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汪三貴:脫貧攻堅掛牌督戰要把握好度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 發佈 2020-05-25T03:20:31+00:00

就相關問題,《民生周刊》專訪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

今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也將收官。作為脫貧攻堅「最後的堡壘」,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成為重中之重。

1月25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印發文件,明確將對未摘帽的貧困縣和貧困人口多、脫貧難度大的村掛牌督戰,及時解決制約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突出問題,確保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

2019年底全國未摘帽的52個貧困縣,以及貧困人口超過1000人和貧困發生率超過10%的共1113個貧困村全部納入督戰範圍。

掛牌督戰到底怎麼「督」?怎麼幫助深度貧困地區如期脫貧?就相關問題,《民生周刊》專訪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汪三貴

民生周刊:您怎麼看脫貧攻堅掛牌督戰?「督」的重點是什麼?

汪三貴:掛牌督戰的重點對象就是52個貧困縣和1113個貧困人口比較多、貧困發生率比較高的村。督戰的主要內容,一是要確保這些貧困縣和貧困村按照我們脫貧攻堅的標準完成任務,特別是「兩不愁三保障」要穩定解決,貧困戶收入能夠穩定增長。

二是各種工作落實,要確保這些措施有針對性,並且防止形式主義出現。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脫貧攻堅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特別是對一部分貧困戶的收入增長有影響。一個是務工收入,外出務工減少,在本地務工的工資收入也受到影響;還有,一部分農產品銷售前一段時間受到影響,扶貧工程也受到一些影響。

我們不能因為發生疫情,就採用過於簡單的脫貧方法,比如發錢。雖然扶貧投入資金是夠發的,但這不可持續。所以,必須採取一些更精準的措施。如果貧困戶外出不了,可以讓他在本地優先就業。

掛牌督戰開始提出的時候,主要不是針對疫情,後來因為疫情發展得越來越重,就成為重要內容。要確保這52個縣、1113個村能夠按時摘帽、按時出列,「督」的這一方,應該對脫貧標準更了解,要讓地方實實在在地去做工作,而不是搞那些虛的假的,要防止形式主義的做法,防止出現「數字脫貧」。

在督戰的同時,也要考慮給基層一線人員減壓,不要做一些過度的形式上的事情,把主要精力放到穩定解決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等方面,還有一些就是村級關鍵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提高。

民生周刊:掛牌督戰給基層帶來的到底是減壓還是加壓?

汪三貴:這就是一個矛盾的地方,所以度的把握很重要。因為督戰如果把握不好度就會加壓,但如果把握好了度,既不降低標準,也不盲目提高標準,緊緊圍繞我們這一階段的中心任務,就可以減壓。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不要把鄉村振興的任務放在現階段。

「督」的一個很重要問題就是政策把握,防止各個部門搭便車。比如,深度貧困地區基礎設施需求量很大,可能跟別的地方比缺口比較大。以道路為例,一般的地方可能道路已經修到組、修到戶了,深度貧困地區追求這個標準就比較難,而且有些地方到戶、到組沒有必要,因為人員太稀少、太分散、太偏遠。

如果把大量資金用到這些方面,可能我們這一階段的重點任務就會受影響。

深度貧困區,更要圍繞我們確定的基本目標來展開,核心就是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然後想辦法持續增收。

如果督戰傳導這樣理念,重點針對這些方面,那某種程度上也能給基層減一些壓力。貧困縣、貧困村在脫貧過程中可能做一些沒有實際效果、為了應付檢查的事情,如果「督」的時候對這些形式主義予以糾正,對基層也是一個減壓。

比如,在這次疫情防控過程中,有的地方為了防疫,出現各種填表問題,之前也有一些扶貧的表,需要一遍一遍地填,還不能改,改一下就要重新填,那要花多少人力?所以,在督戰過程中要防止這樣的苗頭。

民生周刊:根據您的了解,對於深度貧困地區來說,脫貧難度比較大的是哪些方面?

汪三貴:最難和最核心的還是穩定創收。比如,涼山地區的很多村就靠本地的農業生產,一些貧困戶很難解決收入問題。如果不外出打工,就在當地靠那一點農業收入,很難脫貧。因為,涼山有些地方確實海拔高、高寒,作物產量不高,所以很難解決收入問題,這個難度是比較大的。

其他方面,保證資源投入以後,問題相對小一些。比如,房子問題、易地搬遷問題,這些都已經列入計劃,都有資金保障。另外,義務教育方面,像涼山前幾年輟學率很高,這兩年控輟保學做得比較好,但上學條件的改善方面可能還需要一些投入。

另外,脫貧意識不足也是一個大的障礙。從今年完成任務的角度來說,只能盡力而為,甚至只能跨代解決,所以我們強調教育。有些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不是一兩天能改過來的,跟地方文化有關係。文化的改變是一個長期過程,從現在開始重視,跨代解決、從孩子著手解決,可能效果更好。

民生周刊:怎樣才能讓貧困戶有持續穩定的收入?對於深度貧困地區如期脫貧,您有什麼建議?

汪三貴:現階段讓深度貧困地區的貧困戶有穩定增收渠道,挑戰確實比較大。根據不同的情況,有多種方式解決。

第一,深度貧困地區很多家庭是有勞動力的,如果能夠外出,儘量讓他們出去就業,這顯然是解決收入問題最有效的途徑。現在也在想一些辦法,比如東西部協作扶貧,為深度貧困地區提供一些就業崗位。

第二,在當地解決要靠幾個方面。一是市場上解決,這就要靠產業,發展一、二、三產業,引進一些勞動密集型、技能要求不高的加工業,像手工業。很多深度貧困地區有一些工藝品,如彝繡等,要利用他們的文化或者條件,重點開發。

部分貧困地區有旅遊資源,像涼山的懸崖村,現在主要發展旅遊業。總之,要通過多種方式,在當地發展產業,並且在發展產業過程中把貧困戶帶動起來。貧困戶可以自己搞,也可以通過就業的方式增加收入。

第三,創造更多公益崗位。給貧困戶發錢不是無條件地發,要通過公益崗位,讓他們干點活,再給補貼、發錢。

第四,各種轉移支付,比如生態補償。因為很多深度貧困地區自然資源較脆弱,或者是生態保護區,如三江源地區,國家有各種生態保護的轉移支付,這種轉移支付也是增加他們收入的辦法。

民生周刊:根據您的研究,在防止返貧方面,有哪些好的措施?

汪三貴: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讓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等方面做到位以後,返貧就會少一點。

另外,防止返貧還要防止一些災害、意外事故導致的返貧。現在,有些地方在嘗試防貧險,有的是給貧困戶,有的是給邊緣戶。邊緣戶也要觀測、監測,密切關注他們因為自然災害、人身傷害、大病、教育等造成的重大支出和收入下降,可能導致陷入貧困的風險。

所以,防返貧一是通過脫貧攻堅使得貧困戶的收入渠道是穩定的,而不是依靠臨時補貼,這樣返貧機率就很小。

二是建立一定的防返貧機制,返貧以後就納入救助。防返貧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穩定性,政策、資源不是到今年年底就一刀切地沒有了,這些做到後,貧困戶返貧的可能性就小了。

民生周刊:有些貧困地區擔心,一旦扶貧工作組撤了,原來的扶貧產業難以為繼,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汪三貴:肯定要有一個過渡期,脫貧攻堅工作完成以後,應該會有兩三年時間穩定過渡,並且慢慢地跟鄉村振興對接起來。

在鄉村振興階段,有相對貧困人口。這次脫貧的人口,擺脫了絕對貧困,但還是相對貧困人口,在下一階段,對他們還是要有幫扶。產業等方面還得有發展,不會一下子就撤掉。

中央早就提出來,脫貧攻堅要跟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農村緩解相對貧困要納入整個鄉村振興的框架。

民生周刊: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機銜接,具體怎麼做?

汪三貴:就是現在脫貧攻堅的一些有效模式、政策、措施等,進入鄉村振興階段能夠對接上。現在,從大的層面上已經在銜接,比如脫貧攻堅創造了一些體制機制,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落實,五級書記一起抓等,原封不動地搬到鄉村振興中去。

具體方面的對接,如產業扶貧,到鄉村振興階段怎麼辦?健康扶貧,對貧困戶有很多優惠政策,到了鄉村振興階段,這些政策怎麼調整,都是需要銜接的內容。怎麼把脫貧攻堅中形成的一些有效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結合鄉村振興需要,直接借鑑或加以改造後借鑑,這些都是需要對接的。

(□ 《民生周刊》記者 羅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