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壁畫反彈琵琶飛天形象賞析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發佈 2020-04-25T06:48:46+00:00

反彈琵琶飛天見敦煌莫高窟112窟的《伎樂圖》中,為該窟《西方凈土變》的一部分,伎樂天伴隨著仙樂翩翩起舞,舉足旋身,創造了反彈琵琶的絕技造型。

反彈琵琶飛天見敦煌莫高窟112窟的《伎樂圖》中,為該窟《西方凈土變》的一部分,伎樂天伴隨著仙樂翩翩起舞,舉足旋身,創造了反彈琵琶的絕技造型。

可以說,反彈琵琶飛天是敦煌壁畫中藝術表現手法最具特點的畫面,也代表了敦煌壁畫較高的藝術水準。「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富有浪漫色彩的經典民族舞劇《絲路花雨》,則從另一個角度塑造了具有活生生人的體溫的反彈琵琶經典形象。

《絲路花雨》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以舉世聞名的敦煌壁畫和絲綢之路為題材,描繪了敦煌畫工「神筆」張和英娘,以及波斯商人患難與共、生死相交的動人故事。《絲路花雨》以富有表現力的舞姿、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將瑰麗多彩的敦煌壁畫搬上舞台,形象地再現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創造了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讓觀者宛如置身於充滿傳奇色彩的絲綢之路上。

《絲路花雨》女主角英娘反彈琵琶飛天的造型,把東方女性的優雅嫵媚之美,以美倫美幻的舞蹈形式呈現在觀眾的面前。在敦煌壁畫中,反彈琵琶飛天是佛及菩薩的侍從,其主要職能是「娛佛」。敦煌飛天總數接近6000身,每個時代的飛天都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從中可以看出外來飛天變身中國式飛天的發展軌跡。飛天形象起源於印度,最初為強壯的男性。飛天,佛教中天歌神與天樂神的化身,也是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這本是夫妻的一對男女,後來合為一體,不男不女,再後來就變成了女性的飛天。

敦煌早期北涼石窟中的飛天就是典型的男性形象,帶有明顯印度和西域風格特徵。到了北魏,飛天下身羽衣,上身赤裸,臂纏綢帶。這就是王充《論衡》所云:「圖仙人之形體生毛,臂變為翼,行於雲」的羽人?但羽人是依靠羽翼飛翔,飛天則是靠身上的長袖長巾憑空飛翔的。或許,這個飛天是羽人向飛天演變過程中的混合者?來自古印度的天人和中國本土的羽人,合而為一飛翔在莫高窟的天空。和唐代的飛天相比,北魏的飛天缺少飄逸和靈動,但略顯木納的北魏飛天更多了一些純真和質樸。早期敦煌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處,佛龕上沿和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物的近旁,或用做窟頂藻井的裝飾。這時的飛天有著顯著西域民族的特色,膚色黑,粗獷健碩的身軀,直鼻大眼,雖然衣帶環繞,依然讓人覺得這是即將跳一曲戰舞的樂伎,蒙昧之氣未消。

隋代是莫高窟壁畫飛天最多的一個朝代,也是莫高窟飛天種類最多、姿態最豐富的一個朝代。第427窟是隋代洞窟,四壁上飛天沿天宮欄牆之上繞窟一周,共計一百零八身。一百零八身窈窕飛天,皆頭戴寶冠,上體半裸,項飾瓔珞,手帶環鐲,長裙彩帶飄飄,逆風飛翔。有的手捧蓮花,有的手執花盤,有的揚手散花,箜篌、琵琶、橫笛、豎琴等樂器同奏,一時間,飛天四周,落花打著旋兒,雲朵懸在空中。一幅人間天堂的景象。可以看出,隋代洞窟已經完全擺脫西域飛天的影響,而以中原女性形象取而代之,莫高窟壁畫上的飛天一改最初依靠雙臂揮動略顯笨拙的飛行姿態,而是彩帶、祥雲、花瓣飄灑,成群結隊的飛了起來。這一時期,已經完全女性化了的飛天,換身唐裝,衣袂飄飄,綢帶一甩,花瓣一撒,接著飛。

唐代飛天姿態舒展,服飾華麗,達到後世無法企及的高度。飛天用舒展飄逸的綢帶,顛覆了西方天使帶翅膀的傳統形象。因此,有人說,敦煌藝術是「飄帶的藝術」。唐代飛天進入最完美的階段。仙風吹拂,飛天髮髻越來越高,昂首散花,衣裙飄帶隨風舒展,亦如大唐帝國絢爛的彩虹。莫高窟492個有壁畫的洞窟中,其中有270個洞窟繪製了飛天。舞蹈演奏者3400個,樂隊500組,樂器4500多件,這個數量可以組成世界上最大的歌舞劇團和交響樂團。敦煌壁畫里可以找到千百年間,中原和西域所有流行過的舞蹈樣式。盛大的樂舞場面,經變化中的樂舞形象,反映了隋、唐時期宮廷音樂的盛況。我們從《絲路花雨》和《大夢敦煌》中都可以找到影子。敦煌反彈琵琶飛天形象與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內的飛天樂伎形象如出一轍。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當陸上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時,另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從泉州港遠赴重洋。可以看出,作為佛教文化之一的飛天,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敦煌,也傳入了泉州。從年代上看,敦煌的飛天形象比泉州要早,泉州和敦煌的飛天,可以算作是一種文化認同吧。

據考證,反彈琵琶飛天形象所謂的「琵琶」,原是在馬上演奏之樂器,本名「批把」,所謂「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至魏晉時才更名曰「琵琶」。絲綢之路歷史源遠流長,敦煌文化博大精深,已經成為一種「親善天使」的反彈琵琶飛天形象,在現階段「一帶一路」的宏觀大背景下,必然被賦予新的價值與意義,繼續樂舞蹁躚。

(來源:搜狐新聞 如有侵權 請聯繫我們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