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爆》票房符合預測,口碑未達預期,有些演員拖了後腿

我就是個碼字的 發佈 2021-09-19T17:46:26+00:00

按照這個趨勢,等中秋假期結束時,《峰爆》票房應該能夠輕鬆突破兩億,三億也不是沒可能。等到9月30日國慶檔電影老大《長津湖》上映時,《峰爆》的最終票房也許會在三億至四億左右,但可能很難突破五億。

被寄予厚望的中秋檔電影「老大」《峰爆》上映三天斬獲1.3億左右票房,其中兩天還只有晚上才上映。

按照這個趨勢,等中秋假期結束時,《峰爆》票房應該能夠輕鬆突破兩億,三億也不是沒可能。等到9月30日國慶檔電影老大《長津湖》上映時,《峰爆》的最終票房也許會在三億至四億左右,但可能很難突破五億。

這個成績也算差強人意,畢竟在《峰爆》上映前各大電影媒體預測該片票房的區間就在2.2億到4億之間,顯然,《峰爆》的票房表現是基本符合預測目標的。

值得一提的是,《峰爆》的口碑打分也出來了,截至本文發稿時只有6.7分,這可能未達到很多觀眾包括筆者在內的預期分數,筆者看過《峰爆》的IMAX場之後認為該片的口碑打分可以在三星和四星之間,也就是7.5分左右。

一邊票房穩步上漲符合預期,另一邊口碑不高不說,影評區吐槽還有一大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筆者認為,《峰爆》可能存在以下四個問題:

一、劇情—鋪墊不夠

從整體來說,《峰爆》的劇情是沒問題的,故事基本架構分大小兩條線,大線是隧道和縣城的搶險,裡面有反覆轉折。小線是父子帶領四個普通乘客脫困,中間內含父子關係一條暗線。

當然,沒有問題的劇情並不是說肯定就好,因為這些劇情的設置基本上沒有超出觀眾的心理預期,也就是說故事沒有強烈轉折點同時也沒有強烈的爆點,幾乎每段劇情的結局都已經在大多數觀眾的預期之中,這故事自然就有些溫吞水。

沒有強烈轉折點和強烈爆點的原因一方面應該出在該片編劇工作的求穩上,畢竟電影背後是中國鐵建和老鐵道兵這個主題。

另一方面其實是時長問題,《峰爆》的時長只有114分鐘,連兩個小時都不到,這就導致很多劇情的鋪墊都非常簡單造成情節突兀。

比如,洪翼舟(朱一龍飾)進入地下河尋找父親,兩頭都是抹黑找,洪翼舟父親(黃志忠飾)更是不知道兒子就在來救自己的路上,當洪翼舟冒著生命危險終於見到父親時,本來應該是一個很有爆點的戲,卻因為沒有鋪墊直接讓洪翼舟突然出現然後一聲「爸」揭開了謎底,觀眾醞釀好的情緒無處釋放。

還有直升機無法將人員輸送到小山上的洞口這件事,該片只讓搶險人員試了一次就宣告放棄,準備炸掉修了十年的隧道。然後,洪翼舟主動請纓和父親在暴雨中徒手攀岩那麼長時間才達到洞口,還付出了生命代價,這段戲就顯得鋪墊不夠。

難道真的就沒有其他辦法進入洞口了?多試幾次行不行?垂直放下一個人行不行?總之,這段戲鋪墊不夠就會導致洪翼舟的暴雨徒手攀岩沒有說服力,導致洪翼舟父親的犧牲顯得沒有很大價值,不被吐槽就怪了。

如果《峰爆》能將電影時長擴充到《2012》那樣的兩個半小時,甚至達到三小時,把劇情的鋪墊細節做到位,整體劇情就會更加合理更加跌宕起伏,爆點和淚點才會完美釋放。

二、演員—平均實力派

如果說《峰爆》沒有大咖,一些觀眾肯定不樂意,難道朱一龍、黃志忠、陳數、張國立等人的咖位小嗎?

實事求是講,《峰爆》的明星陣容里各位演員的演技都不錯,都很有實力保障,就連觀眾可能不太熟悉的成泰燊也是有名的實力派演員,被很多人誤認為也屬於「小鮮肉」行列的朱一龍更是優質演技派。

問題是,《峰爆》缺少能獨立扛票房扛口碑的大咖,舉個也許不太恰當的例子,《亮劍》的一些配角和龍套都爛到家了,但僅靠李幼斌一個人就能把整部劇帶起來。

這就是《峰爆》的問題,演員實力太平均,缺乏在電影票房和口碑上對觀眾有強大說服力的大咖。當然,也不是絕對沒有,張譯,可惜他露臉太少,最多也就算個大龍套。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但那是以前。《峰爆》拍的是高鐵,高速列車不是光靠車頭,據說有些車廂也有動力輸出,也就是平均發力,這倒符合該片選演員的思路,平均實力派。

三、台詞—有人拖後腿

《峰爆》裡有些演員的演技和台詞是沒問題甚至是優秀的,比如朱一龍、焦俊艷和黃志忠都很不錯,但也有一些演員的台詞是有問題的,一定意義上拖了後腿。

比如陳數,她飾演的丁總在大部分時間裡確實有大項目經理的派頭,但有些台詞尤其是大聲講話的台詞處理得並不好,有些抻著演喊台詞之感,其實這個角色還不如換個男演員,比如讓張譯來演,那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

比如張國立,他飾演的是國家高層幹部,可以隨時調動衛星那種,但不論是氣場還是台詞,他都處理得不太合適,有網友調侃說張國立把高級幹部活活演出了居委會大爺的感覺。

其實,這個角色交給張國立身邊的章申來演似乎更合適,章申那可是「武貝勒」出身,擅長飾演各種大集團大公司的大老闆,形象高端大氣,台詞鏗鏘有力,他站在張國立身邊,怎麼看怎麼像他微服私訪一樣。

一個人台詞有問題觀眾可以忍,可如果好幾個人台詞和人設都有瑕疵,那電影的觀感就會直線下降。

四、特效—並非主因

很多《峰爆》的差評都把特效不好放在了第一位,其實這並不準確。

一方面,《峰爆》前半段的特效相當牛好不好,尤其是地陷和火車出軌那段,完全不輸《2012》加利福尼亞地震那場戲,甚至《峰爆》將特效和實景結合處理得可能更到位一些。

《峰爆》特效的問題主要出在影片末尾,一座山爆破,一座山整體滑坡,然後撞在一起。這麼大的場面,電影並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震撼感來,這也就缺乏縣城16萬人危在旦夕又死裡逃生的緊張氣氛,觀眾也就不會被強烈感動到。

另一方面,如果《峰爆》的劇情鋪墊做全了,演員選合適了,台詞處理好了的話,特效差一些並不會影響多大的口碑,典型如楊潔版《西遊記》,那是啥水平的特效啊,比續集差遠了,但口碑就比續集好得多,這可不光有懷舊情結起作用。

所以,電影,還是應該首先講好故事,把大錢先花在編劇上,然後是導演、演員和服化道,最後才是特效,不能搞反了,編劇才是一部電影的靈魂人物。

說在最後,雖然筆者對《峰爆》吐槽了很多,但還是覺得《峰爆》值得一看也值得推薦,因為筆者和很多觀眾的吐槽只是針對電影藝術角度,而《峰爆》裡還有讓人無法不為之感動的兩代鐵道兵,還有他們的傳承、敬業、責任和犧牲。

記得九十年代曾看過一部電影叫《路神》,裡面有一位修路工人負傷住院時衝著眾人喊了一句:修路的,都是神。

路神,這是筆者看完《峰爆》之後首先想到的一個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