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沒有牛奶,中國人身材比西方人矮小嗎?喝牛奶是個騙局?

騰飛說史 發佈 2020-05-01T01:37:54+00:00

第一:晚期智人的身高我們一般認為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後,身體素質提高了,其實是恰恰相反,人類的身體素質並沒有因進入文明時代而得到提高,在某些方面甚至是下降了,比如,人類的身材在進入農業社會以後,變得矮小了,美國人類學家格雷戈里·柯克倫認為人類的身高在進入農業社會以後,平均降低了12

喝牛奶到底有沒有騙局?能不能提高國民的身體素質,今天,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晚期智人的身高

我們一般認為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後,身體素質提高了,其實是恰恰相反,人類的身體素質並沒有因進入文明時代而得到提高,在某些方面甚至是下降了,比如,人類的身材在進入農業社會以後,變得矮小了,美國人類學家格雷戈里·柯克倫認為人類的身高在進入農業社會以後,平均降低了12.7厘米。人類發明農業的時間是在1萬年前,大約在6000年前至5000年前,正式進入到農業社會,與石器時代的人們相比,農業社會的人們飲食狀況變糟糕了,在採集狩獵的社會,人們的飲食是多樣化的,能夠吃到很多新鮮的蔬菜、水果和肉類,而在農業社會,絕大多數的農民,其飲食主要依賴於水稻、小麥、玉米這樣的穀物,很少吃到新鮮的肉類,這就導致了農業社會的人們,沒有充足的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入。

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70多億人,都屬於現代智人,現代智人在古人類學領域又稱為「晚期智人」,晚期智人是由早期智人演化而來的,早期智人有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海德堡人等等,中國的大荔人、馬壩人也屬於早期智人,而中國的柳江人、山頂洞人和法國的克羅馬農人則屬於晚期智人,晚期智人與現代智人在體質上已經沒有根本的差異了,由於早期智人與晚期智人在體質上有明顯的差異,故而,本文討論的人類身高是從晚期智人開始的。

我們先來看一看山頂洞人的身高,根據化石資料的分析,山頂洞人男性成年人的身高大致是在163厘米至165厘米之間,同一時期的歐洲的晚期智人的身高如何呢?克羅馬農人的遺址位於法國,成年克羅馬農人的身高普遍在170厘米以上。當然,克羅馬農人只是歐洲晚期智人的一個代表,歐洲晚期智人在歐洲也被稱為「歐洲早期現代人」,歐洲各地都有發現晚期智人的化石,歐洲早期現代人的平均身高在1.66到1.71米之間,與後來進入到農業社會的歐洲人相比,他們具有強壯的體格。

總的來說,中國的山頂洞人與歐洲的晚期智人相比,身高是差不多的,當然,歐洲的晚期智人身高的差異比較明顯,例如:克羅馬農人的身高普遍在170厘米以上,而格里馬迪人的身高則不超過160厘米。

歐美國家的學者認為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後,身材變矮小了,是基於歐洲的古人類化石的資料得出的結論,在中國,人類學家並沒有發現,石器時代的早期現代人與農業時代的人類在身材上有明顯的差異,當然,關於這個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第二:農業時代人們的身高

進入到文明社會以後,人類的身高不僅有化石資料可以證明了,而且還有了文獻資料。《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道:「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氣。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諸葛亮的身高是八尺,漢代的八尺是多少呢?東漢時期的一尺約合23.4厘米,戰國至西漢時期的一尺約合23.2厘米,現在的一尺約為33.3厘米,諸葛亮「身長八尺」,按東漢的八尺計算,約為187.2厘米。在漢代,一般男性的身高只有七尺,即163厘米左右,所以,男人在中國古代也被稱為「七尺男兒」。在漢代,身高八尺的名人,在《史記》、《漢書》中都會特別被提到,因為在中國古代,身高在187厘米左右的男性,都屬於高個子了。

秦漢時期,男性身高如果是七尺則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不高不矮,「大眾化」身材,因此有七尺男兒的說法,當然,這裡的七尺,是指七尺或七尺以上,有的人身高七尺三寸,有的人身高則是七尺五寸,都被列為七尺,總之身高在七尺至八尺之間(163厘米至184厘米)屬於「大眾化」身材,八尺以上則是高個子,七尺以下略顯矮。

秦漢時期,除了諸葛亮身高八尺以外,還有哪些人身高八尺呢?《史記·張丞相列傳》對張蒼一家的身高都有記載,司馬遷寫道:「初,張蒼父長不滿五尺,及生蒼,蒼長八尺余,為侯、丞相。蒼子復長。及孫類,長六尺余,坐法失侯。」張蒼身高八尺有餘(185.6厘米以上),張蒼的父親身高不滿五尺(117.5厘米),張蒼的孫子身高六尺有餘(139.2厘米以上)。陳平、韓信的身高也超過了八尺,《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記載道:「韓王信者,故韓襄王孽孫也,長八尺五寸。」韓信的身高是八尺五寸,即197.2厘米,韓信比諸葛亮還要高。1.97米高的身材,穿越到現在,可以當籃球運動員了。

西漢時期的陳平,身高也在八尺左右,《史記·陳丞相世家》有「平為人長美色」的記載,陳平身材高大,人們還問陳平:「你家這麼貧窮,你吃了什麼,長得那麼高大?」陳平的嫂子說:「亦食糠覈(通「核」)耳。有叔如此,不如無有。」陳平的哥哥陳伯有三十畝田,陳平年少之時,與陳伯居住在一起,陳伯經常耕田,從事農業生產,但是,陳平就知道遊玩,人們問陳平為什麼長得這麼高?陳平的嫂子故意說陳平是吃糠長那麼高的,還說:「有叔如此,不如無有。」意思是埋怨陳平不耕田,不從事農業生產,身材長這麼高大其實沒什麼用,陳平的哥哥陳伯聽到這句話以後,就把自己的妻子休了。其實,陳平的身高長到八尺,並不是真的吃糠長大的。如果從小就吃糠,缺乏蛋白質和鈣,會營養不良。陳伯有田三十畝,在漢代能夠滿足基本的衣食所需。

我們看《史記》、《漢書》會發現,在秦漢時期,身高180厘米以上的男子有很多,不過,能夠入《史記》、《漢書》的人,在當時都屬於貴族、名人。那麼,當時的普通老百姓的身高如何呢?普通人的身高,在秦漢時期出土的簡牘中有所反映,中國古代有戶籍,官府通過辨認身高,確定人們是否成年,男子成年以後,要服兵役、徭役,所以,秦漢時期的簡牘留下了大量的關於身高的記載。

中國古代交通不發達,信息交流不暢,官府通過出生日期來判斷年齡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人們會通過修改出生日期來規避徭役、兵役,或者規避相關的法律責任,但是,人類的身高是不會騙人的,成年人與未成年人區別,通過身高來判斷,一目了然,就像今天買火車票,兒童是否享受半票一樣,最簡便的方法,就是量身高。通過出土的《睡虎地秦簡》,我們可以知道,秦朝官府判斷老百姓是否成年,主要是看身高有沒有滿六尺(139.2厘米)。但是,通過身高判斷是否成年,有一個問題,就是有的青少年發育得特別快,量身高的時候不滿六尺,過了一段時間,迅速長到六尺到七尺,這個時候,他是算作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呢?對此,秦朝有專門的法律解釋。《睡虎地秦簡》記錄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案例,有一個人盜了一頭牛,盜牛時身高只有六尺,官府以未成年人判刑,將其關押了一年,他身體發育的特別快,一年以後,長到了六尺六寸(153.12厘米),此時,就以成年人的身份被判為「城旦罪」,秦漢時期的「城旦罪」,刑期是四年到五年,秦為四年,漢為五年,被判了城旦罪的人,晚上要修長城,白天要防敵寇。當然,未成年人幹了違法的事情,在當時會被輕判,比如,《睡虎地秦簡》中有規定,成年人放牧,馬兒吃了別人莊稼,要賠償,未成年人放牧,馬兒吃了別人家的莊稼,則不需要賠償,判斷成年與否,主要是看身高,不滿六尺都算作未成年人。

我國西北地區出土的「居延漢簡」中有大量的戶籍資料,根據居延漢簡,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吏卒家屬的身高,能達到七尺三寸至七尺五寸左右,即169.36厘米至174厘米,說明秦漢時期的中國人的身高,並不比同一時期的歐洲人矮。關於這一點,我們通過兵馬俑也能夠知道,兵馬俑的身高一般在180厘米以上,去掉髮髻和腳底的高度,兵馬俑的身體的高度大約在170厘米左右。居延漢簡和秦始皇兵馬俑,反映的是當時的吏卒、士兵的身高,士兵和吏卒的身高,可能經過了官府的挑選,不能反映當時的老百姓的平均身高,不過,當時的官府能夠挑選到七尺有餘(170厘米左右)的男子上前線,說明當時的男子的身高能夠達到這個高度,如果大量的老百姓的身高在成年以後達不到七尺有餘,士兵的身高也不可能達到這個高度。

古羅馬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呢?歐美學者根據羅馬的相關考古資料認為,羅馬人的平均身高,男性是170厘米左右,女性是155厘米左右。所以,秦漢時期,歐洲人來到中國,並不顯高,因為秦漢時期,成年男子的身高能達到170厘米,甚至有的男子能達到180厘米以上。

第三:工業革命以後的人類的身高

秦漢時期,歐洲人來到中國並不顯高,那麼,到了晚清民國時期,歐洲人為什麼顯高了呢?因為到了近代社會,歐洲人的平均身高普遍提高了,而中國人平均身高並沒有顯著的變化。

中國人的身高從秦漢到明清,都沒有顯著的差異,但是,歐洲人的身高變化幅度較大,18世紀至19世紀,歐洲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是在167厘米左右,相比於古羅馬時代,人們的身高還降低了,但是,到了20世紀的中期,歐洲男子的平均身高迅速增長到了177厘米左右,20世紀的初期,身高在170厘米以上的歐洲男子並不普遍,但是,到了20世紀的70年代,歐洲很多國家的男子的平均身高都達到了170厘米以上,歐洲人現在穿中世紀的鎧甲,大部分人已經穿不上了,但是,中國人現在站在兵馬俑的面前,會感到兵馬俑比現代人還要高。因此,歐洲人的祖先並不比中國人的祖先身材高大。

人類吃蛋白質、鈣含量較高的食物,有利於提高身高,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是肉類和蛋類,鈣含量最高的食物是乳製品。中國古代,漢人雖然不以動物的乳製品為主食,但是,中國人可以吃到豆漿、豆腐,豆漿和豆腐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也含有豐富的鈣,所以,豆製品是中國人補充蛋白質和鈣的主要途徑。中國古代,人們飼養牛,主要是用來耕作的,中國人有時候也食用牛肉,但是並不專門飼養奶牛,因此,牛奶、奶酪、黃油從來沒有走進中國人的餐桌,而這些食物恰恰含有大量的鈣,有利於補鈣。

歐洲的普通老百姓,在近代以前,可以吃到牛奶、奶酪和黃油,但是,最主要的食物是麵包,一日三餐都是麵包,並且很少能夠吃到肉,所以,在當時的歐洲,肉類是奢侈品,餐桌上盛滿了肉,才算是大餐。中國古代所謂的奢侈飲食,並不是以肉為主,關於這一點,我們在小說《紅樓夢》里也可以看得到,中國古代的富人以精緻的多樣化的飲食為奢侈,而不是以單純的肉類食品為奢侈,在多樣化的菜單里,包括了許多種類的肉,中國人吃肉喜歡切成一小塊一小塊,將其作為蔬菜的配料,而不是單純的吃肉,因此,中國古代富人的飲食,其實是有助於各種營養成分的平衡的,再加上富人能夠經常吃到豆製品,所以,在富裕的家庭,蛋白質、鈣的攝入是沒有問題的,並不影響身高。中世紀的歐洲,由於大部分的人以麵包為主食,富人呢,又崇尚吃肉,所以,歐洲人在很長一段時間以內,其攝入的營養成分是不平衡的,很難說,在工業革命以前,歐洲人的身高要比中國人高大。

由於我們對歷史的細節不加以分析,所以,有一個誤會,認為中國人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歐洲人以肉類食品為主食,所以,到了近代社會,歐洲人顯得高大,中國人的身體素質顯得差。其實呢,在中國古代,富人的飲食是多樣化的,在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歐洲和中世紀的歐洲,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吃到肉,在富裕的家庭,中國人攝入的營養反而是平衡的,歐洲人卻不平衡,當然在貧困的家庭,大家都是一樣的,都以穀物為主食。

歐洲人真正能夠大量攝入高蛋白、高鈣食物,是在工業革命以後,隨著歐洲社會的富裕,牛奶、牛排、蛋類逐漸走向了普通人的餐桌,歐美人的平均身高開始迅速提高,所以,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攝入高蛋白、高鈣食物,是有利於人類平均身高的提高的。在現代社會,隨著中國人生活水平的身高,中國人的平均身高其實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的。

人類的身高還與地理環境、遺傳因素有關,早在19世紀的中葉,英國學者伯格曼就發現了一個現象,恆溫動物生活在寒冷的地方,體型就大,生活在熱帶地區,體型一般較小,這就是「伯格曼法則」,比如生活在北極的北極熊的體型比地球上其他地方的熊,體積都要龐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伯格曼法則認為生活在寒冷地區的恆溫動物,為了減少體內熱量的散發,需要減小身體的相對體表面積,減少相對表面積,為什麼會使得自身的體積變大呢?因為相對體表面積與身體體積是呈反比的,體積越大,相對體表面積越小,所以,減少體內熱量的散發,更重要的是減少熱量的散發率。人類的體型,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伯格曼法則,比如歐洲人的身高,在緯度上是有差異的,北歐人的身材要比南歐人的身材高大。

當然,本文關於古代人類平均身高的描述,只是根據現有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得出的結論,具體情況如何,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