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極富哲理的3句詩,說透了人生的意義,讀完整個人都通透了

也可自話 發佈 2020-04-26T05:47:22+00:00

宋人以理入詩,叫理趣,若要從宋人詩中找出有哲理,那是一抓一大把,許多人認為宋詩不如唐詩,原因也在這裡,因為你讀宋詩,總覺得好像有個老師在教你人生道理,而讀唐詩,則像一個知心朋友,在對你吐露心聲。

宋人以理入詩,叫理趣,若要從宋人詩中找出有哲理,那是一抓一大把,許多人認為宋詩不如唐詩,原因也在這裡,因為你讀宋詩,總覺得好像有個老師在教你人生道理,而讀唐詩,則像一個知心朋友,在對你吐露心聲。

但「唐主情,宋主理」的風格,也僅僅是風格不同罷了,各有所長,談不上誰不如誰,而且許多宋朝的哲理詩,讀來真有一種瞬間人生都通透了的感覺,比如蘇軾。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托中小學課本的福,蘇軾最著名的哲理詩,非這首《題西林壁》莫屬了。

這首詩特別有意思,初學的時候,聽老師在講台上說個不停,但我就是不明白他到底在講個啥玩意兒,同時又覺得這個蘇軾真厲害,現在回想起來,原來這就叫不明覺厲。

蘇軾這首詩,經過了橫、側、遠、近、高、低不同角度對廬山的觀看,當處於不同的局部的時候,看到的廬山是不一樣的,因此也就難以看清廬山的全貌,反而在遠眺或者鳥瞰的時候,廬山的整體形象才能盡收眼底,於是乎,蘇軾道出了一個非常平凡而普通人又難以明白的哲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如果說《題西林壁》是蘇軾國民度最高的詩,那《和子由澠池懷舊》中這一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大概就是文藝青年最愛的一句詩了。

你看這首詩,起筆就開始議論:

人生在世,無論你從事何種職業,是做生意、還是當官、或者求學,反正你都會東奔西走,像什麼呢?像鴻雁——或是到南方過冬,或是飛回北方,飛來飛去,偶然間會在雪地上留下爪印,轉眼又飛走了,至於留下的爪痕,那誰記得住啊,而且那抓痕本來也不長久,很快就會消失。

這就是人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臨江仙·送錢穆父》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送別的詩詞,自古以來就非常多,但大多數的送別詩,無非兩個主題

1、為行者難留而感到憂傷;

2、為送行者不舍而覺悲切。

但蘇軾這首詞不一樣,他一上來就用風骨操守來勉勵錢穆父,用不一樣的方法為這本應悲傷的送別開釋。不僅情感有了,而且還從哲理上給人以啟迪,不忘初心,保持名節。

最後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不僅蘇軾有這種感嘆,李白曾經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寫道「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又何必為眼前的聚散而感到悲傷呢?

這一句,不直接說理,而理在其中,這是一種精神力量,想必錢穆父聽後,也能忘卻功名得失,雖遠行亦安之若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