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最透徹的一首詩,生死看淡,開篇就道出千古哲思,讓人感慨

每天讀宋詞 發佈 2020-01-03T05:32:13+00:00

時至今日,每當我們想起李白時,總是忍不住對他表示由衷的欽佩,畢竟在唐朝之時詩人眾多,可是如他一樣名垂千古而永垂不朽的人卻實在是少之又少。

時至今日,每當我們想起李白時,總是忍不住對他表示由衷的欽佩,畢竟在唐朝之時詩人眾多,可是如他一樣名垂千古而永垂不朽的人卻實在是少之又少。別說現如今,恐怕再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他的存在也依舊是令人敬仰,有無數人視他為偶像。倘若我們哪怕能有李白一半的才氣,做夢都會笑醒的吧!

可是即便是洒脫如同他,狂放如他,卻也總有一個讓他也沒有辦法去心平氣和對待的問題,那就是時間的流逝,那就是生與死之間的差距。其實不光我們普通人看不通生死,就連李白也同樣是如此,而且他還在一首詩中發表了自己對於生死、對於人生的感嘆。而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就是這首詩,詩的第1句就讓人無比感慨。

《擬古十二首》其九

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

月兔空搗藥,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無言,青松豈知春。

前後更嘆息,浮榮安足珍?

人活在世,終究難逃一死,無論是什麼人,最終的結果都是埋進土裡化為泥土,這件事情無法改變。所以縱然狂傲如李白,他也同樣會陷於這個問題之中,不得不深思,這首詩就是他感嘆人生感嘆生死的一首經典之作,如果能夠讀懂這首詩,絕對會終生受益。

在這首詩開篇的一句中,李白表述的就十分直白而令人觸目驚心。活著的人就如同那匆匆過客一樣,在這世界上走上一遭,然後死去,這是所有過客的歸宿,也是他們的"家",所有人最終都會回到家裡去。在這裡李白其實是引用了《列子 天瑞篇》,即"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夫言死人為歸人,則生人為行人矣"。

緊接著在"天地一逆旅"這句中,李白則表示在這世間眾生所倚靠的天地,其實也不過是如同一家旅店一樣,讓人們短暫的休憩,之後便要繼續前行。在這千萬年間,有多少人都在感嘆這紅塵滾滾,人生是如此苦短,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又有什麼樣的差別呢?

嫦娥曾經為了長生而去月宮求藥,可是現如今卻只有玉兔在月宮中島與她相伴,而她則一人無比寂寞。扶桑木原本是一顆東海上的神木,太陽就從那裡升起,可現如今也不過是變成了破碎的柴火,就連著天上的神仙和神木都會落幕。更何況是這人間呢?

"白骨寂無言",現在屍體已經變為白骨,被埋藏在地下,沒有發出一點聲音,也體會不到生前的種種。而青松也是或枯或榮,自生自滅又毫無知覺,又怎能體會到春天的溫暖呢?李白縱觀上下,腦中思緒浮涌,聯想到宇宙的一切都在瞬間發生變化,哪有什麼永恆,不禁發出一聲嘆息。

"前後更嘆息,浮榮安足珍?" 在最後這兩句中,李白以警醒之言結束全篇,告誡世人一時之間的榮華富貴真的不值得我們去珍惜。其實我們也知道,他在年少之時曾經也有建功立業的想法,只可惜人生坎坷,不是所有想法都能付之於現實。這首詩既是他在領悟人生之後的一首自我安慰之作,而另一方面也是警醒世人的箴言。人生苦短,富貴如浮雲,還是不要過於執著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