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節,蘇軾和辛棄疾各寫下一首千古名作,你更喜歡哪一首?

詩詞曲精品庫 發佈 2020-02-08T13:43:36+00:00

宋朝的元宵節是一個十分熱鬧的節日,據記載,這天「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除此之外,花燈更是元宵節濃墨重彩的一筆,從正月十四一直到正月十八,為期五天,花燈不僅種類樣式繁多,而且還會有猜燈謎等各色娛樂活動,所以宋朝人很喜歡元宵節。

宋朝的元宵節是一個十分熱鬧的節日,據記載,這天「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除此之外,花燈更是元宵節濃墨重彩的一筆,從正月十四一直到正月十八,為期五天,花燈不僅種類樣式繁多,而且還會有猜燈謎等各色娛樂活動,所以宋朝人很喜歡元宵節。著名的詞人辛棄疾曾經寫下過一首千古著名的元宵節佳作,這便是他的《青玉案·元夕》詞。

詞曰: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的這首詞,除了將元宵節花燈無數、熱鬧非凡的景象描述了出來之外,最著名的我想便是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人生三境說」時,將這首詞的最後一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引為最高境界。其實即便是王國維不引,我們也能夠看出這首詞絕對是少有的絕佳之作。這首詞,整體讀完,即便是對其中諸多的典故、名詞不了解,也能夠體味出詞境之美妙。

所以,這首詞或許不必細細追究每句的意思,總之,只需要知道前面都是在寫元宵節的熱鬧景象,無論是「花千樹」還是「星如雨」,我們憑藉自己的想像力,即便不講出來,腦海中也一定能想像出這熱鬧的畫面;接著,詞人寫得是他看上了一位喜愛的姑娘,可是一轉眼,她不見了,詞人到處尋找都沒有找到,當他將要放棄的時候,突然轉頭,看到喜歡的人,就在那「燈火闌珊處」。

如果單看錶層意思,理解為追求喜愛的姑娘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升華一下,卻讓人深感辛棄疾一語道破天機。你立下了一個理想或目標,可是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誘惑和困難,很多人會因為誘惑而偏離了最初的理想,也有很多人因為困難而放棄了,只有極少數人,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沖得破困難,最終,他發現,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理想早已經實現了。如此看來,這首詞,越品越有味道,甚至有人讀過後激動地熱淚盈眶,我想那一定是說到了他的心底去了吧!

時間一晃倒退到北宋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另一位偉大的詞人蘇軾,來到了密州任密州知州,剛好不久便是元宵佳節,蘇軾是一個愛熱鬧的人,於是他來到街上看燈、看月,可是看到的景象卻並不是自己所期待的,於是有感而發,寫下了一首著名的元宵詞《蝶戀花·密州上元》,詞曰: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雖然是寫密州上元,但是蘇軾卻從錢塘的元宵夜寫起。蘇軾在調任前曾在杭州度過了三個元宵節。蘇軾深知元宵最大的特點便是燈、火,所以他首句便點明燈火盛況,點明月光之明亮,因為燈火輝煌、月光皎皎,所以將街上遊覽的男男女女們全都照得清清楚楚。而一句「帳底吹笙香吐麝」,將有錢人家繁華奢侈的過節景象十分生動的描述了出來,而「更無一點塵隨馬」,盡顯江南夜晚清爽的氣息。

詞人上片都是在寫杭州的元宵節景象,表現了一派熱鬧非凡、有聲有色的畫面,但是下片卻畫風一轉,以「寂寞」開頭,整個氣氛也變得寂寞冷清了。

寂寞山城人老也」,蘇軾來到密州時,正值連年蝗災,民不聊生,所以這裡沒有杭州元宵節的非凡熱鬧,蘇軾當時年齡不過四十,但是卻有「人老也」的感嘆,正是因為這裡荒涼的景象啊,他作為一州之長,如何不感到心痛?當蘇軾聽到有人敲鼓吹簫的聲音時,便循著熱鬧而去,看到原來是村民們正在舉行社祭,以便祈求來年的豐收,這場面,蘇軾看在眼裡,難過在心裡,久久不忍離去。

直到深夜,「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霜露淒冷,陰雲密布,似乎大雪將下,這是蘇軾此時的心境吧!但是卻也有另一層深意,因為要下雪便意味著「瑞雪兆豐年」的豐收,或許是村民們的祭祀感動了上天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