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流毒的大唐帝國:八百戍卒千里歸鄉,二十萬起義軍經年戰火

減水書生 發佈 2020-05-03T04:34:13+00:00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公元868年,八百徐州大兵,在桂林戍守六年之久。這一年7月,這夥人終於耐不住思鄉情切,拒絕朝廷延期一年的命令。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公元868年,八百徐州大兵,在桂林戍守六年之久。按照之前約定,本應三年一代,但朝廷一再食言。於是,戍卒歸家遙遙無期。

這一年7月,這夥人終於耐不住思鄉情切,拒絕朝廷延期一年的命令。殺死都將王仲甫,擁立糧料判官龐勛為起義領袖,以武裝叛亂的形式,強行返回徐州。



秦末大澤鄉起義只是900閭左民夫,便能掀起天下大亂。而桂林兵亂的800戍卒,卻是常年征戰的職業軍人,其破壞力也就可想而知了。於是,「所過剽掠,州縣莫能御」。這夥人就是準備一路搶劫著返回徐州。

僵化遲鈍的大唐朝廷,終於快速反應了一次。當年8月,委派張敬思出使安撫,赦免戍卒之罪,答應其歸鄉請求。

赦免令下達後,桂林兵亂宜當自解。但是,接下來的事態發展,卻讓這起小兵亂演變成了江淮大起義。從八百人發展到二十萬人,戰火幾乎肆虐了整個江淮。桂林兵亂到龐勛起義,成了舉國內戰的前期演習。而究其原因就是怨恨。江淮地區的大唐平民,已經滿懷怨恨。所以,其中的一切弔詭轉折,都可以用怨恨來解釋。

01.藩鎮新秀徐州,武寧軍與大唐朝廷的愛恨情仇

徐州一直很重要。古稱彭城,曾是大漢龍興之地,還是項羽西楚國都。

徐州為南北襟要,京東諸郡邑安危所寄也。

徐州在唐代更重要,關係著江淮財源能否通過運河這個主動脈輸血關中。

自隋氏鑿汴以來,彭城南控甬橋,以扼汴路,故其鎮尤重。

於是,公元788年,唐德宗採納李泌主張,任命張建封為徐泗節度使。至此,徐泗節度使,成為控制江淮的重要藩鎮。



張建封作為首任節度使,對徐州藩鎮的經營極為成功。雖然僅擁三州之地(後來濠州劃入徐泗),但徐州「甲士精強」,成為朝廷鞏固江淮的重要支點。

張建封用13年時間為大唐打造了一個東南強鎮,但也打造了一支徐州驕兵。張建封死後,徐州驕兵拒絕朝廷任命的節度使韋夏卿,於是發動軍亂,要求朝廷任命張建封之子張愔為節度使。

唐德宗不同意,然後朝廷與徐州立即開戰。但是,徐州大兵太強,周邊的藩鎮軍隊誰也不是對手。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唐德宗只能任命張愔為徐州刺史、徐州團練使,以虔王李諒遙領徐州節度使。而濠、泗兩州,直接從徐州藩鎮劃給了淮南。



這是朝廷與徐州爆發的第一次衝突。衝突的原因是節度使任命。以後還會有接連不斷的衝突,但衝突的原因都是節度使的任命。

大唐需要在徐州建立一個強鎮,以鞏固江淮地區。但是,僅徐州一地,是根本無法建成強鎮的。於是,公元805年,在唐順宗時期,徐州再次建節,並被賜名武寧軍,兼領濠州、泗州,公元809年又兼領宿州。

在憲宗朝,武寧軍與大唐朝廷渡過了一段蜜月期。但是,在憲宗朝之後,徐州和朝廷之間圍繞節度使任命的問題開啟了幾十年的博弈較量。

02.屠殺武寧軍,大唐朝廷在徐州埋下了深深怨恨

公元821年,武寧軍節度副使王智興驅逐節度使崔群。朝廷無力征討,所以只能任命王智興為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使。

公元832年,王智興死後,朝廷任命李聽為武寧軍節度使。但是,徐州大兵不同意這個任命,於是李聽不敢前往徐州就任。



公元849年,徐州爆發軍亂,驅逐節度使李廓;公元859年,徐州爆發軍亂,驅逐節度使康季榮;公元862年,徐州爆發軍亂,驅逐節度使溫璋。

自張建封死後,徐州藩鎮的節度使,就是個命途多舛的角色。除了個別能力極強的節帥,否則就只能有兩種命運:一種是拿錢哄著徐州驕兵;一種是被徐州驕兵驅逐。

公元862年徐州軍亂後,大唐朝廷決定徹底解決徐州問題,任命猛將王式為武寧軍節度使。接到詔命後,王式當即率忠義、義成兩軍,奔赴徐州上任。新官上任三把火,但王式的這三把火,燒得就有點兒大了。



第一把火,屠殺武寧軍的驕兵主力——銀刀軍。凡是兵亂,總是銀刀軍挑頭。於是,數千銀刀兵幾乎全被屠戮殆盡。

第二把火,執行朝廷的銷兵政策,這是徐州大兵最不願遭遇的結果。這裡的銷兵完全可以換成另外一個詞,就是裁員。徐州僅保留了三千守兵,其他支郡兵劃歸兗州和宿州。

第三把火,武寧軍節度使降格為團練使,王式這個新官直接把自己的官位給燒沒了,然後便被調回朝廷。

猛將王式的霹靂手段制服了徐州驕兵嗎?當然是制服了,因為驕兵都被屠殺掉了。但是,朝廷在與徐州的較量中取得了完勝嗎?

徐人怨王式之誅,相扇構亂,數月招攜,啖之以利,民闕卒無革心者。

王式屠殺後,徐州人人心懷怨恨,於是串聯為亂。朝廷招撫數月,講以利害,但是徐州之民根本就不相信。王式除一鎮之惡,大唐卻失了一州民心。這就是朝廷與徐州較量的結果。

03.人是永遠也殺不盡的,徐州驕兵成了桂林戍卒

大唐對徐州問題的處理,最惡劣的影響就是招致了一州、甚至一鎮之民的怨恨。但這只是情緒的結果,還有物質的結果。

首先是數千銀刀兵,並沒有殺乾淨,尚有數百人逃亡在外,於是成了鐵桿土匪。這些逃亡之人,不當土匪就不會有活路。

其次是到底有多少武寧軍被遣散了,這是個疑問,但可以肯定的是數量一定不小。公元827年橫海軍叛亂,節度使王智興主動請纓,率3萬武寧軍趕赴橫海平叛。


公元827年的時候,武寧軍鎮就能出兵三萬。歷經30多年到公元862年,武寧軍的兵力只能增加,不會減少。

彭城之地民風彪勇,武寧軍連年征戰,而且幾乎從無敗績。簡單說,就是這夥人拉出去,誰都敢打而且打誰誰死。打南方藩鎮,就是大人大小孩兒;打河朔三鎮,也從來不慫;就是跟朝廷打,也沒輸過。王式平徐州軍亂,並非是戰場較量,而是藉助朝廷冊封和兩鎮雄兵的威勢,才對銀刀軍實施了大屠殺。

所以,問題馬上就出現了。武寧軍這伙戰鬥力極強的職業軍人,在被朝廷銷兵裁員後,他們去哪了?大多數成了流民和土匪。為了解決這夥人的就業問題,朝廷也進行了規劃,就是招募兩千人前往嶺南,參與對南詔的戰爭。其中有八百人分到了桂林。而龐勛起義的初始力量就是這八百徐州大兵。

當龐勛所率的八百戍卒走到湖南的時候,朝廷並沒有打算放過他們,而是準備在湖南把這夥人消滅掉。但是,組織的不夠周密。龐勛等人在湖南搶了船隻後,就順長江而下,進入江淮地界。

高郵岸峻而水深狹,請將奇兵伏於其側,焚荻舟以塞其前,以勁兵蹙其後,可盡擒也。

當這夥人乘船走到淮南節度使令狐綯的轄區時,都押牙李湘就建議在高郵把這夥人殲滅掉。



縱之使得渡淮,至徐州,與怨憤之眾合,為患必大。

李湘之所以建議消滅這夥人,其原因就是徐州的怨恨極大。龐勛等人一旦到了徐州,就會借著當地民眾的普遍怨恨,形成大的叛亂。但是,節度使令狐綯卻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放過了這夥人。

李湘看到了徐州怨恨,這還只是叛亂的情緒基礎。而除了情緒基礎,徐州還有人力和組織基礎。那些已經成為鐵桿土匪的銀刀兵,那些被朝廷裁員的武寧軍,完全可以快速武裝起來,在徐州搞出大動靜。

04.龐勛起義掀起了大波瀾,江淮燃遍戰火

當時,朝廷已經詔令徐泗觀察使崔彥曾安撫這八百戍卒。這些人只要不鬧事,那就有罪不問、各回各家。但是,龐勛等幾個首腦人物,卻放出假消息:

今聞已有密敕下本軍,至則支分滅族矣。

龐勛不可能獲悉朝廷密令,而且這個朝廷密令也根本就不存在。因此,所謂「至則支分滅族」,就是一個漏洞極大的假消息。

但是,除了「將士趙武等十二人獨憂懼,欲逃去」外,其餘的徐州大兵全都相信了。於是,桂林兵亂即將在徐州掀起大亂。

徐州大兵真的就那麼好忽悠嗎?其實,這夥人大機率也不相信龐勛的假消息,但他們之所以相信,是因為相信有好處。



然後遵王侍中故事,五十萬賞錢,翹足可待也。

王侍中就是王智興,以武寧軍節度使副使的身份舉兵趕走節度使崔群,自己當了節度使。所以,這些人的意圖就是把事情搞大,然後朝廷就會拿出更大的封賞,領袖龐勛最好做節度使,而這八百人就是另一波銀刀軍。

在這之後,江淮大亂也就不可避免了。

武寧軍被降格為團練使後,徐州的力量已經薄弱。徐泗觀察使崔彥曾手中只有4300名士兵,肯定比龐勛的八百人多。但是,真正戰場較量,徐州、泗州以及宿州的唐軍官兵完全不是對手。而徐泗江淮地區被裁撤的武寧軍又紛紛向龐勛投靠。龐勛起義軍從八百人瞬間發展到20萬人,桂林兵亂正式演變為江淮地區的農民大起義。



唐朝「大發諸道兵」,組織十幾萬軍隊,開展平叛戰爭。龐勛起義在堅持了一年零三個月後,以失敗告終。

05.需要做出解釋的幾處弔詭,但底層是因為怨恨

第一個弔詭之處:龐勛桂林兵亂之時只有八百人,他們是怎麼走到徐州的?

從桂林走到湖南,再從湖南走到淮南,然後從淮南回到徐州,這是幾千里的路程。在這麼長的路程上,唐朝的地方政府還消滅不了八百流竄叛軍嗎?

原因就是藩鎮在變弱。公元809年和公元819年的改革,主要針對的是藩鎮節度使,削其財權和兵權。在憲宗之後,唐朝開始在國內實施去軍事化,簡單說就是裁軍。所以,到龐勛起義的時候,各地藩鎮的力量甚至都不足以解決本地的治安問題,更不要說消滅這八百職業軍人了。

淮南節度使令狐綯的心態,就是各地封疆大吏的心態,只要這夥人不在自己防區為亂,那他們就想幹啥就幹啥。所以,龐勛等人才能穿越幾千里,平安抵達徐州。



第二個弔詭之處:800人發展到20萬人,到底需要多少時間?

《通鑑紀事本末》關於龐勛之亂的內容提要,指出起義發展到20萬人。龐勛起義波及十餘州,北至山東、南到淮南,逃兵、流民、盜匪皆群起響應,所以判斷這個數據大體不差。但是,從桂林兵亂到江淮起義,龐勛之亂或龐勛起義,總共也就一年零三個月。怎麼就發展到20人了?這個速度也太神奇了吧。

一軍暴卒,盡可翦除,五縣愚民,各宜配隸。

這是龐勛再次放出去的一個假消息。意思是朝廷就是要把武寧軍全部屠殺,周邊五縣百姓也要全部賣為奴隸。龐勛是放假消息的高手,但是製造假消息不是本事,讓人相信才是本事。而徐州百姓就是相信了,於是「父遣其子,妻勉其夫」,江淮之民群起響應。

老百姓真的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嗎?龐勛說什麼,他們都信?沒那麼簡單,烏合之眾可能很烏合,但智商一點兒都不會低。江淮百姓之所以相信,還是因為相信有好處。當時,龐勛正在圖謀朝廷的敕封詔書,連山中盜匪都會認為龐勛能當武寧軍節度使。這時候,加入龐勛的起義軍,就是給自己找一份吃皇糧的工作。唐朝的藩鎮士兵,既是國家的戰士,也是一種職業,是能夠解決就業問題的。所以,父親才會鼓動兒子造反、妻子才會鼓動丈夫起義。於是,龐勛起義軍能夠快速發展到20萬人也就不奇怪了。

第三個弔詭之處:20萬起義軍怎麼如此快速的就被消滅了?起義總共也就持續了一年零三個月。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

龐勛起義軍之所以快速發展到20萬人,就是因為這些人認為朝廷會重建武寧軍,而龐勛即將成為武寧軍節度使。這是利益,20萬人是在以利相交。但是,當平叛大軍雲集,就已經亮明了朝廷的態度:只會平叛而沒有封賞。於是,這些人就只能做鳥獸散了。到起義後期,龐勛只能四處抓兵,才能維持起義軍的力量。

康承訓使硃邪赤心將沙陀三千騎為前鋒,陷陳卻敵,十鎮之兵伏其驍勇。



大唐十鎮之兵,奈何不得龐勛的起義軍,而勢力最強的平叛先鋒竟是三千沙陀騎兵。十鎮大唐官兵,將近20萬人,還不如三千沙陀騎兵嗎?原因還是利益,藩鎮大兵們就不想為朝廷出力,藩鎮節度使們根本無心平亂。而沙陀騎兵卻沒有這麼多的想法,只要大唐給錢、就能賣力幹活。這也是一種「以利相交」。

龐勛八百戍卒能夠穿越幾千里,龐勛八百戍卒能夠瞬間發展到20萬人,龐勛起義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些都能做出解釋,但是這些問題連在一起還是不能解釋通透。那就是:龐勛起義或龐勛之亂怎麼會發展起來?

八百徐州大兵,就不畏生死,他們敢從桂林走回徐州,哪來的勇氣?20萬人說造反就造反,利益比生命還重要嗎?

全部的原因就是一種怨恨的情緒。

怨恨滿滿的八百戍卒,已經不畏生死,縱使穿越千里,也要回家。江淮地區充斥著破產的農民、彪悍的土匪以及被朝廷裁掉的大兵,他們對朝廷滿是怨恨。

龐勛的假消息,能騙過八百戍卒,因為這些人既要利益又有怨恨。龐勛的假消息,能騙過整個徐州百姓,發展出20萬起義軍,因為這些人既要利益又有怨恨。而所有的怨恨都指向了大唐朝廷。

十鎮平叛的大唐官軍出工不出力,還不及三千沙陀騎兵敢當先鋒,原因就是他們也充滿了對朝廷不信任和不滿意。

怨恨,是最可怕的東西。這種情緒並沒有因為龐勛起義的失敗而徹底消散,而是在整個大唐帝國積極地醞釀著。而更大的暴風雨,也即將來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