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的媽媽,成就孩子開掛的人生——從高曉松的成長談親子關係

好心情精神心理平台 發佈 2020-05-18T12:03:33+00:00

近日,在眾多大瓜令群眾應接不暇之際,高曉松憑兩件事持續高居熱搜。放手的對立面是控制,放下控制,給予信任,尊重孩子獨立成長的節奏,這是為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生命禮物。


1


近日,在眾多大瓜令群眾應接不暇之際,高曉松憑兩件事持續高居熱搜。


一是4月29日,高曉松在微博回應來自武漢大學的網友「磊磊學長」作為2020屆畢業生的焦慮和迷茫。「磊磊學長」發文問:高曉松曾說過年輕人要追求「詩和遠方,愛與自由」,但面對當下環境我們這代人還配擁有夢想嗎?高曉松髮長文回應:每代人都會面臨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境遇,並不需要過於擔憂,並且夢想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追求金錢與權力也沒什麼丟人的。愛與自由是人的本能,詩和遠方則是每個人心中的凈土。「也許慌張就是青春本身,等有一天你不慌張了,青春就從指縫中溜走了」。

二是自5月4日晚開始,高曉鬆動用了半生的資源,組織群星進行了「相信未來」的網絡義演。群星匯萃,大咖雲集,130餘組華語音樂人接力上陣,堪稱中國音樂史上最大規模的線上義演。高曉松擔任總策劃,主持人是白岩松、汪涵和華少。王菲、朗朗、周迅、老狼等多位知名音樂人,在家裡、工作室里、錄音棚里、甚至是室外等環境下為觀眾帶來了鼓舞人心的表演,用音樂鼓勵各行各業復工復產。「相信未來」義演在網上引發強烈反響 。5月4日至5月10日,「相信未來」三場義演及「未來有約」專場四場演出累計吸引4.4億人次在線觀看,而其創意、策劃、製作只有短短15天。提及這15天幕後的籌備過程,高曉松十分感慨:「感謝溫暖江湖。」


也許有人會問:高曉松,憑什麼?



文青、音樂人、製作人、電影導演、脫口秀主講人、綜藝導師、阿里娛樂戰略委員會主席。


跨界才子的人生,真可謂"開掛"了。


這個顏值當道的時代,高曉松儘管被所有網友黑為「矮大緊」,但面對他掩蓋不住的才氣,還是有無數人虔誠地奉上了膝蓋。


先來看看他的簡歷:

1969年11月14日時出生於北京,

1988年的他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

後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預備班學習。

1994年出版《校園民謠》合輯,

1996年推出個人作品集《青春無悔》。

2011年11月8日因醉駕被判六個月拘役的高曉松從北京東城區看守所獲釋,2012年隨筆集《如喪》出版。

2012年3月主持脫口秀欄目《曉說》開始播出。

2014年4月監製的電影《同桌的你》上映。2015年7月15日下午阿里巴巴集團宣布,成立阿里音樂集團,高曉松加盟阿里音樂,出任董事長。

2016年 9月19日,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籌)董事長兼CEO俞永福在內部發表公開信,阿里音樂原董事長高曉松已出任阿里娛樂戰略委員會主席。


沒錯,這些都是高曉松的生平,分分鐘碾壓眾多人的成就。


中國新聞周刊評價道:

「他的個人作品集《青春無悔》,被許多媒體評為中國原創音樂典範之作」


鳳凰音樂評價他說:

「當年的一首《同桌的你》,不知打動了多少多愁善感的學子,而且也成為了一個時代無數人深藏在心底的經典歌曲。」


許巍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詞曲作者高曉松。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你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這句話是少時高曉松的媽媽告訴他和妹妹的一句話。


在《如喪》中,高曉松有一篇給媽媽新書寫的賀詞:

「媽媽從小告訴我們的許多話里,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這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其實詩就是你心靈的最遠處。

在我和妹妹長大的這麼多年裡,我們分別走遍了世界,但都沒買過一尺房子,因為我們始終堅信詩與遠方才是我們的家園。"


高曉松之所以成為今天的他,不是符合高知家庭原來所期望的科學家、院士,或者埋頭苦幹的工程師,而成長為他自己想成為的自己,我想,這和他母親的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關係。


2


1990那年夏天,暑假過完,二十歲的高曉松作為清華大學1988屆電子工程系的學生,該返校升大三了。可此時的他和老狼在海南,被駐唱歌廳「辭退」,兩人攥著一把零錢,算來算去都不夠兩人回京的路費。


後來高曉松做了一個決定,給老狼買了一張回京的機票,自己留了夠買一張去廣州的末等艙船票,決定颱風一停就上廣州。


1990年8月底終於抵達廣州的高曉松,身上只剩10元錢一張,毛票幾張。之所以選擇去廣州,是因為當時畢業於牛翻天的北京四中的高曉松,除了大部分都考入清華北大的同學,只有中學時4班的一個女生在廣州中山醫科大,6班的一個男生在中山大學,且那個男生還一直懷疑他女友與高曉松有染,即使是假想情敵,也肯定不受待見。


高曉松先去找那女生,蹭了一頓飯,看看人家"實在沒有讓我住她男朋友宿舍的良好意圖",只好「厚著臉皮摸到風景如畫的中山大學找到冤枉情敵喝酒",情敵收留高曉松一夜,第二天下午把還在宿舍睡覺的他搖醒,遞給他一張去廈門的末等艙船票,說是白送。之所以目的地是廈門,高曉松說,"我估計那是從廣州出發最便宜的船"!


到了廈門,身上僅剩10塊錢的他摸到廈門大學,一臉頹廢地在一教學樓的樓門口檐下躲雨,過來一個長發青年問他:「你是畫畫的?」「不是。」"那你是搞什麼的?""我,搞音樂的吧。"不敢用肯定的語氣,因為高曉松「實在不知道是我搞音樂還是音樂在搞我」……長發青年是夏大教美術的袁老師,古道熱腸地把流浪歌手高曉松領回了家——一廈大青年教師的筒子樓,一十幾平米的單間宿舍。且屋裡還住著袁老師懷孕的妻子,堆滿了袁老師的畫。


管吃管住一個月,高曉松偷著用學校傳達室的電話給媽媽打了個長途,他在《如喪》中如此描述那次對話:

我:「媽媽——」

媽:「你在哪?」

我:「廈門。」

媽:「幹嘛呢?」

我:「沒事,沒錢回來。」

媽:沉默。

我:「你借我一千塊錢吧。」

媽:「我的地理知識沒出錯的話,廈門應該是個碼頭。」

我:「是的。」

媽:「我沒記錯的話,你20歲了。」

我:「是的。」

媽:「一個20歲的大小伙子在有碼頭的地方活不下去嗎?」

我:「好吧,我懂了,我偷打的電話,不多說了。」

掛了。

……



也許很多人會質疑高曉松的媽媽怎麼可以這樣「不負責任」?孩子開學了,放著別人擠破頭進不去的清華大學不上,跑到廈門,好歹給你打個電話,還不瘋了似的立刻趕過去把他押回來,竟然拒絕給孩子路費?!


高曉松的媽媽就拒絕了,因為在此之前,高曉松的父母曾和高曉松實踐了一個賭約:父母見高曉松放假在家什麼也不干,就整天寫些豆蔻小詩,於是問:「你未來就打算靠寫詩彈琴謀生嗎?」曉松同學答:「正是!」一番辯論後,父母覺得該讓高曉松體驗一下現實生活,於是他們達成一個約定,把高曉松從北京火車站送上去天津的火車,上車前搜身,一分錢不許帶,如果曉松同學能靠琴和詩歌生存一星期,如期歸來,那父母便不再干涉他的任何選擇。


兩天後,餓得紅毛眼綠的曉松同學主動要求被接回北京,家裡擺著一大桌美食,他狼吞虎咽之後摸著肚肚準備接受父母的奚落,但是"他們卻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隻字不提,並且始終沒人提起這件事……」


暑假,高曉松和老狼南下海南,他賊心不死的再次出走,流浪是每個文藝青年青春時代的普遍理想。


但高曉松的媽媽此時可能意識到,每個人,終將要靠自己去成長,長成參天棟樑,或者歪脖子的廢材,那是他作為一個個體的選擇和自由。


給他最初的培育,等他有能力紮根的年齡,放手讓他自己去長,而不是非要按著自己的喜好,把一棵大樹扭曲成你案上的盆景。


讓孩子去歷練,去體驗,他才能學會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3


高曉松的媽媽是何許人也?她為何有這樣的教育理念呢?網上關於她的簡介如下:

張克群,女,生於德國柏林,4歲時隨父母回到中國。

1961年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師從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

畢業後一直從事建築設計,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現退休定居美國。

作品有《高低樓房若干》,小說體傳記《飛》、《藝術人生》等。


關於高曉松母親的家庭背景,更是閃瞎很多人的眼睛。外舅公施今墨是著名的中醫大師、京城四大名醫之一,外婆一支可追溯至清雍正時期的山西巡撫陸鍾琦。



「媽媽生在德國,長在中國,現在住在美國,讀書畫畫、考察古建,頗有民國大才女林徽因之風(年輕時容貌也毫不遜色)。那時梁思成與林徽因兩先生在清華勝因院與我家比鄰而居,媽媽最終聽從梁先生建議讀了清華建築系而不是外公希望的外語系,從此對古建痴迷一生。媽媽中西建築融會貫通,家學淵源又給了她對歷史細部的領悟,因此才有了這部有趣的歷史圖畫(我覺得她畫的建築不是工程意義上的,而是歷史的影子)。我忘了這是媽媽寫的第幾本書了,反正她充滿樂趣的寫寫畫畫總是如她樂觀的性格一樣情趣盎然,讓人無法釋卷。」

——高曉松(為母親張克群的書《紅牆黃瓦》序)


這是高曉松眼中的媽媽。


——真正活出自己、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把自己對生存的焦慮和未實現的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


活好自己,贏得孩子的欽佩,身教勝於言傳。


4


據統計,高曉松主講的《曉說》在優酷累計觀看量超過5億,而當前正在愛奇藝連載的周播節目《曉松奇談》每期觀看約在6000萬左右。


通過這些節目,高曉松向觀眾傳達出一個獨立知識分子所應有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世事,上下千年,卻偏要說出瞬間」。


曉說的核心思想我認為是「啟蒙」和「普及常識」,通過類似朋友聊天的形式,用通俗的語言儘量還原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去除教科書對我們思想的毒害,鼓勵觀眾用更加理性和人性的視角去看待周圍的世界,而這個恰恰是我們很多人缺乏的。


看得越全面,觀點才越客觀。



高曉松遊歷過很多「遠方」,因此才有現在的思想。而他邁向遠方的步伐,來自媽媽的放手和鼓勵。


媽媽的教育理念,也影響著高曉松對女兒的教育,他曾對媒體談起:「見多識廣,獨立而有主見,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長大後才不易被各種浮世的繁華和虛榮所誘惑。而讓孩子自由探索,見識到豐富的大千世界,才能建構安全感。最實用的教育,是讓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隨遇而安。」


教育,是深入靈魂的事,是精神上的紮根和薰染。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不應是控制者,而應該是抱持者。


"抱持"的理念是客體關係心理學的代表人物溫尼科特提出的,在人們彼此需要的所有方式中最基本的。


什麼是"抱持"?一個人最初體驗到被"抱持",是在他嬰兒期第一次被放在地上的感覺。


離開了子宮中安全而且緊密的保護,嬰兒落到了廣闊的空間中。在這個空間中,摔落在地是一種令人恐懼的危險。而如果嬰兒感覺到母親「雙臂環繞」在身邊,那他就有勇氣邁出人生的第一步。那個環繞的雙臂圈出一個空間,讓嬰兒去探索世界,那個環繞的雙臂跟隨嬰兒自己的步伐,而不是控制嬰兒走的路線。


而當嬰兒不需要手臂的時候,便撤回雙手,換成目光的注視。


我個人這樣理解抱持:我時刻關注,但我不擔憂、不控制,只要你需要,我隨時都會給你支持。


我一直在你身後,不遠,不近。


父母的抱持,是孩子應對外界的底氣。


為人父母最大的責任,不是給孩子儘可能提供更多的物質,而是支持孩子活出自我。當父母真正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是誰」比「成為誰」更重要,父母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明白掙扎、困難和挑戰都是生命必經之路,信任孩子可以從挫折中增長智慧和能力,從容應對離開父母后獨立的人生。這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可能做到很難,但是我們看到,高曉松的母親做到了。


放手的對立面是控制,放下控制,給予信任,尊重孩子獨立成長的節奏,這是為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生命禮物。


作者簡介:

野子,原名李榮,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督導師、沙盤遊戲寫作導師、舞動治療師、全國多家公益組織心理疏導志願者、歷任十餘年電台心理夜話類節目主播。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玫瑰生涯.女性幸福人生全攻略》、詩集《地脈》、《靜美之季》等。



關注更多精神、心理,神內問題,請下載好心情APP或關注好心情網際網路醫院微信號,2萬名精神科、心理科、神經內科醫生為您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