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不回東北的原因,其實是為了一個情字,不是于鳳至和趙一荻

小雪歷史微鑒 發佈 2020-04-28T06:35:41+00:00

在西安事變以後,張一直被蔣軟禁直到九十年代,在李登輝上台以後,張學良恢復人身自由,他立馬選擇飛到美國,這裡有一個問題,為何在這個時候,他不選擇回歸大陸,而是選擇遠走他鄉?

前言:張學良,是中國近現代史中一個頗具爭議性的人物,在這個民族英雄後來的採訪中透露,其實所謂的「不抵抗政策」,並不是出自蔣介石的口,而是自己的主張。在西安事變以後,張一直被蔣軟禁直到九十年代,在李登輝上台以後,張學良恢復人身自由,他立馬選擇飛到美國,這裡有一個問題,為何在這個時候,他不選擇回歸大陸,而是選擇遠走他鄉?

是非功過,自由歷史正評,遠走他鄉,張無怨無悔

在張的身上有兩件大事,讓他一生飽受爭議。其一,就是九一八事變,第二,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在中共的眼裡,評價其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而另一方面,則是挾持領袖犯上作亂的亂臣賊子。

我們張家父子,若不是為了愛國,會有這種下場嗎?

這是張學良晚年自述中對其一生的評價,放在歷史中,我們也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張的言行。首先說這個「不抵抗政策」,不抵抗政策在歷史上很多人的眼中,也包括現在的一些歷史學者,都把不抵抗的鍋甩給他,而蔣並沒有發布這種命令,所以,背鍋俠就應該讓張來做,我想,這種評價是一個不負責任的行為。

從張後來的自述中,他這樣說道,「不戰而戰」,這並不關乎領袖,更不會把這個鍋甩給蔣介石。在晚年的採訪中,張學良自己認為不抵抗其實是自己下的命令,而當時的初衷是打一場不戰而戰的抵抗戰爭。其實這個回答也是有道理的,日本人侵略中國,他們必須讓國人進行反抗,不然就不會有所謂的「大東亞共榮」的謊言,保護僑民更會成為一句空話。

在晚年的自述中,他不會對別人的說辭表示反駁,因為自己沒有違背自己的良心。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這個時候,張學良就已經開始恢復人身自由,七年以後,僑居美國夏威夷,而他的美國之行的目的,更是逃脫不了一個情字。

于鳳至為了婚姻和愛情在美國打拚,張學良去美著實是為了一個「情」字

你要說張是出於自己的政治信仰而沒有去大陸也好,還是別的原因,但是綜合來看,從張的一生和性格來說,遠走美國,還是逃不出一個「情」字。

張從西安事變以後陪護蔣回到南京,自詡「負荊請罪」,但是結局還是一個軟禁。我們不說他這個選擇是對是錯,但是結局並不好,空有一身報國熱情,但終究什麼也沒做。

在軟禁期間,于鳳至和趙一荻兩個人輪流看護著他,包括後來和于鳳至離婚,選擇和趙一荻結婚,都是一個情字。

而說到這,你可能會說張並不愛于鳳至,或者說于鳳至離婚的目的是為了自己,其實,于鳳至一直深愛著張,在回到美國以後,于鳳至一直為張的經費奔波,從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出入,結實了很多的上流社會的人,這才在美國立了足,把張的孩子撫養成人。

去美國的這段日子,張學良到底做了什麼,了卻了自己最後的心愿

剛去美國,張就去了紐約,去找了一個叫蔣士雲的女子,雖然已為人妻,但是在她的眼中,自己還是愛著曾經的少帥。

沒辦法,誰讓張學良自古多情呢,還能把政治、軍事、感情等等很好的結合在一起,這就是他的魅力。

于鳳至是最好的夫人,趙一荻是最患難的妻子,貝太太(蔣士雲)是最可愛的女友,我的最愛在紐約。

這就是張最後的心愿,他沒有選擇回到大陸,他知道,假如回去,他也許會受到萬千指責,也許會變成另外一個人,忠於自己,是他一直相信的信條,於是,他選擇了遠赴他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