,提高魚的免疫力。患脂肪肝或肝膽綜合徵等營養性疾病時,首先減少投餵量,在飼料中添加促消化酶或微生物製劑,促進腸道消化吸收,再調節水質,增加池水溶氧量,提高飼料的利用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