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落後的遊牧民族,往往能把更文明的農耕民族打得落花流水?

文裁縫 發佈 2019-12-28T04:35:46+00:00

眾所周知,在古代中國這塊土地上,並非一直是漢族的天下,在不同時期,都不斷有北方遊牧民族將南方農耕民族打敗,甚至建立政權。

眾所周知,在古代中國這塊土地上,並非一直是漢族的天下,在不同時期,都不斷有北方遊牧民族將南方農耕民族打敗,甚至建立政權。今天,我們普遍的觀點是,長城以南的農耕民族,經濟文化相對強大,但在冷兵器時代,經濟文化的強大並不能直接轉化為軍事力量的強大;長城以北的遊牧民族,身強力壯,剽悍無倫,擊敗自稱更文明的中原王朝後,有的甚至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並且,由於本身好戰好擴張的天性,往往四處兼并,建立「超級版圖」。

冷兵器時代的秘密武器

為什麼文化水平相對落後的遊牧民族,往往能把自稱更文明的農耕民族打得落花流水?原因當然不能一以概之,但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遊牧民族擁有一種秘密武器——騎兵。

騎兵,顧名思義就是騎馬作戰軍隊,其長處在於有較強的機動能力和衝擊能力。在冷兵器時代,文明先進不先進並沒有落實到武器的先進程度上,武器大家都差不多,刀啊,槍啊,矛啊,箭啊,誰也不比誰強太多,但是遊牧民族擁有強大的裝甲部隊—騎兵。至今,我們在形容作戰實力的時候,仍有「兵強馬壯」的說法,可見,在冷兵器時代,擁有肥壯的馬兒以及在此基礎上組建的強大的騎兵陣容,遊牧民族在作戰時已經占據先天優勢。

細說起來,騎兵是由經過長期訓練、能在馬背上作戰的士兵組合而成的。由於速度快,騎兵通常都是擔任偵察任務,或是在敵方部隊剛成軍與集結時,進行連打帶跑的游擊擾敵工作。成吉思汗橫掃歐亞,拿破崙縱橫歐洲,鐵甲騎兵均功不可沒。

我國是世界上較早擁有騎兵的國家之一。在春秋以前作戰以車戰為主,步兵僅起輔助作用,兵車的數量多少成為軍事實力的象徵,到春秋時期步兵開始興起,各國的軍隊中有了少量的騎兵,同戰車步兵混編,僅是一種無足輕重的輔助力量。到了戰國時代,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戰術的多樣化及同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需要,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正式登上戰爭舞台。當時各大國均建立了騎兵部隊,如秦、趙等國均號稱「車千乘,騎萬匹」。軍隊作戰由步騎為主漸漸轉變為車騎並重。

進入兩漢時代,迎來了中國騎兵發展的黃金時代,因為對匈奴等遊牧民族作戰的需要,騎兵迅速壯大,軍隊作戰從以前的車騎並重轉變為騎兵取代車兵,騎兵成為決定勝負的力量。說到漢代騎兵,免不了提起匈奴騎兵,匈奴人是典型的亞洲式輕騎兵,他們作為遊牧民族,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長於騎射,只穿輕便的皮甲十分靈活。漢代晃錯曾在《言兵事疏》中說匈奴有三大長處為漢軍所不及:其一,上下山坂,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其二,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其三,風雨罷勞,饑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這也就指明了騎兵較之車兵的較大優勢,車兵只能在平原之上才能發揮威力,而騎兵在較狹小的地形也能作戰,比車兵更為機動靈活。

漢代匈奴騎兵固然強大,但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真正令統治者聞風喪膽還是在南宋末年。這一時期,蒙古騎兵在世人眼中成了恐怖的象徵,蒙古人把騎兵戰術推到了冷兵器時代的頂峰,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等騎兵的優勢被發揮到了極限。

蒙古人實行百戶、千戶制全民皆兵,軍官世襲。他們戰時自備武器裝備出征,和平時期則是普通牧民。為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蒙古人往往通過大規模的圍獵來鍛鍊部隊,對於兒童也從小就專門訓練他們騎馬射箭的能力。加上有成吉思汗,木華黎,速不台,拖雷等出色的戰術家指揮,蒙古人成為當時世上最強大的軍隊,在東方消滅了宋、金、西夏,在西方打敗了花剌子模,征服了俄羅斯草原,打敗了西方聯軍,一直打到多瑙河邊。

三個超級版

當我們言及元朝,總是在腦海中閃現出這樣一些隻言片語:那是個野蠻的、英雄的、摧毀的時代……這麼一種印象,全都源自於元朝那巨無霸的版圖,成吉思汗的威名太過顯赫,蒙古西征的洪流太過洶湧。

元朝版圖之廣大,傳說中領土達3000萬平方公里,3000萬平方公里是個什麼概念—想想現在的960萬平方公里,三倍有餘—足足擁有歐亞大陸板塊三分之二領地。當時的疆土所及,東至日本海,南到東亞半島和菲律賓群島,西至黑海之濱的領地,就連莫斯科紅牆的規劃設計圖,都要報請中國朝廷審核點頭方能始建,東歐不少國家均由成吉思汗的子孫分封稱王。元朝雖只短短100多年,但元帝國橫掃歐洲羅馬帝國的鐵蹄,足令四海震驚,五洲臣服。

這麼一個版圖超級帝國,是由遊牧民族蒙古族創立的。

如果說,元朝的疆域還有些爭議,那麼清朝作為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其疆域則相對清晰。具體而言,北起蒙古唐努烏梁海地區及西伯利亞,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萬里長沙、曾母暗沙」(即今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南海島礁),西南達西藏的達旺地區、雲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區及緬甸北部,西盡鹹海與蔥嶺地區,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亞巴爾喀什湖,東北抵外興安嶺,包括庫頁島,東南包括台灣、澎湖群島。極盛時總面積達1300萬平方公里。

所以,清朝,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疆域遼闊的超級帝國,它是由女真族後裔創立的。

再往前,還有一個中國歷史上毫無爭議的超級帝國—唐朝,公元618年,隋臣李淵滅隋,稱帝,定都陝西西安,建國號唐。公元627年,唐高祖李淵子李世民即帝位,稱唐太宗。唐時期疆域共有三次顯著的變化,唐前期非常強大,尤其是其西部和北部,疆域的開闊已經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在青藏高原,吐蕃王朝崛起,而東北尚無強大政權,不久之後便納入大唐版圖。

公元630年,西北各國歸降唐朝,尊唐太宗為天可汗。

公元632年,西藏王松贊干布統一西藏,定都拉薩。

公元635年,唐滅吐谷渾,吐谷渾分裂為兩部,西部歸降吐蕃,東部歸降唐。

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嫁西藏王松贊干布,史稱「西藏歸唐」。彝族人在雲南建南詔國。

公元668年,唐軍占領朝鮮地區。

唐朝全盛時,領土東至日本海,西北到達裏海,北部包括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游,南至越南及西沙群島,面積大約有1600萬平方公里。

這樣一個如今常以「盛唐」來代稱、被人們無比懷念的超級王朝,其第一帝王唐太宗李世民,亦擁有遊牧血統—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鮮卑族;李世民的母親竇氏也是鮮卑族人。至於李淵一方,其血統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歷史證據進行論證。即使這樣,李世民也至少有四分之三的鮮卑血統。

由此來看,中國歷史上三個版圖上占盡風光的王朝,都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其原因,由之前的「狼」與「羊」的比喻就可以窺之一二:儒家文化浸淫下的農耕民族,講究的是安穩、中庸、和為貴,而馬背上長大、從小居無定所的遊牧民族,則習慣了征戰搶掠,開闢或掠奪新的地盤,當他們強大到足以越過長城,滅掉南邊的文化大國的時候,繼續東征西戰,攻城略地就更難遇敵手。

家家都有難念的經

自古以來,雖然遊牧與農耕以400mm等雨量線天然劃分,但是中原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物產豐富,一直以來都是北方及西域少數民族覬覦的對象,所以,北方遊牧民族不時地醞釀侵占南方農耕民族。

農耕民族的老祖宗,雖然文化先進,但是武器並不先進,時不時便不爭氣地落敗給北方馬背上的民族。具體說來,中國兩千年歷史中,有三次持續時間較長、大規模的異族入侵時代:五胡亂華時期、金元入侵時期、滿清入侵時期。

但是,中國的歷史始終是以漢族為中心的,當我們轉換角度、站在遊牧民族那邊,就會發現:一方面,這些少數民族文化程度低,思想落後,對中原文化、禮儀充滿了嚮往之情;另一方面,這些在大漠嚴寒中生存下來的民族有著比中原人更激情的血性,信奉「弱肉強食」的真理,又對漢人的懦弱充滿鄙視。這種雙重心理非常微妙。

不管他們怎麼想,凡是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結局卻只有兩個:要麼拒絕融入漢文化,最終被趕出;要麼慢慢融入漢文化,繼而被同化,喪失了民族特性。

兩種結局,可謂「殊途同歸」,都是漢文化占據主導力量,最終戰勝了異族。老祖宗引以為傲的儒家先進文化,確實尤具強大的力量,打不過你,把你拉進我的隊伍里,不是一種更微妙的勝利?比如,五胡時的匈奴、羯、氐族由於拒絕融入漢文明,加上兇殘嗜殺,最終滅絕於漢人以及其他民族的屠殺之中。

而另外一個民族—鮮卑,從北魏孝文帝始開始了大規模漢化,遷都洛陽,第一,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穿漢族服裝;第二,禁止用鮮卑語,改說漢話;第三,改鮮卑複姓為漢姓,孝文帝把自己皇族拓跋姓改為元姓,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鮮卑貴族同漢家世族通婚;第四,在鮮卑中建立門閥制度,把漢族地主的門閥制度推廣到鮮卑族當中去;第五,改鮮卑官制、法律、禮儀、典章為漢制,革除鮮卑舊制。

融入漢族文化對異族來說,可謂一把雙刃劍。以鮮卑族舉例說明:一方面,漢化使北魏中下層人民生活更好,自耕農民增加,農業、手工業都得到發展,國家整體繁榮;另一方面,漢化使得少數民族上層開始腐化墮落,丟掉了艱苦樸素的奮鬥傳統,學習漢人的享受樂趣,如高陽王元雍富兼山海,學習西晉的石崇、王愷,其住宅、園囿像皇宮一樣豪華,僮僕多達六千,妓女五百,一餐費數萬錢。

這種雙重影響導致的結果是:異族政權一旦漢化,會經濟繁榮、國力增強,但難以保持長期延續,由於自身腐敗墮落,本身賴以戰勝漢族的艱苦奮鬥的優勢不復存在,轉而很快就滅亡。北魏很快就分裂,繼而鮮卑族人消泯。

宋朝時,北方契丹人建立的遼國,自「澶淵之盟」後,開始大力漢化。遼聖宗改革法度,大力任用漢人士大夫,削弱奴隸制度,向封建制發展,遼聖宗本人的漢文化程度也非常高,尤其崇拜詩人白居易。這一時期,也是遼國國力發展鼎盛時期,聲名遠播中亞,乃至於西方以「契丹」稱中國。

然而漢化後的遼國短短十幾年時間後就很快走向腐敗墮落。遼道宗在位長達47年之久,重用耶律重元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結果導致「重元叛亂」。此外他還篤信佛教,在位期間曾大修佛寺佛塔,社會風氣日趨消極。

之後的蒙古人似乎對中原文化並不感興趣,他們不效仿鮮卑族、契丹族、女真族的漢化政策,而是採取與漢文化截然對立的態度。然而,統治中國的元朝政府由於不能產生國民的認同感,拒絕接納漢文化,不到一百年,就被漢人趕回到漠北去了。

從五胡亂華開始,到遼金元,再到清軍入關,歷代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結局不是被同化就是被趕走。這就是馬克思所謂的「征服者被征服」。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這個歷史很有趣》,京東套裝滿100減50,噹噹5折包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