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失落2019」:進口片VS國產片的「生存報告」

娛樂獨角獸 發佈 2019-12-29T14:17:51+00:00

文 | 周銳國內電影市場不再「迷信」好萊塢製片廠了。雖然電影行業早有預感,國產票房大片的時代來臨了,但是今年進口市場諸多IP大片成「啞炮」,年度票房占比一再縮減,還是讓人感到些許意外。

文 | 周銳

國內電影市場不再「迷信」好萊塢製片廠了。

雖然電影行業早有預感,國產票房大片的時代來臨了,但是今年進口市場諸多IP大片成「啞炮」,年度票房占比一再縮減,還是讓人感到些許意外。

貓眼數據統計,截止寫稿時間(12月28日)2019年年度票房累進達到633億,已經上映且有票房數據的進口片達到133部,累計票房達到約達到238億(僅統計票房超過1000的萬進口電影),占目前總體比例約為37.5%。

而這其中票房超過10億的進口片只有5部,前三甲中迪士尼漫威超英大片《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以下簡稱《復聯4》)票房達到42.48億,以絕對優勢領跑進口市場,而環球影業的IP系列大片《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以下簡稱《特別行動》)與索尼影業的超英電影《蜘蛛俠:英雄遠征》(以下簡稱《英雄遠征》)票房均超過14億。

以目前的形勢看,隨著《解放·終局營救》《特警隊》《寵愛》《妙先生》等國產片上映,進口片的年度占比還將降低。

《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以下簡稱《星戰9》作為2019年最後一部進口大片,目前上映8天,國內票房剛剛破億,豆瓣評分6.5分,貓眼與淘票票評分均為超過8分,票房與口碑皆低於預期。

雖然此後還有《羅賓漢:起源》《小羊肖恩2:末日農場》等進口電影,但體量與IP認知度均較小,進口票房最終走勢似乎已經塵埃落定。

2018年進口片年度票房為230億,占整體票房37.9%,票房倒退並創下近5年新低,彼時行業就發出疑問「好萊塢大片不行了?」,今年這個比例有可能再創新低,國內電影公司為市場冷淡而惆悵,好萊塢製片廠們也沒有好過多少。

IP啞火、「大師球」失靈,「低於預期」的好萊塢

2019年好萊塢製片廠格局發生變化,迪士尼713億美元收購福斯,「好萊塢六大」變成「五大」,而流媒體巨頭Netflix雖然以《羅馬》《愛爾蘭人》在傳統電影行業獲得話語權,但依舊為製片廠們視為「他者」,以票房論排位,「新六大」還未成型。

國內好萊塢製片廠格局變化還未在票房市場上發生變化,43部票房過億的進口片中,好萊塢製片廠占據了29部(包括批片),其中迪士尼依舊是輸出大戶,過億電影達到9部,其次是索尼影業達到5部。

其他公司均在4部以下,這其中還有聯合出品的作品。如《終結者:黑暗命運》出品方包括派拉蒙、福斯,《哥斯拉:怪獸之王》與《大偵探皮卡丘》背後是華納兄弟與傳奇影業。

而觀察好萊塢影視公司的片單,能夠一定程度理解進口市場低迷的原因。

今年4月《復聯4》帶著漫威超英宇宙11年的粉絲積累與IP光環,在國內創下進口片的票房天花板,將迪士尼超英IP的票房收割能力展現到極致,連帶著與《復聯4》聯動緊密的《英雄遠征》與《驚奇隊長》國內票房也均取得好成績。

同時,環球影業《特別行動》與派拉蒙的《大黃蜂》也占據票房尚未圈,而這兩部作品分別延續《速度與激情》系列與《變形金剛》系列,在漫威超英席捲全球之前,這兩個系列是國內最具票房置換能力的好萊塢系列IP。

或許不難看出,2019年在票房市場謀得「生存」的好萊塢大片,一部分是漫威系列IP電影,一部分是此前有著粉絲基礎與票房號召力的系列商業片或者衍生作品。而其他進口電影,不管IP如何,多多少少遭到冷遇。

迪士尼除了超英電影,不管是今年重磅推出的真人童話電影還是經典動畫續集,在國內都不溫不火。《星戰》系列在國內歷來水土不服,但《星戰9》被《葉問4》《誤殺》碾壓,票房走勢如此低迷,還是出乎市場預料。

索尼影業由「小蜘蛛」撐起了台面,獨立重啟的《黑衣人》IP系列國內反應不佳,《勇敢者遊戲2》《憤怒的小鳥2》兩部續集票房均不如前作,備受關注的《好萊塢往事》則沒能順利上映。

相比去年接連獲得市場好評的《毒液:致命守護者》與《蜘蛛俠:平行宇宙》等作品,今年索尼影業顯得有些黯淡。

華納兄弟與傳奇影業通過哥斯拉與金剛兩個經典IP打造的「怪獸宇宙」,《哥斯拉2:怪獸之王》票房雖然未過10億,但已經進入2019年進口市場票房TOP10,《大偵探皮卡丘》結合了好萊塢電影工業與日本精靈寶可夢IP,成績差強人意。

但華納兄弟DC宇宙推出的單體超英電影《雷霆沙贊!》被《反貪風暴4》狙擊,相比2018創下超英單體票房紀錄的《海王》有相當的距離,這讓DC宇宙的未來有多了一分不確定性。

好萊塢IP「啞火」頻率比想像中高,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師球」的失靈。今年詹姆斯·卡梅隆監製的《阿麗塔》與李安導演的《雙子殺手》都在國內市場乃至全球市場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滑鐵盧,市場對於國際大導與技術創新沒有給予優待。相對而言,2018年史匹柏執導的《頭號玩家》國內票房達到13.96億,是當年第一部票房破10億的進口電影。

國產片、小語種進口,誰在「圍剿」好萊塢?

除卻好萊製片廠IP置換力的問題,國內電影市場留給好萊塢進口片的空間也在逐步減少。

一方面是國內電影市場增幅放緩。數據顯示,截止今天,12月累計票房達到31.7億,較去年同期後退1.6億。國產《解放·終局營救》《特警隊》等新片上映兩天,但市場依舊由《葉問4》《誤殺》領跑。雖然此後還有《寵愛》《親愛的新年好》《妙先生》等電影上映,但是12月的票房增長幅度保守預期不會太大。

這就意味著,今年票房市場達到行業預估的650億目標還有些許風險,年度票房增幅或許與去年基本持平,有可能進一步降低。

另一方面,在票房市場節奏放緩的情況下,國產片票房占比卻在急速增加。貓眼數據顯示,票房過億的國產電影達到44部,與進口片數量基本持平,但是2019年電影票房TOP10中國產電影占據8席。

大檔期孵化出現象級爆款,春節檔冠軍《流浪地球》票房46.76億,暑期檔爆款《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49.99億,國慶檔則孵化出獻禮商業片《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同時傳統電影公司持續產出之外,騰訊影業等網際網路電影公司開始更多布局,連接產業上下游,更突出的是各類新貴公司冒出,爆款背後公司話語權在逐步疊代。

國產片顯示出比進口片更集中的票房爆發力,在票房轉化程度上,國產片具備更大範圍的共情能力,同樣的文化背景產生情緒共振推動票房消費。如進口市場就很難出現《我不是藥神》《戰狼2》這類全民共情、全民觀影的作品。

此前就有業內人士指出,從前國內票房市場掀起票房熱潮,或許需要幾部國產同時大爆,或者一部國產電影、一部進口大片相互引爆,而現在國產電影已經有了足夠的票房發酵能力,目前市場的冷淡是因為政策環境和市場上影片供應不足。

此消彼長,市場整體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國產片票房的變化,無形中擠壓著好萊塢進口片的票房空間。

另一方面,好萊塢之外的小語種進口片也展現出更大的票房潛力,這其中日本IP動畫批片、小語種口碑批片表現得尤為矚目。

雖然批片中並未出現2017年《摔跤吧!爸爸》等這類票房大爆款,但是各類口碑批片的票房空間在逐步上升,今年《何以為家》與《調音師》國內票房均超過3億。而如《哆啦A夢》《名偵探柯南》等這類有著粉絲基礎的日本動漫劇場版基本能達到億級票房,吉卜力、新海誠等已經有了IP認知的動畫品牌則能夠獲得更高的票房。

電影市場上類型日益多元化,進口市場不可能永遠只有好萊塢電影。

2019年電影行業相關的數據都在被不斷刷新,全球電影市場上12月9日迪士尼2019年出品的電影票房已經超過100億美元,成為全球首家年度票房破百億元的電影公司,好萊塢巨頭的威嚴依然在;國內電影市場新增近8000塊銀幕,68992塊銀幕總數創歷史新高,領跑全球。

2020年,好萊塢製片廠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或許是,在經典IP完結、新IP發揮不甚穩定的當下,如何創造更好的內容與國內電影市場形成更緊密的聯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