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常春藤大學錄取的套路

留學e網官方 發佈 2020-01-19T20:16:06+00:00

在其早期歷史中,常春藤盟校本質上是一個城郊俱樂部。



在其早期歷史中,常春藤盟校本質上是一個城郊俱樂部。在那裡,有錢的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WASP)花四年時間打橄欖球、開派對,然後繼承美國政治、生意以及金融領域的領袖職位——關於這一點,美國社會學家傑羅姆·卡拉貝爾(Jerome Karabel)在其2005年出版的《寵兒: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大學招生秘史》(The Chosen: The Hidden History of Admission and Exclusionat Harvard, Yale, andPrinceton)一書中有做詳述。

常春藤盟校意圖取悅那些提供贊助的校友,可是隨著美國經濟變得愈加職業化、技術官僚化、與精英政治化,常春藤聽從了教授們的呼聲,開始提高學術標準並施行嚴格的入學考試。

在新的制度下,擅長數學的中產階級猶太學生被錄入常春藤,而那些玩橄欖球、嗜酒成性的校友之子卻被拒之門外——這讓不少有錢的校友們厭惡不已。在校友的抗議之下,常春藤盟校被迫採取一種主觀且保密的招生流程——強調「男子氣概與社交風度」(即打橄欖球與開派對的能力),而非數學考試成績。學生簡歷、申請文章、招生面試(「你喜不喜歡橄欖球?」)與老師推薦信(這個學生是否擅長橄欖球?)都被引入招生流程當中,以抵消猶太人對學習的熱愛。

如今的常春藤盟校,較之從前多元化得多,也國際化得多。可是,那個原本用來維護少數人利益的招生體制卻依然存在。為了理解這其中的緣由,卡拉貝爾解釋說,我們需要明白這一點:招生流程是常春藤盟校的工具,用以自立為權利仲裁者。原本,常春藤盟校是為新英格蘭的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之子所建。而如今,常春藤錄取女性與少數民族,以尋找下一個希拉蕊·柯林頓與貝拉克·歐巴馬;隨著中國在世界的崛起,它們也開始錄取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然而,在推廣自身品牌的同時,常春藤盟校也必須聽從那些有權力的支助方:例如校友贊助者,教授,以及體育教練。卡拉貝爾寫道,如今在哈佛、耶魯、與普林斯頓三所大學中,至少半數招生名額都預留給了校友子女、運動員、與少數民族。(這也就是說,哈佛招生過程中並不是34000名學生在爭奪2000個學位,而是33000名學生在爭奪1000個學位。)


在過去三十年里,對常春藤盟校招生體制影響最大的因素是《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的全美大學排名。在一方面,這個年度排名對於常春藤的市場營銷而言可謂是天降福音——在全美國、全世界,那些原本對長春藤毫無耳聞的優等生們,如今都將自己的學術身份與哈佛、耶魯、與普林斯頓掛上了鉤(自1983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告》宣布哈佛是全美第一以來,申請哈佛的人數翻了三倍)。可在另一方面,常春藤既想通過錄取校友子女、運動員與少數名族來維護機構利益,又想通過錄取學術方面最具資格的學生來推廣國際品牌——這兩種慾望水火不容。對於這個矛盾,常春藤找到了一個雙重解決方案——正是這個解決方法造就了今天的美國大學錄取機制。


套路一

首先,正如美國記者詹姆斯·法洛斯(James Fallows)於2001年9月刊登於《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的《提前決定錄取的喧譁》(The Early-Decision Racket)一文中所說,常春藤採取了一種「提前決定錄取」政策,以維護自身的機構利益。在「提前決定錄取」中,學生早在11月份就要申請一所大學。而如果到了12月學生得知他被錄取了,就必須去上這所大學。幾乎提前一年就承諾去上某所大學,這對大多數17歲的高中生而言是個艱難的決定——除非他的父親上了那所大學(校友子女)或者他是被那所大學積極招收的(運動員與少數民族)。「提前決定錄取」同時也提高了大學的「收穫率」(最終去上某所大學的學生占該校錄取學生總數的百分比)。這能夠幫助大學提高自身的排名,因為「收穫率」是《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在決定大學排名時最重要的兩項標準之一(另一項是「選拔性」,即得到錄取的學生人數占申請人總數的百分比)。


套路二

其次,因為「選拔性」在大學排名這場遊戲中如此關鍵,常春藤招生官的工作從「大門守衛」變成了「拉拉隊長」。在《招生機密》(Admission Confidential)一書中,前杜克大學(DukeUniversity)招生官蕾切爾·圖爾(Rachel Toor)解釋道,她的職責就是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來申請:『我走訪全國各地,把學生(和他們的家長)煽動得一片狂熱,好讓他們來申請。我告訴他們杜克大學的學術是多麼的優秀,能讓他們在社交方面多麼的開心。然後,到了4月,我們就拒掉他們中的大多數。』大學鼓勵學生申請的目的是為了最後可以拒絕更多的人。這樣大學的錄取率會降低,使大學看上去更具競爭力,這有助於提升大學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的排名位置。


幾年前,美國新澤西州一名高中女生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名牌大學:明知道不會錄取我,就不要來招攬我》,抨擊耶魯、布朗、哥倫比亞、芝加哥大學等名校「忽悠」像許多像她這樣成績平平的高中生申請自己的大學以降低最後的錄取率。這個叫阿曼達(Amanda Graves)的女生,在文章里首先引用了常春藤聯盟之一的耶魯大學,入學辦公室主任今年九月寄給她的信,信中讚揚她的學術成就,懇請她考慮申請耶魯大學。阿曼達說,自己學業成績乏善可陳:未入圍全國高中榮譽獎(National Merit Competition),不是球隊領導,沒有進行任何科學研究,也沒有選入全州樂隊,高中學業成績甚至連全校前25%都沒達到。阿曼達上網研究後發現,耶魯大學一年僅招收1300多名學生,但卻向8萬學生髮出這樣的邀請信,2014年入學這一屆,耶魯的錄取率只有6.3%。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資料顯示,95%的耶魯錄取生,高中畢業成績是前10%,百分之百是高中畢業班的前25%。

因此,作為美國大學的申請人,要想不成為眾多大學錄取率中的分母,就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不為大學「美麗的謊言」所迷惑,對自身的能力水平和未來的專業目標有清醒的認識了解,在此基礎上花功夫做研究,尋找適合自己的一些大學。只有這樣申請者才能在這場「名牌大學的盛宴」中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為自己找到理想的歸宿。而在這樣競爭激烈的申請大戰中,如果你一沒有體育特長,二沒有畢業名校的父母,還能拿到那一封寶貴錄取,那真的可以證明,你很優秀!


*內容來自網際網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