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蜀漢堅持了29年才「破產」,真實原因姜維心知肚明

魁哥說三國 發佈 2020-01-05T00:31:23+00:00

劉禪遣使奉皇帝璽綬,為箋詣艾請降。艾至成都,禪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詣軍門,艾執節解縛焚櫬,受而宥之。(《三國志》)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陷江油、戰綿竹,到達成都城下,準備勸降劉禪。

劉禪遣使奉皇帝璽綬,為箋詣艾請降。艾至成都,禪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詣軍門,艾執節解縛焚櫬,受而宥之。(《三國志》)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陷江油、戰綿竹,到達成都城下,準備勸降劉禪。後主劉禪在投降派譙周的勸諫下,拍板決定,派出張飛次子張紹,拿著降書順表,向鄧艾請降。鄧艾欣然接受,大軍開進成都,蜀漢正式宣告「破產」。

從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到公元263年蜀漢「破產」,一共29年,其中有什麼原因呢?諸葛亮的得意門生薑維心知肚明,主要有以下原因。

公元234年—253年,兩個賢臣時期:諸葛亮去世時,向後主劉禪舉薦了蔣琬、費禕兩個賢臣

公元234年,諸葛亮發動第五次北伐,勢如破竹,將司馬懿死死壓制在渭水北岸,如縮頭烏龜一樣,不敢出戰。可是由於諸葛亮「事必躬親」,凡是二十軍棍以上的事情,都得經過他的手。積勞成疾之下,諸葛亮病倒了,不久聽聞東吳孫權退兵,他的病加重了。遠在成都的劉禪得知「相父」諸葛亮病重後,派遣尚書僕射李福到軍前慰問,同時詢問諸葛亮身後之事。

諸葛亮對李福說道:「首先感謝皇帝對我的關愛,感到非常榮幸。至於我死之後,我覺得蔣琬適合丞相之職。」李福又問道:「再請問蔣琬之後,誰還可承擔重任?」諸葛亮又推薦了一個人,他就是費禕。李福還不滿足,又問費禕之後誰可接任?諸葛亮表示他也不知道了,愛誰誰吧。

在諸葛亮死後,後主劉禪確實重用了蔣琬和費禕兩人。蔣琬被封為尚書令,不久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再升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這時的蔣琬,就是蜀漢的二把手了,相當於當年的丞相諸葛亮了。

延熙六年(243年),蔣琬感覺自己的身體不好,於是提拔費禕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後領益州刺史。蔣琬和費禕正是按照諸葛亮設計的軌跡,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他們兩人掌權,鑒於諸葛亮多年北伐,勞民傷財,勞而無功,而他們兩位的軍事才能和諸葛亮相比,差得太遠了,於是採取了休養生息的策略。

姜維當時是蜀漢的中堅力量,有為青年干將。蔣琬和費禕雖然不支持北伐,和丞相諸葛亮的策略相違背,姜維也知道原因,在這兩人手下當差,服服帖帖,並沒有狂妄自大。姜維知道丞相諸葛亮選取的兩個接班人,都是賢臣,在諸葛亮死後,撐起了蜀漢的一片天。此時,姜維每次北伐, 軍隊都不過萬,只是對曹魏邊境騷擾而已。

公元253年—263年,姜維獨攬大權時期:費禕被刺殺後,姜維「以攻代守」,為蜀漢延續了壽命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正月朔日,在一年一度的歲首宴席上,蜀漢大將軍費禕被魏魏降人郭修刺殺身亡。此後,姜維才真正掌握了蜀漢大權。他在掌權之後,將戰爭規模升級,由原來的不足萬人,變成數萬,甚至十萬軍隊。如費禕剛剛去世,姜維就開始了征戰。(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三國志))

說實話,蜀漢經過近20年的休養生息,國力早已恢復過來了。此時的蜀漢兵精糧足,可以北伐,和強大的曹魏一較高下了。姜維也是一個不世出的名將,三國後期數一數二的名將。對於諸葛亮為啥明知道滅不了曹魏,卻三番五次伐魏,五出祁山,他心知肚明。諸葛亮之所以五次伐魏,是「以攻代守」,採用積極的進攻,壓制曹魏,削弱曹魏的有生力量。事實證明,諸葛亮的這種積極防禦是行之有效的,使強大的曹魏自顧不暇,顧不上攻打蜀漢。

現在,姜維也是採用諸葛亮的「以攻代守」策略,多次北伐。有人統計,在諸葛亮死後,姜維一共十一次伐魏,比諸葛亮的五出祁山多了六次。姜維的這麼多次北伐,也不是毫無戰績的。他勝多負少,多次大敗曹魏,削弱了曹魏的國力,鞏固了蜀漢的防線。如第七次北伐,公元254年姜維出隴西狄道,斬魏將徐質;第八次北伐,公元255年姜維和夏侯霸出狄道,大破王經於洮西。這都是姜維北伐的大勝。

如果沒有姜維的多次伐魏,蜀漢不一定能夠堅持十幾年。因為只要蜀漢停止伐魏,曹魏可以從容分兵派將,派出幾十萬大軍,發動滅蜀之戰。事實也正是如姜維所料,他最後一次北伐是公元262年,被老對手鄧艾所破,遭到慘敗,不敢回成都,退守沓中屯田。又過了一年,曹魏緩過勁,司馬昭派出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大軍,以摧拉枯朽之勢,奪取漢中。此後,姜維陷入被動,退守劍閣,和鍾會對峙。而鄧艾另闢蹊徑,偷渡陰平,滅了蜀漢。

結語

在蜀漢「靈魂人物」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蜀漢之所以能夠堅守29年,才「破產」,主要就是有以上兩個真實原因。對於這兩個真實原因,姜維心知肚明,他也是非常贊成的。公元234年—253年,兩個賢臣蔣琬、費禕掌權時期,姜維一直老老實實,偶爾帶領偏師伐魏,發動局部戰爭,騷擾曹魏邊境,並沒有發動大戰。此時,「和平」是總基調,蜀漢在積蓄力量,休養生息階段。

公元234年—253年,賢臣費禕死後,姜維逐漸成長為大將軍,掌握蜀漢軍政大權,大規模北伐。他這麼做的目的,和當年諸葛亮五出祁山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是「以攻代守」,不求一下滅了曹魏,只是為了擾亂曹魏,伺機奪取隴右,增強蜀漢國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