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有責任構建糧食「真實成本」框架

光明科普 發佈 2020-05-19T16:33:51+00:00

英國《自然·食品》雜誌日前刊發一則評論文章稱,如果制定的糧食價格能更好地反映糧食環境成本,則可以促進更加可持續性的生產和消費方式,而科研人員在構建能夠展現糧食的真實成本的框架方面責無旁貸。

英國《自然·食品》雜誌日前刊發一則評論文章稱,如果制定的糧食價格能更好地反映糧食環境成本,則可以促進更加可持續性的生產和消費方式,而科研人員在構建能夠展現糧食的真實成本的框架方面責無旁貸。

這篇題為《糧食的真實成本》的文章稱,糧食生產和消費對環境的大多數影響,其實沒有在經濟上體現出來,人們因此不會有「為它買單」的感覺,這也是經濟學所謂的「隱性成本」,即糧食的市場價格與其綜合社會成本之間的差額。

這種對糧食的真實成本的疏忽,會導致糧食系統發生混亂,這其中最緊迫和影響最大的問題,是不良生產實踐和可丟棄的文化的盛行。這種文化客觀上鼓勵了浪費、加劇了污染,進一步使消費與生產脫節,不同國家或同一國家內的不同個體,其實都會感受到過度消費模式所帶來的後果。

文章認為,雖然人們無法將糧食的社會文化因素與環境因素「明碼標價」,但是,根據真實成本原則來對糧食進行定價,有助於最大限度地平衡造成污染和為污染買單二者關係,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糧食對環境的影響。

對真實價格的計算需要應對一些挑戰,譬如,哪些因素應納入考慮,無形商品該如何評估,以及那些因時間推移而產生的長期影響該怎樣歸因。尤其是當消費者願意為污染付費時,可能會導致價格依然容易被接受,從而失去了抑制作用;如果價格強行上漲,貧困人群又可能面臨買不起所需糧食的困境。對於食品生產商和零售商來說,不僅要遵守更嚴格的可持續性標準,還要應對這些情況帶來的波動。但這些困難是可以克服的——技術手段和政策措施有助於克服這些問題,而法律條例可以通過對污染行為的硬性約束,對市場激勵機制發揮至關重要的補充作用。

文章最後指出,科學研究對於發現有效的定價機制、評估真實定價對不同地區和社會群體的影響是非常關鍵的,包括如何減輕對敏感群體的影響,以及什麼樣的政策會確保真實定價能夠減少污染、減少浪費,並促進食物鏈的積極重組等。而科研人員應是研究糧食真實成本的主體,他們可以為如何成功實施政策評估指明方法,並為一些爭議的解決給出建設性的意見。(記者張夢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