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種營銷策劃技巧,文案大牛都在用!收藏

運營公舉小磊磊 發佈 2020-04-25T06:08:09+00:00

1理解用戶的心理帳戶1980年,芝加哥大學著名的行為金融和行為經濟學家Richard Thaler首次提出心理帳戶概念。用戶在面對任何一件商品時,都有一個對標價格,比對標價格低,選擇率高,比對標價格高,選擇率低。

運營公舉小磊磊(公眾號ID:gongjulei)所有文章均為獨家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新媒體人通常要干很多事,比如怎樣策劃出一個好活動?怎樣通過公眾號的文章把活動推廣出去?怎樣提高轉化率?

在這些工作中,營銷策劃是必須掌握的核心技能。接下來小公舉分享六種技巧,適合公眾號運營、文案策劃、活動推廣和營銷人員學習。

1 理解用戶的心理帳戶

1980年,芝加哥大學著名的行為金融和行為經濟學家Richard Thaler首次提出心理帳戶概念。

個體在做決策時往往會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算法則,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

對於勤勞致富帳戶里的錢,人們會精打細算,謹慎支出。而對獎勵帳戶里的錢,我們就會抱著更輕鬆地態度花費掉。

  • 比如買一些平日捨不得買的衣服,作為送給自己的新年禮物等。

  • 比如我們會把工資劃歸到靠辛苦勞動日積月累下來的「勤勞致富」帳戶中;把年終獎視為一種額外的恩賜,放到「獎勵」帳戶中。

所以,如何利用用戶的心理帳戶,推廣我們的產品,是運營者必須要學習的技巧。

  • 王先生非常喜歡一件衣服,價格為1250元,他覺得太貴捨不得買。但他老婆買了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他時,他卻非常開心。

    王先生的錢和他妻子的錢都是家庭的錢,為什麼同樣的錢以不同的理由開支所產生的心理感受不同呢?

通過上面三個案例我們發現,心理帳戶講的就是得與失的概念。

比如我們感覺10元與20元的差距,要大於1000元和1010元的差距。雖然都是多了10元,但我們明顯對前面的價格更加敏感。

用戶在面對任何一件商品時,都有一個對標價格,比對標價格低,選擇率高,比對標價格高,選擇率低。

比如海底撈有一次提價,就使用了這種策略,葷菜價格漲了4元以上,素菜漲了4元以下。

圖片來自於餐飲老闆內參

為產品設置絕對值和相對值

一輛20萬的車,說優惠2萬元比說打9.5折對於消費者的誘惑力更大,對購買者會產生更便宜的價格感知體驗。

理髮店採取會費制度,比如充200元可以享受半年免費洗頭,不限次數;單次洗頭得花15元,消費者就會把會費制度每次的花費與按此收費的費用進行對比,最終充200元。

高價商品促銷宜採用絕對值優惠的表述,而低價商品促銷則應採用相對值優惠表述。

  • 一套價格100萬元的商品房,如果開發商想通過讓利方式進行優惠促銷,與其說9.5折,不如說優惠5萬元,讓購房者覺得更便宜

  • 如果某商品的原價只有10元,那麼半價出售優惠5元更能激發消費者的購買衝動

價格越貴的商品,用戶判斷價值的能力越弱,價格越低的商品,判斷能力越強。

2 標籤綁架

我們可以使用標籤綁架提示用戶,你也具有這類標籤,應該擁有哪種商品。

唯品會的促銷頁面上,曾經使用過《歡樂頌2》攀勝美的形象,告訴用戶輕熟女該怎麼穿搭,從而在網站上推薦合適的商品給用戶。

比如老黃做的壹心理,也使用了過標籤綁架推廣其心理學課程,釋放出信號——你上完課後也能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

簡單的講就是,我們在推廣某個產品時,告訴用戶:使用它,你就成為了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人在使用它,你也是這樣的人。

比如CHANEL的口紅一直賣的很好,包包很多人捨不得買,但口紅總買得起吧?在人群中用它,證明自己的生活品質非常好。

3 製造高級感

讓你的產品變得高級,但價格又不是很貴,這和上面的標籤綁架有點相似。明星用的就是高級的,國外火的就是高級的,進口的就是高級的。

比如恆大冰泉的廣告語是中國女排獨家飲用水。讓你認為運動員都喝它,肯定很好。

比如妮維雅的潔面奶,京東上的售後評價高達40萬。廣告文案里有一句皇家馬德里推薦,讓你認為外國運動員都用它,護膚效果肯定很好。

比如某知名生鮮網站,80%的商品都離不開進口國外這兩個概念,讓你認為國外的就是好的。

設計文案時,給產品/商品製造高級感,有幾個通用的技巧:

  • 突出原產地

  • 突出英文名

  • 突出LOGO

  • 出現歐美設計師、工程師

  • 專家站台

  • 質量認證、提供證書

  • 歐美店鋪里的陳列照片

4 情感遷移

是指在兩種有聯繫的事物之間,有可能發生感情或評價的遷移。

  • 比如我們花錢去買些東西,能夠讓我們變得開心

  • 我們花錢買高檔產品,是一種讓我們獲取社會認可的方式。

比如下面這些產品,只要在這基礎之上再突出價值,就能提高購買率。

  • 漂亮的衣服(讓別人認為我們品位好)

  • 奢侈品(讓別人認為我們生活品質好)

  • 寵物的裝飾品(讓他人認為我們喜歡寵物)

瑞典的「純粹伏特加」曾經因沒有品味,造型醜陋等原因引起美國消費者的反感,致使銷量不行。

後來公司聘請優秀攝影師和畫家在酒瓶上放上他們的作品,提高了該酒的品味和藝術形象,賦予了消費者自信高雅的感覺,使它成為顯示身份和地位的名酒,滿足了高消費者的情感需求。

一戰後,美國出現了一款專為女士打造的香菸,叫「萬寶路」。因廣告詞太文雅,導致沒有男人買,銷量一路下降。

後來公司開始轉型,用有男子漢氣概的男生做廣告,迅速吸引了美國大量男士的目光,使其銷售量提高了三倍,一躍成為全美第十大香菸品牌。

在產品具有恆定價值的基礎上,再賦予情感價值,是一種慣用的營銷手段。

比如最上面講的,1250元的衣服是妻子送給丈夫的生日禮物,可以增進夫妻感情,它屬於情感維繫開支

我們推廣一個付費產品給用戶,需要對產品的付費需求進行分析,通常離不開下面這四種結果,然後再設計情感遷移。

  • 生活必需開支

  • 個人發展開支

  • 情感維繫開支

  • 享樂休閒開支

5 門檻效應

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台階一級台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比如愛奇藝推出過的會員制度。新用戶首月6元,可第二個月如果還想繼續使用會員特權,就得支付19.8。

比如擁有50多年歷史的日本清潔品牌DUSKIN,我在14-15年曾經為他們策划過一個活動。讓用戶先試用1個月的拖把,一個月後還要使用,就得付費了。

百事的銷售隊伍曾經出現在上海大街小巷、千家萬戶門前,本來不想買百事可樂的市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買了一罐喝,感覺味道很不錯,索性再買幾罐讓家人嘗嘗。

設置低門檻,讓用戶為免費的產品續費,為更好的產品付費。

6 反饋效應

心理學家赫洛克做過的一個著名反饋效應的心理實驗,他把被試者分成4個等組,在4個不同誘因的情況下完成任務。

第一組為激勵組,每次工作後預以鼓勵和表揚;

第二組為受訓組,每次工作後對存在的第一點問題都要嚴加批語和訓斥;

第三組為被忽視組,每次工作後不給予任何評價,只讓其靜靜地聽其它兩組受表揚和挨批評;

第四組為控制組,讓他們與前三組隔離,且每次工作後也不後也不給予任何評價。

實驗結果表明:

成績最差者為第四組(控制組),激勵組和受訓組的成績則明顯優於被忽視組,而激勵組的成績不斷上升,學習積極性高於受訓組,受訓組的成績有一定波動。

及時對學習和活動結果進行評價,能強化學習和活動動機,對工作起促進作用。適當激勵的效果明顯優批評,而批語的效果比不聞不問的效果好。

在生活中,有反饋(知道學習後的測驗成績)沒有反饋(不知道測驗成績),學習效果要好得多

凱叔講故事曾經推出了一個凱叔任務活動:

  • 小朋友們需要完成一些簡單的小任務,比如按時起床,完成以後就可以領取第一枚勳章。完成第二個任務可以領取第二枚勳章。

  • 接著衍生出了會員制積分商城,在裡面孩子可以憑藉勳章領取相應的實物。

通過這種方式,完成運營三部曲里的促活,提高用戶在線時長。這樣我們就很好理解,為什麼網路遊戲裡面總是設置任務獎勵,用的就是反饋策略,讓用戶不斷沉浸在遊戲中。

你對這些套路怎麼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