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北大,女兒紐大,耶魯爸爸說:不要把孩子的教育當成一場投資

閱讀第一 發佈 2020-05-02T02:14:43+00:00

當下的家長們,對於教育的路線規劃,很容易產生動搖與質疑:別人都出國了,那我的孩子是不是也要出國;別人都回來了,我的孩子是不是也該回來;別人開始考慮走公立路線了,現在是不是讀公立更好了…

當下的家長們,對於教育的路線規劃,很容易產生動搖與質疑:別人都出國了,那我的孩子是不是也要出國;別人都回來了,我的孩子是不是也該回來;別人開始考慮走公立路線了,現在是不是讀公立更好了……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跟風或者說後悔呢?

EduTalk

2年100+位國內外教育大伽,100+場留學、國際教育、育兒在線講座,幫助中國中產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成長路上尋找定位與方向。

最新一季 EduTalk 將繼續邀請國內外教育大伽,每周2-3場不間斷,為K12國際化家庭在後疫情時代下如何抉擇提供方向與指引。

本周精彩講座內容回顧:

※為方便閱讀,以下內容以第一人稱敘述

「不要將子女教育當成一種投資」

在我們學校,就有很多學生家長,認為提早把孩子送到國外,能夠讓他們更好地適應國際化環境,特地安排轉學出國。結果今年遭遇這樣的突發情況,小留學生們紛紛逃難似地回國,才發現國外並不是那麼安全的地方;國外中學什麼時候會重新開學也沒有定數,於是又重新聯繫到我,想要再轉回國內。

為什麼會這樣呢?個人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咱們中國很多家長,把孩子的教育,當做「投資」。當你把教育當投資的時候,潛意識會時時刻刻要求合理的、甚至是最好的回報,無論在什麼時間段都很容易因為別人做了這樣那樣的決定,而忍不住跟著效仿。

我以前在耶魯大學讀書時,有位經濟學教授跟我們解釋,當你在金融市場進行投資,並且希望得到回報的時候,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大機率收益會是負的。為什麼呢?因為太過看重結果,就很難脫離人在投資過程中會碰到的最大的2個情緒上的弱點:「貪」和「怕」,導致失去理智判斷。

今天,家長如果把孩子的教育當做一種投資的話,也會無可避免地把「貪」和「怕」放到孩子的學業選擇上:看到周圍各種信息說每年出國的人越來越多,留學有低齡化的傾向,因為「貪」想獲得所謂「更好的環境」和語言能力等,一窩蜂加入這一隊伍;當孩子的人身安全出現潛在威脅時,又因為「怕」想要立馬轉回體制內。

家長們在考慮的,都是眼前的事情,眼前所看到的,影響了情緒,影響了理性判斷,歸根結底都是因為這種潛在的「投資」思維。

我們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思維呢?我們應該把孩子的教育當做「事業」。追求「事業」的成功,會有具體、可行的目標與計劃,這種計劃不是短視的,而是能夠以「事業」本身的優勢和特色為基礎。在這種思維的引導下,不會把世俗公認的特點作為方向,去要求孩子,孩子的能力、愛好、個性有哪些偏向,會看的更清楚,做的決策也會更理性。

兒子體制內vs女兒體制外:家長的決策是動態變化的

既然當成事業,除了目標計劃之外,還應該記住:計劃趕不上變化。拿企業做類比,今天世界上的很多名企,在創立到最後成功的過程中,一定做出過各種調整與改變。像我們熟知的蘋果公司,創立之初是沒有想過要做手機的。但他們都會堅守的原則是:做公司資源最適合做的事。

我的孩子在長大過程中也經歷了很多調整。

在我的大家庭中,表弟表妹們都是國外長大,但由於家裡是說中文,他們在當地生活的時候,周圍人還是把他們看做是「中國人」;當他們回國時,大家覺得他們是「美國人」,無論在哪裡,他們都被當做「外國人」看待。

於是我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我希望我的孩子,不僅僅是在語言上,而且在思想上、意識形態上都是完完整整的中國人,要像中國孩子那樣長大。所以他們的基礎教育,都走的體制內路線。體制內學校給孩子帶來的根深蒂固的中國文化的培養,是很紮實的。

我的大兒子,初中念完,考上了上海中學,他不願意去國際學校,於是繼續讀國內的高中;但是我想,本科還是要讓他出國的,於是在高中的一個暑假,鼓勵他參與了哈佛法學院的暑期見習。這次經歷收穫很大,讓他對法律產生了極大興趣(這也是我的學習專業),但他接下來和我交流的話卻讓我一瞬間亂了陣腳,他說:「爸爸,我希望讀國內的大學。」

他通過實習所見聞,認為哪怕美國再一流的律師,也不了解中國的法律。而如果一個中國人,想要從事法律的行業,就應該從了解中國法律開始。

這是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結果。但在仔細思考之後,覺得孩子的想法是對的;既然他是對的,我就不應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到他的身上。於是和他溝通,重新計劃目標,表示如果他能考上北大法學院,就在國內繼續求學;如果不能,就重新準備一年,出國留學。

最終,他懷著信念,考進了北大法學院。

儘管和我最先對於他的期待有所不同,但這種教育選擇上的改變,我認為是基於孩子自己的想法與特長,而做出的正確的調整。

我的女兒跟兒子有所不同。初中畢業那一年,也成功考到了上海市的重點中學,但是正巧這一年我成立美高雙語學校,我想最能證明學校教育能力和水平的事,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在這裡就讀升學。女兒也比較認同,就這樣在高中開啟了體制外的路線。最終本科申請進入紐約大學,在紐大這樣一個充滿多元文化的地方,繼續發光發熱。

體制內vs體制外,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一種道路一定比另一種道路更優的。家庭教育,不應做盲目跟風的父母,而是找到適合自己孩子最好的未來。

我的教育經歷帶來的反思

我自己本身對於留學,有兩件值得分享的經歷:

一是初中時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他成績中等偏下,數學偏科嚴重,我經常幫他補習。後來由於家裡的原因,移民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大約一個月之後,他寄來一封信,請我幫他買本初中數學參考書。

我很疑惑,問為什麼?朋友回信說,他們那裡亞洲移民很少,整個年級只有他一個華人學生,加上英語不夠流利,交不到朋友。但沒想到明明在國內數學很差的自己,有一天解出了沒有人會解的數學公式,贏得滿堂彩,瞬間很多同學跑來跟他交談。這激發了他好好學習的決心。

那個時候的美國,基礎教育的知識點相對比國內來的淺,所以一個在體制內學校、數學弱的孩子,出國反而劣勢變成了亮點。這是對我來說非常有趣的現象。

第二件事,是在耶魯第一次考期中考(統計學),成績出來時,有個同學發現同一道題,他的答案是對的,我的答案是錯的,我的分數卻比他高。於是兩人一起去找教授。教授表示我的思考解題過程是正確的,計算錯誤只是偶然,這種錯誤在將來使用到更好的工具時,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同學的解題的想法和邏輯上是有錯誤的,只是運氣很好得到正確答案。

這種教育的評判方式,在國內是不常見的。也極大地啟發到了我。

我們現在不斷在強調全人教育,我自己最喜歡的對全人教育的定義和解釋,是按照古代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對於理性社會中的人的描述作為基礎的:

第一層次,人除了生存,還希望享受;不僅希望吃得飽(維持生命體力),還希望吃得好;第二層次,每一個人都有求得認可的、追求榮譽的需求,因此人會不斷地在各種領域上創造更好的成績;

第三層次,人有追求真理和知識的慾望。

那麼我認為,教育真正的責任不在於形式,而是能做到這三點:孩子不斷地經歷各種學科的鍛鍊,有機會選擇專業,獨立生存,照顧自己;通過各種考試、比賽、團隊的活動,培養爭取榮譽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批判思維、創造性思維、邏輯性思維。擁有這些,無論體制內外,孩子都能夠擁有很好的生活。

點擊回顧講座

下周重磅內容推薦:雖然學術成績為王,但運動才是名校助推器

什麼樣的運動能培養出名校看重的「自信」氣質?為什麼頂尖私校要求學生每天運動時間2小時?考試前依舊堅持賽艇訓練,TA為何還能拿下劍橋錄取?被愛丁堡錄取的TA說:跋山涉水的冰島探險比課本知識更有用!

掃碼報名講座

申請路上,誰沒遇過坎兒:三個風格迥異的學生,都是如何「破局」

申請季落下帷幕,我們找來三名極具個人特色、又風格差異明顯的同學,講述他們的申請路上遇到的「坑」與

自稱「平平無奇的學術小天才」,是如何在學術上做出深度?出於對學校的熱愛,是如何組織活動,建立社團,成為校內意見領袖的?明明不是理科生,卻選了化學課,她竟然說:「文理兼顧很簡單」?

周子愷,目前就讀於:寧波效實中學國際部,錄取學校:芝加哥大學Michelle Wang,目前就讀於Berkshire School,錄取學校:哥倫比亞大學錢圓晨,目前就讀於:無錫市大橋實驗學校國際部,錄取學校: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

掃碼報名講座

都說SAT是可選考試, 你難道就真信了嗎?

繼托福雅思線上考試之後,8月有望恢復SAT考試。但是隨著很多學校將招生政策調整為「test-optional」,不少人認為考不考試也不再重要了。真的如此嗎?

資深老師為你解答,為什麼現階段仍然要重視並參加SAT考試?如果想要拿高分,目前的狀況下,如何利用好資源、科學規劃學習內容?

掃碼報名講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