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度假村景觀設計手法

唯美鄉村 發佈 2019-12-30T07:42:47+00:00

1.浮田生態設計浮田生態系統包含三層景觀生境:治理性林帶、農田以及浮田生境。治理性林帶是在體系外圍連成一圈綠道,形成綠島,吸引野生動植物在此繁衍。其植物地下巨大的根系能涵養水分,並且能夠隔絕自行車道的空氣污染。

1.浮田生態設計

浮田生態系統包含三層景觀生境:治理性林帶、農田以及浮田生境。治理性林帶是在體系外圍連成一圈綠道,形成綠島,吸引野生動植物在此繁衍。其植物地下巨大的根系能涵養水分,並且能夠隔絕自行車道的空氣污染。農田是生產性景觀,成面狀存在的區域空間,毗鄰河畔,豐富豎向和季相變化,為野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和遷徙廊道。浮田是治理性景觀,涵養並凈化水流,提高水生物種種類,豐富景觀異質性,並且作為生產性景觀產生農作物,提供肥料。對浮田體系的觀光效益,自行車愛好者通過曲線長廊的觀光,俯瞰整個體系,景觀層次清晰,異質性高,季相明顯。通過田埂深入浮田內部,體驗式觀賞,並通過標識牌對遊客進行鄉土植物科普,而且可以參與純生態農業活動,可以組織學校和企業團體來此認識植物,回歸自然、寫生等等。

2.修復性景觀設計

修復性景觀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層是已經破壞的生態環境,通過修復手法重新復活生境;第二層是存在潛在生態干擾因素的區域,通過治理手法將破壞降到最低限度。第一個層面運用在生態農業觀光區的梯田綜合區,第二個層面在旅遊度假村服務區,對污染空氣和污水的處理。在設計中發現原有山體被開挖,表皮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部分山體被開墾成農田,不易開發旅遊。山谷徑流被改變,易發生泥石流。濕地區四面被硬質大壩圍合,形成一灘死水,且破壞視覺效果。上遊河段景觀度假村建築區向下游排放大量生活污水,得不到及時處理。針對這些問題結合修復性景觀設計,解決途徑是通過台地梯田修復山體表皮,喬灌結構,改善山體生境。在場地中設計了觀光平台,觀光平台採用極簡主義手法,通過方形平面的演繹,能適應不同的景觀類型,與地面的銜接方式多樣,因地制宜,可架空,可漂浮在水面等。

3.波形曲線長廊

在提出浮田生態體系的同時,在場地內設計了一個波形曲線長廊,以最低姿態進入該區域,不僅使得次生態體系得以自然的生長發展,而且為遊客提供一個廣闊的視角去接觸自然。從「一線、四點、五面」三個層次來詮釋該地段中的波形曲線長廊設計。波形曲線變化自由,由於不斷改變方向可以使單調前進運動的疲勞得以恢復。曲線長廊的終點位於遊客服務中心建築上方,從屋頂直接由坡道走向地面,連接有自行車租賃處和存放處,在此也能遠眺人工濕地的美景。此外,在曲線長廊中設置了休憩節點,這些由曲線平面和白色鋼架構成的空間,與方形極簡座椅結合,為遊客提供一處納涼、休息、觀景的平台。曲線長廊同樣為自行車愛好者提供了專用車道,自行車在交匯點進入長廊,上下人流在此中轉,並且與直線觀景道相交,通向梯田區和畜牧區。曲線長廊的中央部分打開,使地上喬木生長開來,遊客可以從樹冠下穿行,體驗穿梭雲霄的感覺,並且節省了材料,減少了橫向的跨度。

4.建築與構築物設計

遊客服務中心建築坐落於旅遊服務區的人工濕地上,是集交通中轉、交通樞紐、遊客服務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小型公共建築。建築設計注重景觀建築和自然共生的關係,運用「低姿態」理念將建築引入保護山地區。建築造型以現代簡潔為主,建築的東立面入口時隱藏的,由兩片牆錯位形成入口。由挑檐形成的灰空間,形態呈楔形,進深感強,檐部下垂,接近地面,將人的活動包裹進來,營造一種神秘感。建築內部的餐廳由西南兩方向玻璃幕牆和兩實牆圍合,空間較大,能容納多人同時就餐,西側上空有自行車坡道穿過,形成趣味灰空間,作為餐廳的次要入口。構築物採用一體化設計,運用符號學理念,在「方形基本型」進行思維發散拓展,並且結合不同功能分區的使用要求,因地制宜的衍射出適應不同功能和地形區域的物體。配備滿足使用功能的器件,在統一的基本形上產生同質性的空間、場所、構築物、小品。

從開發到運營,選項目,抓政策,打市場,盯運營;這裡項目扎堆,這裡專家扎堆,這裡方案扎堆!策劃、規劃設計,請關注「唯美鄉村」微信公眾平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