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滸傳》中的放河燈說起

鐵劍幫幫主 發佈 2020-01-09T15:26:06+00:00

《水滸傳》一部書寫了很多的民俗景觀,其中放河燈就是典型的一例。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其間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先人的懷念,合乎中國慎終追遠的習俗,於是益加普及

《水滸傳》一部書寫了很多的民俗景觀,其中放河燈就是典型的一例。


朱仝因為私自放走打死白秀英的雷橫,被發配到滄州牢城營。滄州知府的兒子喜歡朱仝,尤其喜歡他那漂亮的鬍子,就讓他抱著玩,纏著他不放。知府讓朱仝看管小衙內,朱仝就成了專門看孩子的人。趕上盂蘭盆節,朱仝抱著小衙內去看河燈。


「時過半月之後,便是七月十五日,——盂蘭盆大齋之日,年例各處點放河燈,修設好事。」什麼是盂蘭盆節?盂蘭盆節節期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也稱盂蘭盆會、中元節。盂蘭盆節歸屬佛教,中元節歸屬道教,七月半祭祖節歸民間世俗。有些地方俗稱該節日為鬼節、施孤、齋孤、地官節等。



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其間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先人的懷念,合乎中國慎終追遠的習俗,於是益加普及。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中元節一般是七天,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死亡超過三年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這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朱仝帶著小衙內到地藏寺里去看河燈。「那時才交初更時分,朱仝肩背著小衙內,繞寺看了一遭,卻來水陸堂放生池邊看放燈。那小衙內爬在欄杆上,看了笑耍。」可能朱仝不願意帶著小衙內到人多的地方去,也可能還沒走到人多的橋上、橋下去,就被雷橫叫走了。當時人多,小衙內被李逵抹了麻藥,背出了城。


盂蘭盆節來歷和目連救母的傳說有關,放河燈的風俗也和這個故事有關。傳說釋尊有個叫目連尊者的弟子,神通廣大,能看到死者的靈魂。當他看到死去的母親墮落於「餓鬼道」中,受飢餓與倒懸之苦時,為了解救母親,目連求教於佛,佛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後人為了死去的親人免遭落地獄和飢餓之苦,同日照此仿行,設齋供祭品,請法師僧人誦經念佛,放河燈等等。除了請法師做法、設齋供之外,就是放河燈。


放河燈的歷史悠久,據《乾淳歲時記》所載,南宋杭州的中元節,老百姓要在各處江湖大放河燈。河燈用羊皮製成,還有用荷葉、青蒿、琉璃做成的荷花燈。放河燈的時候,點燃燈燭,放在水面上,好像點點磷火,又和天上的星星連成一片,煞是好看。當時西湖、錢塘江上小河燈星星點點,浮滿水面,甚至連南宋朝廷內宮也禁不住誘惑,在中元之夜,派內侍往龍山江面「放河燈萬盞」。劉邦彥的《西湖放燈》詩寫道:「金蓮朵朵漾中流,疑是潘妃夜出遊。光射魚龍離窟宅,影搖鴻鳥亂汀州。凌波未必通銀浦,趁月偏憐近彩舟。忽憶少年清泛處,滿身風露獨憑樓。」既寫了放河燈的壯觀優美景色,又寫了自己孤單寂寞冷的情態,還有對於少年的追憶,欲說還休。


元人張雨也寫了一首《西湖放燈》:「共泛蘭舟燈火鬧,不知風露濕青冥。如今池底休鋪錦,此夕槎頭直掛星。爛若金蓮分夜炬,空於雲母隔秋屏。卻憐牛渚清狂甚,苦欲燃犀走百靈。」寫出了放河燈的熱鬧,說明在元代雖然受蒙古族統治,但是還保留著中元節放河燈的風俗。

明人劉若愚的《明宮史》載:「七月十五日中元,甜食房做供品,西苑做法事,放河燈。」西苑即說的前三海。


清史中也有記載,皇宮內每年七月十五,太后及帝後嬪妃都要到北海觀看河燈。屆時上千名的太監及侍衛,手持荷葉,葉上點燃蠟燭,燭光閃閃羅列兩岸,太液池水上幾千盞琉璃河燈隨波漂蕩,並伴有梵樂和禪誦之聲。「坊巷遊人入夜喧,左連哈德右前門。繞城秋水河燈滿,今夜中元似上元。」


老北京的荷花燈都是用天然的荷葉插上點好的蠟燭做成荷花燈。那時也有用西瓜、南瓜和紫茄子等,將其中心掏空,當中插上點好的蠟燭,將這些燈往河裡一送,順水漂流自然而下,排成一隊「水燈」,隨波蕩漾,燭光映星,相映成趣。當時北京的什剎海、北海、積水潭、泡子河、東直門外的二閘、御河、護城河等地,到處是一片如晝燭光,月下百姓雲集,熱鬧非凡。電視劇《四世同堂》里祁老爺子在河邊放河燈超度亡人的鏡頭,真實再現了老北京中元節的風俗。


現在的中元節放河燈的風俗在南方水鄉還保留著,只是日漸商業化。北方缺水的地方,已經不大見這種風俗了。放河燈,有燈就有火,好像不安全,又好像不被提倡,但還是有,有的地方蔚為大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