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什麼主張廢除漢字,改用拉丁字母?拼音化是漢語發展趨勢嗎

好奇文史談 發佈 2020-02-24T16:58:17+00:00

這促使中國人開始研究漢字輸入法,從早期的五筆字型開始,到現在的拼音輸入法、手寫輸入法,中國人不但完美解決了漢字輸入問題,更在效率上超越了拼音文字:我們敲擊一個或幾個按鍵就能輸入一個文字,但英文至今需要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輸入,可以想像,這種原始的輸入效率多麼低下!



漢字在歷史上遭遇過兩次危機。一次是在上一世紀80年代中期,當電腦和網際網路普及時,西方許多人聲稱:中國人將在網際網路時代全面落後,因為漢字無法輸入電腦!這促使中國人開始研究漢字輸入法,從早期的五筆字型開始,到現在的拼音輸入法、手寫輸入法,中國人不但完美解決了漢字輸入問題,更在效率上超越了拼音文字:我們敲擊一個或幾個按鍵就能輸入一個文字,但英文至今需要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輸入,可以想像,這種原始的輸入效率多麼低下!



另一次是在上一世紀30年代。

1930年,"文藝大眾化"問題引起作家們普遍討論。瞿秋白指出,"文藝大眾化"的首要改革是"文字革命",只有通過漢語拉丁化來取代漢字,才能解決"用什麼話寫的問題",並且認為各地的方言也應該拉丁化。在蘇聯人幫助下,瞿秋白編輯出了《中國拉丁化的字母》一書。隨後,在"大眾語"的討論中,瞿秋白的意見得到陳獨秀、胡適、錢玄同、蔡元培、魯迅等人的熱烈贊同。尤其是魯迅,幾乎全盤接受了瞿秋白的意見。



1935年,魯迅聯合蔡元培、郭沫若、茅盾等600多名文人提出了《我們對於新文字的意見》"倡議書",開宗明義地說道:"中國已經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我們必須教育大眾,組織起來解決問題,但是這一教育大眾的工作開始就遇到一個巨大的難題,這個難題就是方塊漢字,方塊漢字難認、難寫、難學……"目的直指文字改革,"漢字"成為教育大眾的最大障礙!



在魯迅30多年的文學生涯里,先後在中短篇小說、散文、雜文和史論方面取得重要成就,除此以外他的另一項工作,是積極呼籲進行文字改革,也就是倡導瞿秋白等人的提議:取消漢字,全盤進行拉丁拼音化!他先後寫出《論漢字難》、《論漢字必須改革》、《論國語羅馬字》、《論拉丁化中國字》、《論世界語》等長達10多萬字的論文,並在他的很多雜文里進行呼籲。



在《且介亭雜文》里,他寫道:

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己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我是自身受漢字苦難很深的一個人,因此我堅決主張,以新文字來代替這種障礙。

在《關於新文字》一文里,魯迅又寫道:

漢字是中國勞動大眾身上的一個膿瘡,病菌都潛伏在這裡,假使不首先把它除去,結果只有自己死。



魯迅並喊出了口號: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可見其改革漢字的意願是多麼強烈!



在今天看來,魯迅改革漢字為拉丁化拼音文字的倡議,無疑是有些激進的。他所說的漢字這些"危害",也有些危言聳聽。但在那個時代,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深重災難中,與西方列強相比,中國無論在社會、經濟、軍事和文化上,都已經全面落後。魯迅作為曾經留學東洋的人,與陳獨秀、胡適、蔡元培、郭沫諾一樣,是親眼看過西方文明模樣的,接受了很多西方先進思想和理念,因此與中國當時的情形想對照,就看出中國的巨大落後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高舉"反傳統、反孔子、反文言文"這3面大旗,基本的認識是:凡是中國古代留下來的一律都是壞的,凡是西方傳進來的大多都是好的、先進的,所以需要德先生和賽先生來拯救,但在拯救的同時,首先要把"障礙"清除掉,漢字就是首當其中的障礙!




我們當然不能認為漢字是文明進步和普及大眾文化的障礙。但在那個年代,魯迅等人有這樣激烈的反應也是無奈之舉,出發點還是好的,目的是快速革新中國的文化,跟上西方文明發展的步伐!舊社會下的漢字確實處於需要改革的境地,繁體字筆畫多,難於書寫、難於辨認,不僅僅是普通大眾,也是知識階層感到頭疼的一件事。如果把漢字改成拉丁字母,毫無疑問會簡單很多。尤為主要的是,與西方先進文明的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是唯一的表意文字,就愈發讓魯迅等人認識到:拼音文字是世界文字的發展趨勢,魯迅特意寫了《論世界語》一文,認為未來的人類只需要一種文字,那就是"世界語"——也就是"英語",漢字拼音化是大勢所趨!



這是魯迅在當時,激烈地要求改革漢字為拼音文字的基本認識和出發點!



應該認識到的是,魯迅如此主張的目的,既有真實的一面,也有策略的一面。也就是說,他之所以如此激進,目的就是儘快促成進行文字改革,並不是普遍意義上所說的,魯迅是個全盤西化者,他有一個"開天窗"與"拆屋頂"的理論很有意思。在《無聲的中國》里,魯迅寫道: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沒有更激烈的主張,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那時白話文之得以通行,就因為有廢掉中國字而用羅馬字母的議論的緣故。

這是魯迅在香港的一次演講。已經說得很明白,他主張廢掉漢字改用羅馬字,就是一種"拆屋頂"的策略:倘若能取消漢字改用拼音文字,則就算跟上西方「先進文明」的潮流;倘若不能全盤西化或者拼音化,那麼也會產生"開天窗"效應,漢字向更簡便的方式改革——比如簡化漢字——以"拆屋頂"來達到"開天窗"的目的!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並非一面倒地全盤西化。也有很多留學西洋的知識階層,如辜鴻銘、林紓、杜亞泉等人,反對全盤西化,尤其是辜鴻銘,生在南洋留學西洋,懂得好幾國語言,見識到西洋文明的發達,但他卻逆潮流而動,極力維護中華傳統文化,被反傳統的知識階層稱之為"封建餘孽"!但不能不承認,這些人的主張很溫和、中庸,目的是以中華文化彌補西方文化之不足,比激進的魯迅等人更加理性!



魯迅是人不是神,他有很多不準確的主張,比如改革漢字為拼音文字。時至今日,漢語和漢字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已經成為聯合國5種常用語言之一。在聯合國發布的文件中,最薄的永遠是漢語文件。它的高效、簡潔為人所稱道。可以預見的是:拼音化不是漢語的發展趨勢,也不是世界其他語言的發展趨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