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 網際網路五大平台的動力學

胡泳 發佈 2020-01-24T00:20:34+00:00

10年前人們還擁有一個開放的網絡烏托邦,而到了今天,人們所面對的是一個個「有牆的花園」,每一個花園裡都據守著巨大的怪物今天的網絡世界如同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惡龍加波沃奇據守著整個花園在科技產業中,我們面臨的是「五大平台vs其他網際網路公司」這一基本的競爭場景。

10年前人們還擁有一個開放的網絡烏托邦,而到了今天,人們所面對的是一個個「有牆的花園」,每一個花園裡都據守著巨大的怪物


在科技產業中,我們面臨的是「五大平台vs其他網際網路公司」這一基本的競爭場景。


五大平台跨越了所謂的舊技術——Windows仍然是桌面之王,谷歌統治網絡搜索——以及新技術:谷歌和蘋果控制著手機作業系統(Android與iOS)及其上運行的應用程式;Facebook和谷歌控制網際網路廣告業務;亞馬遜、微軟和谷歌控制著許多初創企業運行的雲基礎設施。亞馬遜的購物和物流基礎設施正在成為零售業的核心,而Facebook則在最基本的平台上不斷積累更大的力量:人類社會關係。



由於網絡效應的存在,由於使用時間天生受到制約,消費者會集中在大的平台內完成所有的消費需求。正是因此,網際網路產業中似乎發展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規律,它也構成平台興起的產業背景,這即「贏家通吃」(Winner takes all)。


所謂「贏家通吃」的市場是這樣的市場,其中表現最佳者能夠獲得巨大的回報,而其餘競爭對手只能分食剩下的少量殘餘。如果贏家通吃的市場擴大了,財富差距也會隨之擴大,因為少數人能夠獲得越來越多的收入,而這些收入本來應該更廣泛地分布在整個人口當中。


當然,網際網路巨無霸公司不是這樣看待市場的。它們認為,自己的壟斷並不可持續。相對基於自然條件和政府資源的壟斷來說,基於技術的壟斷是非常脆弱的。隨著技術進步,這樣的壟斷隨時可以把曾經的公司資產變成負債。正是因此,技術人員喜歡將他們的行業描繪成一片破壞的海洋,每個獲勝者都容易受到一些突然冒頭的、以前絕不會想像到的敵人的突然襲擊。「有人,在某個車庫裡,正在向我們瞄準,」Alphabet(谷歌的控股母公司)的前執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喜愛這樣說。


甚至巨頭們並不認為自己是壟斷者。蘋果CEO庫克接受CNBC採訪時曾就Facebook拆分一事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對於科技公司被描繪成壟斷者感到很挫折,並且堅稱「科技不是壟斷者」


然而在過去數年,網際網路的五大巨頭都對車庫中的假想敵表現出了非凡的瓦解能力。你甚至可以賭他們會繼續贏:它們在自己的領地更加根深蒂固,在新的領地更加強大,也能更好地阻絕來自新興對手的競爭。


雖然五大平台之間的競爭仍然激烈——每年都會看到它們的起起落落,但是越來越難以想像,它們中的任何一位,更不用說兩位或三位,會失去其在商業和社會上不斷增長的影響力。


事實上,可怕的五大巨頭面對初創企業形成了強大的護城河。在大多數情況下,新公司的崛起都只能鞏固五大的領先優勢。考慮一下Netflix在亞馬遜的雲端託管其電影,谷歌的風險投資部門對優步進行了巨額投資。或者考慮一下蘋果和谷歌從他們的應用程式商店所獲得的所有應用程式內付款,以及谷歌和Facebook從初創公司獲得的所有營銷資金(作為兩大廣告巨頭),因為如果不這樣做,初創公司就無法讓用戶下載它們的東西。


在追求新市場時,平台也為五大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優勢。看看蘋果如何為其流媒體音樂服務在運營的前六個月吸引到1000萬用戶,或Facebook如何利用其主要應用程式的受歡迎程度來推動用戶下載獨立的Messenger應用程式。


五大公司正在推進新聞和娛樂行業;它們在醫療保健和金融領域掀起波瀾;它們正在製造汽車、無人機、機器人和沉浸式虛擬現實世界。為什麼要不斷擴大競爭的邊界?因為它們的平台——包括用戶、數據和賺取的所有金錢——使得這些遙遠的領域似乎盡在他們的掌握之中。


這並不是說這些公司不會死亡。不久前人們認為IBM、思科系統、英特爾和甲骨文在技術上是無與倫比的;今天,它們仍然還是大公司,但其影響力已經遠沒有以前那麼大。


還有一種可能是來自國外的競爭日益加劇,特別是中國的硬體和軟體公司正在積累同樣重要的平台。然後,也存在監管或其他形式的政府干預的威脅。歐盟監管機構已經在反托拉斯和隱私的理由之下對五大公司展開反壟斷調查。


不過,即使有這些困難,五大平台的動力學可能也難以撼動。就以政府監管為例:政府的干預雖然往往會限制一個巨頭,但同時卻會支持另一個巨頭。如果歐盟委員會決定以反托拉斯理由對抗Android,蘋果和微軟可能會成為受益者。當司法部門指控蘋果操控提高電子書的價格時,誰贏了?亞馬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