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小蒸籠,卻締造出了「木材帝國」,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小人傳 發佈 2021-09-20T00:29:38+00:00

他們掌控著從原木、木材加工、製作、銷售全的產業鏈,壟斷了全國80%以上的木材交易,全世界凡有木材的地方都活躍著他們的身影。

這是一個隱秘的商幫。他們掌控著從原木、木材加工、製作、銷售全的產業鏈,壟斷了全國80%以上的木材交易,全世界凡有木材的地方都活躍著他們的身影。

過去的三、四十年裡,他們足跡遍布於,從東北興安嶺到中國西南的林區,再到俄羅斯、東南亞、非洲和美洲的原始深林,編織、造就起了一個強大的「木材帝國」。

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標籤,莆田人,尤其是忠門人。而這個龐大木材帝國的形成,居然起源於一個小小的蒸籠。是不是很不可思議,令人驚奇。

忠門只不過是福建莆田秀嶼區下的一個海邊小鎮(後拆分為山亭、東埔、月塘、忠門),歷代以來都是地少人多,土地貧瘠,多鹽鹼,只能種些地瓜、花生之類的。

為了生存,人們沒得選擇,只能出門討生活。

下面看看,被孫輩們稱為忠門人走出家鄉、闖碼頭的「活化石」李國寶的經歷,便可一窺「木材帝國」的艱辛創建過程。 

1972年,當時才20歲出頭的李國寶,就開始走出家門,出去的理由就是當時家裡吃不飽,為了不挨餓,只能跑出去。

李國寶當時出去就是做蒸籠,那可是他家祖傳的手藝。

忠門鎮的蒸籠工藝,始於明代中葉,有著400多年的手藝歷史。蒸籠一開始都是用竹片編的,好的蒸籠師傅能把不到一公分厚的竹條削成很多薄片,進行編制, 很少用到木頭料。後來交通改善,用上閩中、閩北運來的杉木料。

那個年代國家對人口遷移管理得很嚴格,一旦在外地被發現外鄉人的身份,就會被立即遣返。

李國寶只能先去大隊開一個證明,上面寫著「某某出去做蒸籠」之類的,就算是一個通行證明。

一批大小不一的蒸籠做好後,要用竹扁擔挑著到各處叫賣。扁擔要前頭高、後頭低,這樣可以預防狗從背後偷襲;走夜路時,扁擔要橫著挑,如遇到歹徒,把擔子一卸就可以搏鬥了。

李國寶先去的江西南昌、九江,再到武漢、北京,全中國幾乎都給他都跑遍了。為了防止暴露外地人身份,它和同伴走在同一條路上時,都會一個走在路東,一個走路西,防止一說話,用了鄉音,被當地人發現,而被遣返。

當時,全國別的地方的蒸籠是柳木做的,而他們做的是福建這邊特有的杉木,蒸出來的饅頭更香,加之可以定做,因此銷路不錯。

李國寶他們挨家挨戶推銷,按客戶要求的大小做,像那種蒸小籠包的,一個三四塊錢,大的可能要一兩百。一年下來,好的年景可以賺到1000多塊,在那個年代算是筆不小的錢了。

風餐露宿,腿腳走路,那份苦、那份累,對現代人來講,幾乎不可想像。

那時候 李國寶他們想的就是怎麼能吃飽飯,從來沒有想過商業兩個字,更沒有想過,自己的後輩們,如今會在全國的木材、瓷磚、衛浴、不鏽鋼、家居等建材行業占據重要的市場份額。

看著李國寶他們確實靠做蒸籠、賣蒸籠賺到了錢,更多的的忠門人開始學習製作蒸籠、賣蒸籠,一路走南闖北。

一年下來,這些蒸籠師傅大多可以掙到三四千塊錢,然後都會興高采烈地回家過年。70年代末,在莆田老家給人打工,一天才掙兩三塊錢。最早出去的這批人,都先富了起來。

1979年,李國寶稱帶著隔壁家的一個年輕人一起來到北京做蒸籠。晚上住在郊區,白天坐車到城裡,主攻機關和各種單位的食堂。

蒸籠雖然沒有讓莆田忠門人大富起來,但卻給了他們比金錢更難得的市場信息和闖市場的經驗。

他們製作蒸籠所需的竹子和木材,在後期大都是就地取材,從市場上購買,因此知道了竹木貨源和市場行情;在公關機關、單位食堂過程中,也認識了管後勤採購的人員;加之這些常年出外的忠門人,春節必回家的習慣,都是鄉里鄉親,大家在一起聚聚,交流了來自天南地北的各種信息。

莆田忠門人敏感地捕捉到,改革開放的中國就是個大工地,到處在建高樓,到處需要鋼筋水泥木材。由於賣蒸籠,對竹木有著天生好感的他們,把目光瞄向了木材和建築工地,於是,大量的莆田人開始販賣起木頭和竹架板。

1982年,李國寶陸續把自己的兒子和侄子帶出來,開始做木材生意。

當時主要在湖南、福建等地找原材料,發貨到北京,孩子們在北京負責加工銷售,後來原料地逐漸擴展到江西、湖、廣西等地。

不過,那時、竹子、木材屬於國家控制的資源,在各地的砍伐和交易需要指標,莆田人的辦法是,花錢找關係,以各種機關、單位的名義,找林業局買指標。
1985年,國家開放了南方集體林區木材市場,允許林農和集體的木材自由上市,實行議價議銷。林木政策的逐步放開,忠門人離開家門的越來越多,紛紛加入木材供銷大軍。有的尋找原材料,有的進行運送,有的做加工,有的銷售,很快就打通了整個產業鏈。
當時的北京正在進行大規模城市建設,木材的需求量不斷加大,不過在當時,木材還屬於國家重要生產資料,並不允許個人或未取得許可的單位經營、倒賣。

這可難不倒帶著木材進京的忠門人。1985年底,忠門商人帶著從莆田開具的外出許可證和當地工商部門核發的「經銷竹木製品及半成品或南方木材」的營業執照,和曾有過業務往來的中國農建公司北京分公司達成「掛靠」協議,由莆田人組織木材資源,尋找經營場地,自行銷售,每戶每月繳納1200元管理費和百分之三的營業稅,農建北京分公司則為莆田人經營代簽合同,蓋租地章,提供銀行帳號和發票。

莆田人順利攻下了北京及周邊是木材市場。

中國木材最豐富的地方,不外乎兩個地方,一是東北的大小興安嶺,二是西南的深山老林。

據統計,那時在東北經營木材的莆田人,最多時達到10幾萬人。大小興安嶺的溝溝坎坎留下了無數莆田忠門人的足跡,其中東到牡丹江,西到滿洲里,北到漠河,到處可以聽到發聲獨特的莆田口音。他們通過市場化運作,把東北的樺樹、落葉松源源不斷地運到北京、上海等基礎設施正搞得紅紅火火的大城市,莆田人在大小興安嶺挖到了"第一桶金"。


1986年春,1000多名忠門人就到雲南思茅、大理等地,分割包圍各地主要產材縣和部分國有林業局的經銷部門,通過「拉關係」、「走後門」,包銷了當地的大部分木材。1986年3至10月,忠門人平均每天發運了一百多個車皮的木材,為北京亞運場館建設供應了大量木材。
對於莆田人大規模、大範圍介入木材市場,當時的《法制日報》還專門寫了篇《「游擊隊」與「正規軍」的較量——記莆田農民躋身全國木材市場的歷程》的報導。

1987年,大興安嶺發生火災,燒了100多萬公頃的土地、焚毀了月85萬立方米木材,精明的莆田人湧向大興安嶺,把過火的木材全都買下、運出來,從中又賺了大筆錢。

後來,莆田人的經商版圖越來越大,從北京到整個華北,從上海輻射到長江流域,乃至遍布全國。

上世紀90年代國人開始認識到森林資源對於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國家提出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的要求。曾經是木材資源最豐富的東北、西南轉眼間成為國家重點保護林區,這無疑給以經營木材為主營生意的莆田人重重一擊。

不少莆田人紛紛轉行,或兼營起陶瓷衛浴、鋼材、瓷磚、鋼材等行業,進而創建建材城。

1991年李國寶和子侄們等老鄉,從木材行業轉向瓷磚批發,他們主要集中在東三環外的十里河閩龍建材城,以及昌平地區的回龍觀建材城。

但也有少數莆田人從中窺探出更大的商機,國家實行天然林保護工程,國內木材必然更加緊缺,木材的供求關係必然有利於供方,只要開拓林源就會有更大的生意。於是,一批經過市場洗禮的莆田人走在了前頭,把目光盯到了中國的鄰居——俄羅斯和緬甸。這兩個國家的木材分別與中國的東北和西南地區的木材相似。


完成了原始財富積累的莆田人,當然有能力也有財力,他們紛紛組建公司,買斷俄羅斯和緬甸的林區,在當地伐木,然後再運到國內加工、銷售。

東北邊陲小鎮綏芬河號稱「中國木業之都」,也是忠門人最早經營從俄羅斯進口木材的口岸,一批又一批的忠門人長期駐紮於此。隨著其他對俄貿易口岸的開放,原駐綏芬河的忠門人開始分散到滿洲里、黑河、二連浩特以及新疆的阿拉山口、滿洲里、黑河、二連浩特、阿拉山口,大量來自俄羅斯的木材通過這些口岸銷往全國。

從俄羅斯過來的木材,要什麼料,就有什麼料,白松、白樺,落葉松、水曲柳、柞木、榆木等等,大部分是做建築用材,但硬柞木等,卻是做家具的好材料,部分莆田人順勢進軍了家具加工行業。

還有他們把從緬甸、越南進來的檀木、柚木等貴重木材,則一批批地運回老家莆田仙遊,為家鄉工藝大師們的木雕創作提供料子。現在,木雕已成為莆田市的又一個支柱產業,這也許是莆田人當初經營木材時意想不到的一個結果。

到2013年,莆田人就已占據了全國木材70%以上的市場份額。按莆田當地的統計,常年在外做木材生意的莆田人近20萬人,經營著8萬多家企業。北京的莆商組織做過估算,那時莆田人已經控制了國內90%的木材貿易,成就了真正的木材帝國。

如果說,當初莆田人到鄰國去尋找林源是被迫的,那麼隨著事業的發展,做大、做強了的他們,為了更大、更高的發展,便紛紛主動走出國門,到更遙遠的國外去買木頭,實現木材幫的國際化。

東南亞、非洲、美洲都成了他們的目標。

和俄羅斯進口木材大部分是建築木材相比,莆田人從東南亞、非洲、美國阿拉斯加等地進口的,大部分屬於高檔、名貴木材,這些樹木大多生長了上百年,結實厚重,是製作高檔門窗、木材、家具的理想材料。

海外運輸主要走水路,由莆田木材商組成的伐木隊,從世界各地的原始深林里砍伐大樹,通過船隻運回國內。大的批發商在海外拿貨,一船就是好幾萬立方,一年的營業額有幾十上百億。

鑑於莆田木材幫的實力,加之莆田擁有天然良港—湄洲灣秀嶼港,2004年9月,國家正式批准在福建省莆田市設立進口木材檢疫除害處理區,這是我國第一個經國家正式批准和驗收的海港木材檢疫除害處理區。同時設立了當時全國唯一的經國家批准的木材進口加工區,莆田成了全國海運進口原木的集散中心。

如果說過去經營木材的莆田人是走南闖北的游擊隊,那麼現在的莆田人開始在自己的家鄉營造木材大本營,開始發力全國,輻射全世界。

2019年,我國木材加工市場銷售總額達到了2000億人民幣左右,而莆田市本土的木材加工市場銷售額就達到500億左右,占到全國的份額25%以上。

莆田人把來自國外的木頭加工生產成耐用、環保、美觀的實木門、實木地板和家具,然後又通過黃金水道,再賣往美國、日本、歐洲、中東等地,賺足了多多的票子。

還有,興於唐宋、盛於明清的仙作古典家具,素以「精微透雕」著稱,解放後,因高端木料短缺,瀕臨失傳。慶幸的是這回從東南亞、非洲等地進口的則是紅木這類的名貴木材,既可以打成家具,也可以雕刻成精細的工藝品木雕。這讓仙作古典家具起死回生,得以迅猛發展。

包輪船幾千塊錢一噸運回國內的紅木,打成家具、木雕後能賣幾萬甚至幾十萬一套,價格漲幅高達10倍、100倍,暴利程度可想而知。

現在,莆田仙遊的古典工藝高端家具已占全國75%以上,大眾化和新中式家具占到全國25%以上,初步建立了覆蓋南美洲、非洲、東南亞6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營銷網絡,莆田因此還獲得了「中國木雕之城」、「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的稱號。

莆田,就是這樣一個幾乎不產木頭的地方,在莆田忠門人的領頭下,20幾萬的莆田人,經過四十年的發展、奮鬥。從原始的蒸籠到簡單竹架板、木材,再擴至陶瓷建材乃至建材城,從鋸木頭到做家具,再在紅木高端上發力;從貧窮的忠門到踏遍祖國各地,從國內開拓到國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他們是改革開放後,國家快速發展的參與者、見證者,更是受益者,是我們這個偉大時代標本和縮影。接下來,我們期望他們新成長起來的後輩們,能夠富貴不忘本,牢記前人苦,在守業的同時,繼續進取開拓,為莆田、為中國再創輝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