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里市掛丁村:稻魚共生雙豐收

黔東南身邊事 發佈 2021-09-19T20:38:45+00:00

「稻穀增產,田魚豐收。」近日,凱里市開懷街道掛丁村村民許高雲首次嘗到了開「十」字形魚溝稻魚共生增產增收的甜頭。 頂著烈日,許高雲與家人一邊打稻穀,一面捉魚,田間充滿了快樂。他喜滋滋地說:「以前養的魚沒這麼大。今年實行開溝養魚,這種方法好,稻魚雙豐收!

「稻穀增產,田魚豐收。」近日,凱里市開懷街道掛丁村村民許高雲首次嘗到了開「十」字形魚溝稻魚共生增產增收的甜頭。



頂著烈日,許高雲與家人一邊打稻穀,一面捉魚,田間充滿了快樂。他喜滋滋地說:「以前養的魚沒這麼大。今年實行開溝養魚,這種方法好,稻魚雙豐收!」 今年,許高雲家稻田養魚4畝,每畝稻穀增產50公斤左右,魚比往年多得5公斤多,分別增收100元和350元以上。



他回想起年初,市農技人員上門宣傳和動員大家實施「稻魚綜合種養工程」,並現場培訓和指導。栽秧前,村民必須在稻田裡開魚溝,寬度為50公分,深度30公分,呈「十」字形,驗收合格後,該工程示範區每畝免費發放魚苗4公斤。 當時,不少村民紛紛議論,說開魚溝費力,又少得一行稻穀…… 「我們苗家祖祖輩輩隨放隨養,照樣吃魚。」 許高雲思想也一度糾結。



「開魚溝,利於排水、通風、透光,增加邊際效應。」水產師曹生權入戶對許高雲動員說,開魚溝光照好,田埂邊的稻穀沒有「癟穀子」,顆顆飽滿,而且大穗。 稻魚共生還可以解決稻魚用水矛盾,前期,水稻分櫱,淺灌,魚自然會集中到溝里,可以防止高溫,減少農藥對魚的傷害。 另外,魚能攝食雜草、蟲子,它的活動利於鬆土活水,其排泄物可增加肥力,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減少施肥和農藥成本。 水稻抽穗揚花期間,大量的花粉粒落入田中,是魚兒的上佳飼料,魚吃了花粉粒長得快,肉質好,是純天然的生態魚,也稱「稻花魚」。 聽了水產師的介紹後,作為村民小組組長的許高雲和大夥一樣,吃了定心丸。發展稻田養魚,可以說是「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近年來,凱里市積極推廣稻魚綜合種養工程,改變過去粗放粗管的習慣,開「十」字溝養魚。今年,共推廣10.5萬畝,總產值增收1.6億元。其中,該項目示範區2800畝,覆蓋9個鎮街14村2600餘農戶,總投放魚苗1.4萬公斤。 市農業農村局水產站站長楊培東說:「凱里市稻田養魚歷史悠久,群眾參與積極性高,因『稻花魚』體質肥壯,肉質細嫩,骨軟無腥味,蛋白質含量高,是凱里酸湯的絕配,形成了稻田養魚產業與餐飲文化的良性互動,助推凱里酸湯產業蓬勃發展。




(來源:心動93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