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軍事制度的發展變遷以及藩鎮割據形成的原因

零零說歷史 發佈 2020-02-22T05:14:36+00:00

歐陽修在《新唐書》中認為唐代軍事大勢發生了三次變革,從府兵變為彍騎,再由彍騎變為方鎮兵,後又由方鎮兵變為禁軍。

導語:唐代的盛衰除了政治方面的因素,與其所實行的軍事制度也密不可分。帶有鮮卑血統的唐王室素有尚武的理念,在開疆拓土的戰爭以及徵兵入伍的號召下,通過征戰沙場實現為國家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是盛唐之下廣為追捧的社會風潮。歐陽修在《新唐書》中認為唐代軍事大勢發生了三次變革,從府兵變為彍騎,再由彍騎變為方鎮兵,後又由方鎮兵變為禁軍。唐末,權力由中央逐漸分散至地方藩鎮,引發了一場導致唐帝國衰敗的軍事紛爭。

唐朝初期的府兵制

府兵製作為一種國家的軍事制度,在西魏時期出現,延續到唐代開元年間,一共經歷了兩百餘年的時間。這段時間裡府兵制也發生著變化。據《隋書》記載,"凡是軍人,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當時的士兵們與農民受到同一管轄系統的管理,這就由過去兵農分離的狀況轉變為兵農合一。

《新唐書》中記載了兵農合一的府兵制在當時的具體表現,府兵們平時不僅輪流負責地方治安,在空閒時還會加入農事活動的隊伍,此外還負責戍邊征防。府兵在當時由折衝府管轄,折衝就是制敵取勝的意思。折衝府的分布並不均勻,據統計,當時的折衝府有六百多個,其中百分之四十設在關中,關中是政治中心,這體現唐代秉持的原則是"居中馭外""居重馭輕"。魚符是唐代發兵的信號,和秦朝的虎符類似,中央和地方各執一片。折衝府便是魚符在地方的掌握者。

府兵制的破壞

唐代的士兵包括兩類,一類是京師宿衛,分為南衙宿衛和北衙禁軍,南衙是宰相的辦事機構,真正起到保衛京師作用的是更為精悍的北衙禁軍。另一類是地方鎮戍,分為防人和募兵兩種,後者是對前者的補充,這類大多都屬於府兵。因此可見府兵並不是當時唯一的兵種,府兵制在唐代前期是重要的軍事制度,並不是唯一,相對而言府兵的戰鬥力弱小,不能披堅執銳走進戰場。

《新唐書》卷五〇《兵志》記載:"府兵之法浸壞,番役更代多不以時"。到了時限沒有人來代替原來的府兵輪番上任的窘境是很大的一個原因,府兵的職責也得不到保證。在這樣的情形下,"宰相張說乃請一切募士宿衛",通過國家招募的方式緩解這一局面。

募兵是由國家招募來的,國家會給予他們相應的待遇。府兵本來應該輪流上任,做了幾個月之後便會有其他府兵來代替,之前在任的府兵便可以解甲歸田。但是當時用來替補的府兵數量不夠,因此到了原本可以卸任的時限,地方長官便會延長正在服役的府兵的期限,國家也會給予他們一些補償。無償服役的府兵得到了國家有償的待遇,有的學者就將這種現象概括為"府兵的募兵化"。

當時,有的地方率先開始實行招募,招來的士兵被稱為"長從宿衛",宿衛原本是府兵的職責,這些募兵就承擔起了這種職責。從年限上看,府兵是輪流上任,年限較短,而招募來的士兵則專職於此,是一任便終身的職業兵。募兵制下的士兵由地方軍事長官自行招募,兵、將關係緊密。以往兵將分離、"內重外輕"的軍事布局不復存在。

地方節度使的隱患

唐代周邊地區崛起了很多少數民族的勢力。天寶時期,契丹族的力量在東北地區崛起,當時安祿山就是被安排鎮遏東北的。北方圍繞著突厥的勢力,西北地區分散著大食的力量,西南地區又有吐蕃族聚居。唐代為了抵禦周邊這些新興力量,沿著這些地區先後設立了大軍區,實際上就是後來的藩鎮。當時有平盧、河東、河西等九個節度使,以及嶺南這一個經略使。

這與之前關中掌握軍事大權的局面大不相同,節度使指揮的邊鎮軍有49萬,而中央能夠控制的內地的軍隊只有9萬,不光是人數的對比非常懸殊,而且戰鬥力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節度使下轄的軍隊也都是職業的僱傭兵。為了隨時應對邊境危機,節度使不僅能夠招兵指揮,而且軍隊的儲備、財政、監察、行政等各方各面都歸節度使管轄,久而久之便造成了節度使的權重。

少數民族領導下的藩鎮

天寶末年,中央的軍隊不僅數量少,而且由於缺乏軍事訓練使得戰鬥力也十分低下。中原看似一派太平祥和的光景下,危機也開始蟄伏,伺機而動。此外,當時身居要職的大多是少數民族的軍事首領,所謂"雜種賤胡"備受重用。安史之亂的發起者之一安祿山在當時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地節度使,安祿山父親是栗特人,母親是突厥的一個女巫,由於父親死得早,他的母親便改嫁安氏。朔方節度使安思順是突厥人,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是突騎施人,安西節度使高仙芝是高麗人。

之所以會重用這些人,有些說法認為這與當朝宰相李林甫脫不開干係。唐代前期"出將入相"的傳統一直延續到唐末,要求當時朝中的宰相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出了朝廷還能做將領,例如當時的名臣張說就符合這樣的高標準。李林甫為了給出身低微的藩將做地方將領的機會,同時也降低了對於李林甫這種中央行政首腦實質性的威脅。

不過,更主要的原因還是當時邊疆形勢,邊地民族分布以及部隊成分的變化。由於少數民族天生的作戰能力,有很多職業兵都來自少數民族。當時民間流傳著一首《哥舒歌》,這首民歌是稱讚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足以證明以哥舒翰為代表的少數民族節度使久酣沙場的強勁實力。

結語:軍事可以興國,更可以誤國。唐代初期實行府兵制度,全國範圍內對徵兵入伍保持著高漲的熱情,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紛紛響應國家服兵役的號召,於是早年地方安穩有序,人民安居樂業。由於人員的匱乏,府兵制漸漸陷入了泥沼,中央不得不有償招募士兵,暫時緩解了人事周轉不靈的局面。天寶末年,由於各方面的原因,藩鎮力量崛起,抗擊邊境少數民族的同時也逐漸導致了後來節度使權重的局面,唐帝國也由此走向衰敗。治理國家要依靠歷任接續的努力,所謂"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唐代軍事上的疏漏永如洪鐘般警醒後世。

參考文獻:

《隋書》 《新唐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