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一道奏疏改變了秦朝走向,征服天下的秦始皇為何驅逐六國人?

一道知衡 發佈 2020-04-26T05:35:06+00:00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面向各國頒布《招賢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招商引資」,吸引大批能人異士來到秦國「創業」,無論士農工商官,但凡來的,均已上賓對待。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面向各國頒布《招賢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招商引資」,吸引大批能人異士來到秦國「創業」,無論士農工商官,但凡來的,均已上賓對待。這正是這《招賢令》吸引來了千古名才、改革派代表商鞅,通過十年變法,秦國百姓驍勇善戰卻又能生活井然有序、道不拾遺,在變法的十六年後,讓秦孝公自各諸侯中脫穎而出,成為霸主。


可在公元前237年,親政不到2年的嬴政,卻下了一道匪人所思的《逐客令》,驅逐秦國境內的所有他國人士。要知道,當時的秦國外來人口已經有兩百三十萬之多,占秦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而秦國官員中,40%都是「外國人」,就連為秦國征戰八方的軍中部隊,大、小將軍也有兩萬餘人是外來戶口。這道命令下達,是要亡國的節奏啊!

嬴政並非庸才,13歲即秦王位,禮賢下士、敬業勤勉,具備戰略眼光,是何原因讓他痛下這樣的決心呢?原因就像一個帶著陰謀的鏈條一樣,一環套一環:

一、嫪毐政變

公元前238年,22歲的嬴政正式加冕親政,可在同一年,嬴政親政前,宦官嫪毐發動政變,嬴政卻將計就計,直接「反殺」嫪毐,除去心頭大患。要知道,嫪毐能如此囂張,是因為背後有太后趙姬鼎力支持。戰國時期民風開放,太后也是可以改嫁的,而嫪毐對外自稱太后的宦官,實際上已經是趙姬的兩個兒子的父親了。有了太后的支持,嫪毐勢力大增、囂張至極,總想密謀殺死嬴政後讓自己的兒子做秦王。嬴政對此是心知肚明的,否則也不會處處防範,只是在殺死嫪毐後,嬴政心裡仍舊放心不下,因為嫪毐這個人正是「亞父」呂不韋引薦給太后的


二、呂不韋之死

嫪毐之事過後,嬴政與呂不韋之間便有了隔閡,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有成見,自然一個說東、另一個就說西。廟堂上政見不合、私底下明爭暗鬥,最終臣子鬥不過主子,呂不韋被貶回家養老。在自己封地的呂不韋發揚「退休不退崗」的熱情,仍舊與六國權臣使節世子們來往,還繼續傳播自己的政見,嬴政氣的又讓他舉家遷往蜀地,有多遠走多遠,這回「剛」性的呂不韋卻飲鳩自盡了。呂不韋人死了,「精神」卻還在折磨著嬴政,各國藉機聲討,本國人也大肆緬懷,政治危機處理不好就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三、鄭國之陰謀

嬴政剛剛穩定朝局,又遭遇秦國大旱,顆粒無收、民生哀怨。內憂外患,剛親政的嬴政也沒有得力的領導班子為其分擔,每天忙得是焦頭爛額。這時在秦國「修渠」興水利的韓國人鄭國被舉報是姦細,鄭國來秦國興修灌溉渠實則是韓國為了削弱秦國的軍事力量,目的就是要消耗秦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是徹頭徹尾的陰謀!秦國的元老還說此事呂不韋早就知道,就是不說而已,因為呂不韋也不是秦國人!


貴族元老們對外來人掌管朝堂之事早就不滿,借用鄭國和呂不韋之事,全都有「默契」的集體排外,聲稱要創立一個只有秦國人的朝堂,這樣才不會混入那些禍亂超綱的「外國人」!與呂不韋的矛盾讓嬴政怒火中燒,大旱帶來的焦慮激發了他的焦躁之心,此時的嬴政早就忘了歷代秦王對整個炎黃子孫的求賢若渴,也忘了如今秦國的盛世基業,也是由無數個他國人用智慧、生命拼搏打下的。

《逐客令》就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誕生了,他國人士全部被驅逐出秦。昔日川流不息的商業大市如今一片蕭條,他國人士舉家遷移,政商多個機關陷入癱瘓狀態。六國政要開始伺機聯繫再次合縱滅秦,如果不是上將軍王翦會同蒙恬、桓齕私自違命在軍中封鎖了《逐客令》,不用等「合縱」,直接兵變倒有可能。真正拯救秦危機的,是楚國人李斯。李斯本為呂不韋的門客之一,一心想要干一番大事業,卻被一個《逐客令》要驅逐出列,眼看地位不保,不甘心就這樣走的李斯在離開咸陽前,上一道奏摺給秦王,就是聞名至今的優秀古代公文《諫逐客書》。


文中從他國人士給秦國帶來的豐功偉績說起,到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打動秦王,言辭誠懇,也有不可抑制的氣勢。幾代君王看的都不是眼前的得失,而是大天下!嬴政有這份心胸,自然也就想明白利害關係。《逐客令》收回,連忙派人將李斯從半路追回,並一度重用他,官至丞相。而那些被迫離開的農民、商人、官吏也被重新召回。幸好當時的交通也不方便,很多人還沒出函谷關就又回來了。一場開始的莫名其妙的鬧劇就這樣草草結束了。對比當下,仍有國家在作此類似操作,如此這般可能是沒有聽過「前車之鑑」的故事吧!



圖片:來自網絡,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