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er真的是越多越好嗎?聰明的人都懂得「有限選擇」

職場 發佈 2020-01-19T12:12:05+00:00

01聰明的人,都懂得只做「有限選擇」早上上班路上聽到《邵恆頭條》的一條消息:智聯招聘調查顯示,2019年僅三成白領拿到年終獎。

01 聰明的人,都懂得只做「有限選擇」

早上上班路上聽到《邵恆頭條》的一條消息:智聯招聘調查顯示,2019年僅三成白領拿到年終獎。也就是有三分之二的職場人都沒有拿到年終獎。

這不,好友俊山所在的公司由於去年業績下滑,他也是那三分之二中的一員,本就想離職的他,年前就馬不停蹄的開始找工作了。面試了好幾家公司,只收到了一家公司的offer。

昨天一起吃飯,他氣餒的跟我說:面試這麼多公司,要是這些公司都給我發offer,讓我來挑選多好啊!

是的,回想起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是不喜歡被限制選擇的,希望能有無限的資源供自己自由挑選。

但是,真的是資源越多、選擇越豐富越好嗎?

中午想點個外賣,打開美團外賣的APP,有粥有面有漢堡,連續翻了好幾頁,你知道吃什麼嗎?

公司正常工作一天是8小時,你自願的加班到深夜,周末也不休息,工作真的完成得高效嗎?

剛畢業的時候,眼看著被宿管催促搬離學校宿舍,假設你沒有確定工作地點,你真的知道租房在哪裡合適嗎?

你看,那麼多的外賣供你選擇,你反而不知道吃什麼;那麼多的時間用來工作,工作還是做不完;那麼大的城市讓你選擇,你卻不知道在哪落腳。

有句話叫:人最痛苦的,不是你沒得選擇,而是你有太多選擇。

所以,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泛濫的社會環境中,如何限制選項,做出有效的選擇才是最重要的。

02 「有限選擇」,是內心富足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們有太多的選項可以供我們選擇,看起來這麼多的選項很自由,會是一件好事,但實際上,這只會讓我們更加的焦慮。

為什麼?因為選擇越多,意味著你所要放棄的越多。

舉個例子。開篇講的我朋友想要更多的offer的例子,假設他真的如願以償的同時收到了5家公司的offer,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景?

這5家裡面,薪水肯定有高有低的,福利肯定有好有差的,工作時間也肯定有早有晚的,上班距離一定也是不一樣的。這個時候,就算他用最優的組合來進行選擇,無論怎麼算,他最後都必須得放棄掉沒有選擇的那4家。

關鍵是,他放棄掉的4家,有他不滿意的地方,但肯定也有他滿意的地方,而他在選擇的時候,也必須得同時放棄掉他所滿意的那一部分,而如果他在這個過程中稍微糾結一點的話,就很容易出現焦慮的情緒。

心理學上有個「稟賦效應」,講的是一個人對於自已已經得到的東西,自己對他的估值會更高。

也就說,我的這位朋友最終在選擇的時候,因為不得不放棄另外4家offer的時候其實也是唾手可得的,那麼他心理上還得承受比實際上更大的心理損失。

所以,並不一定是選擇越多越好。有時候,選擇越多內心越焦慮,內心也就談不上富足了。

,假設真的無法做到減少資源、縮減選項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做才能做到真正的內心富足呢?

我們可以借鑑數學問題裡面的「約束滿足問題」來思考這個問題。

所謂約束滿足,就是當我們確定了一個目標、一個選擇或者某種問題的解決方案的時候,需要先確定下來約束的條件,先畫一個框,然後再在這個框裡面進行思考,看看有哪些方案能夠滿足這個條件。

比如你想要買房,各種各樣的樓盤廣告,看得眼花繚亂,如果沒有約束滿足,你可能無從下手。就算你最後做出了一個選擇,也很有可能是這並不是你內心真正喜歡的樓盤,因為你這樣的選擇是在焦慮狀態下做出的,而非理性的。

那我們如何使用約束滿足具體來做有限選擇呢?

第一步,明確自己的約束條件。將選擇範圍縮小,並且讓選項更接近自己內心的喜好。比如你心儀的房價是多少、喜歡什麼樣的小區環境、對地鐵公交等是否有要求、購物買菜是否方便等等,有了這些明確的約束條件之後,你才能有個大致的選擇方向。

接下來,找到滿足約束條件的方案。你可以根據前面確定的那一些列的條件,劃分出一個大致的購房區域,然後再在確定符合你的條件的小區,最後看戶型。

當然,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在你滿意的約束條件下沒房可選,那你就需要調整一下約束條件,或者調整作選擇的時間,比如明年再買。

我們的生活中,不只是選擇購房在哪裡,我們每天其實都會面臨各種各樣類似的選擇,比如高考填自願選專業、畢業選工作,甚至是結婚找伴侶,都需要做出選擇。

當你能夠真正的擁有這種有限選擇的思維方式,能夠做到約束滿足,才是真正的內心滿足。

如果給你無限的選擇,其實就是沒有選擇,你的內心也就不可能富足。

一個人臉上洋溢的幸福感,來源於心理的富足感。有限選擇,則讓我們更容易找到真實的意願,內心也就越滿足。

03 「有限選擇」,是效率更高的工作的方式

職場中,高效這個詞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因為高效也就意味著你可以花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因為時間是最寶貴的財富。

之前問一個朋友:你是怎麼做到每天到點就下班的?他說:「8小時的工作,請在4小時內完成」。

看到我很詫異,隨後他又補充道:「其實我不是做的工作量少,而是我會限制自己的時間,做那些最重要且高價值的事」。

時間管理大師加里·凱勒在《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一書裡面告訴我們:

想要取得更好的效果,要學會找到最重要的一件事,而不是漫天的目標。一個人越多目標,精力越分散,導致可能各個方面都沒有做好。

我以前寫文章前做選題,每次做選題會比我真正寫文章還要費時間。不只是因為選題需要思考觀點、梳理框架,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在選題前從海量的信息裡面去甄選到底寫哪一個。

換句話說,就是我把80%的精力都浪費在做選擇上。

但是懂得有限選擇之後,我就會給自己一個選擇的限制,比如我今天要寫工作效率方面,還是寫個人提升,或者時職場關係,這樣給自己一個有限的選擇,才會更容易做出選擇。

所以,一個真正懂得高效工作的人,他一定會給自己做好有限選擇,明確自己的界限在哪裡。因為他們非常清楚,當自己面臨過多的選擇時,只是選擇就會耗費掉他們大部分的精力。

就像工作中羅列任務清單一樣,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效率管理工具,但是,如果是一個沒有限制的任務清單,反而會讓你的工作效率更低。

我見過很多的職場新手,他們在學習到待辦清單這個工具之後,大都會犯一個錯誤:羅列一個「事無巨細」的清單。然後就想像著明天早上來了之後一項一項去完成就行,更重要的是,一段時間之後,還會自我認為這個工具真好,每次勾選掉一項就特別有成就感。

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這個工作任務的清單從建立開始,也就沒有清空的一天,因為你的工作任務是做不完的。

而如果你想像這樣一個場景,每天早上你上班後,打開這個待辦清單一看,長長的很多項,「列印文件、發郵件、借用公章蓋合同、周例會」等到。

這個時候其實你反而更傾向於猶豫不決,而不是採取行動。因為你面臨了太多的選擇,而這些選擇會削弱你的決策能力。

其實,想要任務清單這個工具能夠真正的幫我們提高工作效率,我們就需要做到有限選擇。我們只需要把真正重要高價值的任務放進待辦清單就好了。

這樣當你早上在拿出待辦清單的時候,才可能快速高效的行動起來,而不是看了半小時清單,也不知道該先做哪一項。

有限選擇其實就是限制選擇,有限制的工作才更高效。

04 「有限選擇」,是建立人生護城河的有效途徑

先後創立過泡泡、汽車之家以及車和家的李想曾說過:

智慧就是知道自己內心想要的是什麼,也知道自己可以放棄什麼,知道自己應對什麼承擔責任。內心自信,有所為,有所不為。

這段話很清楚的說明目標和選擇的重要性,但職場中,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他們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對未來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將來到底要做什麼。

所以他們最後被分為了兩撥:一撥不停的跳槽,美其名曰嘗試職業興趣,但其實5年後可能還是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另一撥則一動不動,因為他們並不知道怎麼選擇,所以乾脆就干到底。

這兩種選擇的人,最後都出現一個問題:工作多年,被裁員時卻毫無競爭力。

不停的跳槽的人,他們在用不停的選擇來逃避選擇的失誤,而一動不動的人,則是在逃避選擇。

究其根本,其實是他們一開始的選項太多,或者說因為選項太多反而不知道如何選擇。

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在《選擇的悖論》一書裡面提到了一個果醬試驗:

人們在面對賣24種果醬的攤位和賣6種果醬的攤位前,更傾向於購買後者的果醬,並且購買力相差了10倍之多,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顧客面對24種果醬時不知道如何選擇。

你看,這就是有限選擇的重要性。職場如此,工作如此,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

其實,我們每個人一生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足以令人動容。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在精不在多。巴菲特一輩子就專注投資,壽司之神小野二郎一輩子就專注壽司。

雖然很多時候我們還無法準確的選定這件事,但如果能夠為我們每次的選擇的項目做一個限制,這個方向就會越來越明確。

那我該如何一步一步的找到自己人生最重要的那件事,逐步的建立自己的人生護城河呢?

首先,我們要學會用減法思維,將那些無關緊要的選項統統刪去,只將自己的精力專注在那些真正有助於你建立個人核心競爭力的事情上,用有限選擇去面對這個複雜的世界。

其次,你還得明確自己的能力邊界。有限選擇除了需要限制資源,還得保證選擇的次數也是有限的。把已經選擇的事情做好,而不是在做的過程中發現新的事物,做出再一次的選擇。

比如我每年給自己定年度目標的時候,一定只給自己設定最多2個目標,更多的時候只有1個目標。這樣的好處,就是我們能只關注這2個選項就好了。扎克伯格每年也只是給自己立一個flag。

當這樣給自己有限選擇之後,才能有助於你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不至於被其他人拍死在沙灘上。

當你真正懂得有限選擇時,你就懂得了學會克制自己的慾望,從而找到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情,並不斷打磨,成為自己的人生贏家。

05 寫在最後

我們通常都認為,放在我們面前的選擇越多,自己手上的資源越豐富,我們在作決策時的勝算就越大。但實際上,我們大都太高估自己站在選擇面前的決策能力了。

當所有選擇都存在著可能性時,做出對的選擇就變得更加困難。因為,你的內心很想找到完美之選。

其實,不只是個人的工作和生活,我們在面對各種商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時候,商家都會非常的清楚,提供更少的選擇,反而會有更好的成交。

因為,他們知道:有限,會帶來無限的可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