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的進化

治國評論天下 發佈 2019-12-20T06:19:32+00:00

廣泛接觸馬匹,導致部分人有騎馬的衝動,製作騎馬的坐墊,成為騎馬的嘗試。剛開始的騎馬坐墊是不舒服的,逐漸進化出了馬鞍,馬鞍的逐漸改進,讓騎馬行為方便了許多,騎馬行為逐漸普及起來,騎兵出現。

騎兵的進化

馬匹大量的被人類飼養,來源於馬匹可以拉車的功能,這為人類廣泛接觸馬匹帶來條件。廣泛接觸馬匹,導致部分人有騎馬的衝動,製作騎馬的坐墊,成為騎馬的嘗試。剛開始的騎馬坐墊是不舒服的,逐漸進化出了馬鞍,馬鞍的逐漸改進,讓騎馬行為方便了許多,騎馬行為逐漸普及起來,騎兵出現。


秦始皇的騎兵牽馬俑圖,可以看到馬鞍的形狀,沒有馬鐙和馬掌。

沒有馬鐙導致騎兵容易從馬匹上跌下,特別是用大勁的時候,比如,在馬匹上擊打敵方的時候,自己很容易被自己武器的後坐力推下馬匹,因此,那時的騎兵用勁是有分寸的,不敢全力擊打敵人,這自然會明顯影響騎兵的戰鬥力。沒有馬鐙,騎兵在馬匹上的活動幅度就小了,比如,不能站起來,難以把武器向前伸的更靠前一些,左右的活動幅度也會較小,這自然也會影響騎兵戰鬥力。沒有馬掌導致馬匹難以在堅硬的土地上長時間奔跑,這制約了馬匹的運動幅度,降低了騎兵的綜合運動能力。總之,此時的騎兵戰鬥力還不強大,騎兵只是步兵軍團的附屬力量,不能成為軍隊的主力。

在春秋時期或更早的時候,幾乎不存在騎兵現象,原因是那時的武器鋒利程度較低,導致武士們需要用大力氣,才能給以敵人較大傷害。因此,那時騎在沒有馬鐙的馬上,是難以用大力氣的,自然不會產生大量騎兵。那時的騎兵,可以只使用馬匹的運輸功能,比如,騎在馬上快速行軍,能迅速到達敵方區域,然後下馬,列陣戰鬥或步行突襲敵方。這樣情況下的騎兵,當然意義不大,數量少是必然的。在這個兵器不鋒利的時代,北方遊牧地區幾乎顯示不出什麼騎兵優勢,自然對華夏地區是無害的。

隨著武器鋒利程度的逐漸提高,人們戰鬥的時候,擊殺敵人不需要那麼大的力了,在沒有馬鐙的馬上,逐漸可以直接擊殺敵人,而不再需要下馬擊殺敵人了,騎兵才在華夏地區開始成為附屬力量了。

那時的駟馬戰車就是在兵器不鋒利狀況下的產物,後來隨著兵器的逐漸鋒利,駟馬戰車的優勢逐漸下降,最後被以弩為主的步兵軍團淘汰。

至少在戰爭頻繁的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馬掌和馬鐙,甚至出現時間還可以前移,在西晉後期就出現了,後來逐漸傳播到歐洲。馬掌和馬鐙有一個逐漸普及和成熟的過程,馬掌和馬鐙在東晉南北朝時期不知道產生了多大影響,難道鮮卑勢力的強大與此有關嗎?石勒率領的騎兵,在太康圍殲王衍的西晉主力,難道與馬鐙的產生有關嗎?馬鐙的出現還可以理解,馬掌的出現就困難多了,在馬的蹄子上釘丁,這可是需要想像力和技巧的啊!其流行普及應該比較慢。

馬掌和馬鐙對馬匹的非軍事用途是有價值的,長途出行常用的馬車模式,逐漸被騎兵出行模式取代,這確實提高了出行速度以及減少了出行受限制的條件,普遍使用馬匹的驛站,也讓政府公務速度提高,這促使中央集權專制模式適用範圍的擴大。但是這點好處是不夠的,帶給遊牧地區同樣的好處,讓普遍擁有馬匹的遊牧地區力量極大膨脹,農耕地區的噩夢才算真正開始。可以說,馬掌和馬鐙的發明是人類最悲劇的發明,嚴重阻礙了中世紀時期人類社會的進步。


不知道誰畫的契丹鐵騎圖,契丹士兵裝備如果真的如此,這真的是農耕地區悲劇的源泉。與上面的騎兵牽馬俑圖相比,大家可以感受千年來生產力發展對騎兵裝備的改變。鐵質馬鐙出現了,雖然看不到馬掌,但這個時間段,馬掌也應該普及了。僅僅如此兩大改變還是不夠的,鐵器生產能力的提高,導致皮革盔甲,進化到圖中的鐵質盔甲,防護能力大增,完全可以防禦普通力度的刀箭襲擊。要知道,遊牧地區人口是沒有技術和能力生產金屬的,這都是農耕人口生產出來的鐵器,武裝了遊牧騎兵。西漢陳湯時代一個漢族士兵依靠優良裝備可以相當於三個胡人士兵的戰鬥力,早已經成為歷史。此時,由於幽雲十六州被契丹占據,且漢族地區處於割據狀態,戰略物質和技術已經大規模泄漏給遊牧人口,遊牧地區士兵裝備不僅不再低於漢族士兵裝備,而且由於普遍的可以騎馬的優勢,導致其總體裝備水平已經明顯高於漢族士兵了。雖然後來漢族主要地區被北宋統一了,但是這種被動局面卻已經形成,難以改變了。不僅宋朝難以制裁遊牧地區,而且出現了反向制裁,大家都知道馬匹的價值,遊牧地區全力限制馬匹向宋朝輸出。隨著騎兵裝備水平的提高,騎兵戰鬥力迅猛增長,遊牧地區最輝煌的時候到來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