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軍」部隊誕生於西周,大宋禁軍成就巔峰,也隨著大宋盛極而衰

冒牌東方朔 發佈 2020-01-02T15:30:40+00:00

禁軍大宋「禁軍」成就禁軍部隊巔峰,也在宋朝偏安江南後盛極而衰好了,以上就是「禁軍」部隊在中國歷史上誕生的起點,而「禁軍」作為歷史上出現的一種事物,必然也有著它的從無到有,從有到盛,盛極而衰的過程。

正式的禁軍部隊最早誕生於西周時期,後世禁軍皆在此基礎上發展

說到「禁軍」,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在電視劇《琅琊榜》當中「九安山之戰」時,跟隨大梁皇帝一同前去春獵的那三千禁軍拚死抵抗譽王所率領的五萬叛軍。

而且通過這樣的情節,我想列位也應該能和我一樣最起碼能夠感受到「禁軍」最為重要的一項只能便是護衛「皇帝」的安全,「禁軍」也是在全國的軍隊當中唯一一支由皇帝親自統領的軍隊。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禁軍」最早在何時誕生的呢?它具體有著怎樣的職責,最初又有著怎樣的形態呢?

所謂「禁軍」,指的便是封建時代直轄屬於帝王,承擔著護衛帝王、皇宮和都城警備任務的一支特殊編制的軍隊。

只是由於歷史朝代、文化與地域的不同,「禁軍」在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也出現了其他不同的名稱,比如禁衛軍、親衛軍、近衛軍和御林軍等等,相信列位對這些稱謂也有所了解。

不過,隨著封建王朝的不斷衰落,真正的「禁軍」也隨之徹底消亡了,因此,在後世已經不再設置「禁軍」的朝代當中,「禁軍」便僅僅成為了一種特殊的稱號,一般只是會在論功行賞之時,授予那些曾經立下過大功的軍隊以及軍隊的統帥。

而要從時間上來說的話,其實早在西周的時候,「禁軍」就已經具備了「雛形」,我們都知道西周所採用的政治體制是「分封制」,所以,在分封諸侯的同時,周武王也對諸侯國的「軍力」做了一定的限制。

關於這一點,在《周禮·夏官·司馬》當中便有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從上述的記載當中可以看出,周天子直轄武力有六軍,號稱天子六師,也叫宗周六師,其餘諸侯國則按照等級和地域的大小分別擁有一到三軍不等的軍力。

而且,當時「天子六師」最主要的任務便包括了拱衛天子、守備王畿、征伐不臣諸侯與蠻夷等等,這些職能與後世禁軍的職能恰好就是一致的,與此同時,這六支軍隊的統帥周天子也分別委任了六位將領來分別擔任,以便於互相制衡,避免一家獨大。

所以,在西周時期,由周天子直接管轄的「天子六師」就是最早誕生的「禁軍」部隊,也正因如此,在西周之後,「六軍」一詞便也成為了「禁軍」的代名詞。

而等到了秦漢時期,「禁軍」的設置就變得複雜了許多,尤其是在漢朝的時候,「禁軍」已經發展到了「八軍」之多,而且每一個軍還都有一個十分霸氣、威猛的名稱,跟現在軍隊的「番號」十分的相似。

大宋「禁軍」成就禁軍部隊巔峰,也在宋朝偏安江南後盛極而衰

好了,以上就是「禁軍」部隊在中國歷史上誕生的起點,而「禁軍」作為歷史上出現的一種事物,必然也有著它的從無到有,從有到盛,盛極而衰的過程。

那麼,接下來,我就來跟列位聊一聊中國「禁軍」發展過程當中的「巔峰」,這個巔峰就出現在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為發達的「大宋王朝」。

通過這一點,似乎我們也能夠從中驗證那個定理,那便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禁軍」從本質上來講,不僅僅只是護衛皇帝和皇城的軍事力量,它也是整個國家軍事力量的一部分,畢竟,在北宋時期整個「大宋王朝」的GDP曾經占到過全世界的40%,是當時絕對的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說到「大宋禁軍」,有一個人就不得不提,那便是大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而且,他也是一個跟「禁軍」很有緣分的人。

首先,他在還沒有「黃袍加身」的時候,便是五代後周政權的「禁軍統領」,也就是說,當時整個「後周」政權的「京畿」,也包括後周的末代皇帝,也是周世宗柴榮的兒子柴宗訓的性命都掌握在趙匡胤的手裡。

所以,當他登高一呼之時,他手裡的那支禁軍部隊便成為了他搶奪政權最有力的軍事力量,更何況這支軍事力量就在「皇帝」的身邊,所以說,趙匡胤能夠黃袍加身開創大宋政權,當時他麾下的禁軍將士是居功至偉的。

第二,正因趙匡胤受到禁軍的擁護才登基稱帝,他深知「兵權」對「皇權」的威脅性,所以,在大宋開國之後,他先是「杯酒釋兵權」解除了那些跟隨他打天下的高級武將的「兵權」,而後,趙匡胤便親手組建了護衛京畿,同時也護衛他自己的「禁軍」部隊。

而且,為了確保這支「禁軍」部隊的戰鬥力是最強的,趙匡胤便下令所有的「禁軍」士兵必須都要是從各地的廂軍、鄉兵中選拔出來的,除了這兩個渠道之外,如果想要入選禁軍,那麼就必須要經過嚴格的篩選才行。

此後,等到「禁軍」士兵招募完之後,趙匡胤又將全部的「禁軍」士兵劃分成了三個部分,並且分別歸屬「三衙」節制,所謂「三衙」指的便是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和侍衛親軍步軍司。當然,之所以會分成三個部分,同樣也有「互相制衡」的意思,避免「一家獨大」而擁兵自重。

除此之外,為了更進一步地限制對「禁軍」的調動,趙匡胤還規定:「想要調動禁軍兵馬,哪怕是一個人,都得需要樞密院發兵符方可」。

足見,當時的趙匡胤究竟對「禁軍」掌握地有多牢固,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中揣摩出趙匡胤的心思,想當年,他就是藉助禁軍奪的權,現如今他自己當上了皇帝了,自然就會千方百計地避免讓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上述呢,我只是說了宋朝「禁軍」的組建和編制,而既然說「大宋禁軍」是巔峰,那麼它的規模究竟有多大呢,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史料當中去找答案。

我們國家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錢穆先生便曾在他的著作《國史大綱》當中說,宋朝禁軍數目非常之大,所養兵員的數量為歷朝歷代之冠

據記載,宋開國之初禁軍便已達到了二十萬左右的規模,之後的規模便一直在變大,到了北宋中葉之時,禁兵的規模已經發展到了八十餘萬人的規模。

也就是說,在這一時期,從「北宋都城」的人口數量方面來講,在都城之中生活著八十餘萬「禁軍」,而正因如此,便成就了當時的北宋都城成為了一個擁有「百萬級」人口規模的特大城市,要知道,在那個時代,「百萬級」人口的大城市在全世界範圍內也沒有幾個。

那麼,接下來問題又來了,既然大宋禁軍已經擁有八十萬之眾,那麼,這個時候這支軍隊的特點又是怎樣的呢?是否也跟趙匡胤那時一樣,是一隻不僅單兵作戰能力很強,而且整體的武力值更高的軍隊。

大宋禁軍在興盛之時,共分為馬軍、步軍、弓軍三種,而且針對這三個「軍種」還分別設有「教頭」,來主抓士兵的管理和訓練,「教頭」上還設有「總教頭」。

然而,可惜的是,不得不說在短短的幾十年過程當中,禁軍的發展速度還是太快了,而在這背後便是因為趙匡胤之後的北宋皇帝在招募禁軍士兵的時候,沒有能夠嚴格按照趙匡胤所制定的規矩。

這便導致並不是每一位禁軍的綜合素質都很出眾,而且,這種以「教頭」來管理軍隊的方式,也導致了整支「禁軍」部隊在管理方面十分鬆散,而在這兩種「惡性循環」的影響之下,此時的「禁軍」部隊只是空有一個巨大的規模而已,戰鬥力已經大打折扣。

幸好到了宋神宗時期,北宋名臣「王安石」發起了變法,其中就包括了對「國家軍制」的改革,首先是裁減了「禁軍」的兵額,而後又分了派將領對各支「禁軍」進行完全軍事化的統一管理,禁軍的戰鬥力這才有所提高,但其實從這個時候開始,「大宋禁軍」就已經在走下坡路了。

此後,到了北宋末年的時候,由於朝局混亂,奸臣當道,政治腐敗,再加上與遼、金兩個盤踞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多年對戰,大宋軍隊的兵員已經變得十分匱乏,當時京師三衙所統領實際禁軍人數加在一起僅有三萬人,這與「大宋禁軍」巔峰之時的「八十萬」相比,可謂是相形見絀

而等到北宋滅亡之後,大宋政權的都城南遷,僅靠長江天險扼守江南的半壁江山,而且當時駐守京城的禁兵主力的也在金兵攻入京城之時一潰而散,至此,「大宋禁軍」這支曾經締造過「禁軍」巔峰的軍隊便徹底消亡了。

說到這裡,我想可能列位會問,既然我一直說的是「大宋禁軍」,那麼,難道宋朝在退守江南之後,就沒有再次組建「禁軍」嗎?

答案是肯定的,在退守江南之後,南宋已經比不得之前的北宋了,「保命」對整個南宋政權來講是至關重要的,而且經過之前的戰爭,宋朝的軍事實力已經被大大的削弱了。

所以,當時南宋政權在軍隊編制上,便主要以「駐屯大軍」為主,目的便是扼守住各個重要的軍事要塞,當遼、金大軍攻來的時候,便可以全力以赴地進行抵抗。所以說,「大宋禁軍」締造了巔峰,但是,也隨著「大宋王朝」的衰落而徹底地退出了歷史舞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