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魚竿挑重物、釣場試餌料?別當真,這些「評測」更多是娛樂

達奇釣魚網官方號 發佈 2020-02-05T02:06:29+00:00

用具評測,應該是模擬用具的使用之後,對器具質量和性能的一種考量,是在廣義實用基礎上對器具的客觀測量和科學評定——但反觀如今的釣界,用各種不同價格、材質、定位、用途的魚竿,在干一件事情——比拼原地挑重物。

如今媒體上的釣界,最流行和火爆的恐怕就是各種魚竿評測和試用餌料了。有人說這具有積極地行業意義,甚至迫使行業不敢造假;更有人說這僅是一種娛樂,因為嚴重偏離客觀使用和實際垂釣的「評測」,就是一場鬧劇……針對這兩種完全不同的認識,咱們再結合其他行業和領域,來分析一下這到底是業界的進步,還是娛樂的需要呢?

  1. 魚竿評測原地挑重物,出來的結果是科學性更強?還是誤導性更大?
  2. 特定的地點和魚情,使用餌料或比對小藥,測試的到底是什麼?
  3. 釣魚人該如何認識和看待如今的魚竿評測和試驗?

這2大項目的「測試」和演示,可謂如今媒體的熱門,導致了許多釣友按此「結果」選擇消費,甚至從新「認識」釣魚,這到底是捷徑還是誤導性更大呢?結合問題,咱們還是進行一下分析和探討吧~

行業用具和用料的「評測」是什麼概念?

用具評測,應該是模擬用具的使用之後,對器具質量和性能的一種考量,是在廣義實用基礎上對器具的客觀測量和科學評定——但反觀如今的釣界,用各種不同價格、材質、定位、用途的魚竿,在干一件事情——比拼原地挑重物。這就像啥?就像汽車評測,匯集:QQ、Q5、捷達、牧馬人卻統一比拉磨盤~而後把這個「試驗」細緻拍攝、強化灌輸、充分演示……試問:這是汽車評測嗎?這樣的結果有多少實際意義?是不是看QQ拉斷保險槓的娛樂性和視覺感更吸引人呢?


測試餌料甚至小藥的其實更多,媒體更常見,許多釣友甚至作者、大師,在某個黑坑、家門口野釣、甚至養魚塘水底拍攝,而後號稱:測試某款餌料或小藥,在鏡頭下給大家「測試」魚愛吃什麼,這下大家信了吧?……呵呵,您好好想一想,這實際測試的是什麼?反而測試的是魚情甚至魚體吧?——這就像一個學校分別提供饅頭、米飯、肘子、黃瓜,看哪個人們愛吃、剩的最少=這是測試這些食材的優劣?甚至測試人類的飲食喜好嗎?不是吧……反而這是在測試小範圍人群的喜好吧?拍攝一個流量狗吃了塑料袋,就真敢定義狗願意吃塑料?兩碗米飯中分別加進去10克鹽、10克糖,這是在測試鹽和糖嗎?……這些是不是誤導或娛樂呢?

所以,本文提出疑問,這些測試其實在測試什麼呢?以下,咱們就結合如今最火爆的魚竿評測,展開話題……相關餌料和小藥、甚至水底鏡頭演示魚吃餌喜好的誤導,咱們以後再細說~

釣重值僅是個廠家參數,對使用的意義不大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國內魚竿開始出現並演示「釣重值」這個參數了,並且魚竿廠家有把這個參數值越做越大的趨勢,好像釣重值越大的魚竿在實際使用中就越好、越結實一樣……記得早年,日本某些魚竿給出過建議的子線型號或建議可以使用的最大子線號數,這就類似「釣重值」的意思吧?不過,您發現差別了嗎?一個是原地上頂,一個是不分「姿勢」的使用……

這些延伸說實際或應該的目的,其實都是保護魚竿,給購買者一個直觀的安全使用魚竿的範圍,因為當魚竿和整個線組在極限受力的情況下,魚竿會斷,但注意了,這應該是實際使用中吧?實際釣魚會用到子線,這個沒啥說的——可是,實際釣魚中,您會就一個姿勢上頂魚竿嗎?莫非您釣魚就是要拉起水裡的石頭?即使拉起來石頭,在水的作用下,石頭也不是這個「手感」了吧?

釣重值和實際垂釣的關係

要理解一些魚竿評測,我們就要先分析一下幾個名字和相互的關係:

  1. 釣重值的標準:釣重值(有些叫凈釣值或類似),沒有國家標準,一般是指魚竿的極限釣重,但是這個「釣重」是不是原地向上托舉重物,就要看大家的理解和廠家的解釋啦~
  2. 釣重值的用處:廠家給出這個參數值,常規理解,應該是為了讓釣友合理安全的使用釣竿,以免出現斷竿現象。但是實際釣魚中,誰會用魚竿緩慢的向上「挑」大魚出水、懸空、而且需要大魚一動不動呢?
  3. 釣重值的意義:如果按照魚線的拉力設定數值,還比較好理解:因為實際釣魚或測試中,魚線受力等於魚竿的受力。按說廠家的標註和測試應該是更專業的、更趨於實際使用、更多方位和角度的,這類標註,道理上還可以接受。但,釣魚不是原地「上挑」的概念,魚在水中的「重量」也不是在陸地上的稱重,加之魚線的卸力、手法調整、魚竿角度、魚的發力變化、材質的受力角度等等,都些和原地垂直上挑重物的數值和概念相同嗎?
  4. 釣重值僅是參考:魚竿的加工過程存在多個不可控因素,同一批次的不同魚竿都可能有一定的差別,而且,如今的測試「釣重值」還是原地上挑重物值,這種偏差和實際釣魚更差的太遠,更只是一個參考而已。所以,釣友在購買魚竿尤其參看這些「娛樂」視頻的時候,要知曉這僅是個參考或娛樂。

原地舉重物無意義,看清魚竿的用途更關鍵

目前國產魚竿已經在名稱或簡介中明確分類了:鱘魚竿,大物竿,湖庫竿,鯉魚竿,鯽魚竿,綜合竿,競技竿,黑坑飛磕竿等等「標準」了,這其實就是魚竿性能的第一分類,就像汽車的型號和車型、用途的劃分一樣——不分車型和排量,都來拉磨盤?關鍵還灌輸這是在測試汽車?為什麼呢?

釣魚人只需要針對自己作釣環境和目標魚、釣法等前提,選擇對應種類的魚竿就夠了——比如,真正能野釣大物的有幾個人?能像大師們包養殖水庫甚至就在種魚養殖區拍視頻「釣魚」的有幾個?這樣廣告出來的釣大物,像不像上舉重物測試出來的「好」魚竿呢?……對您又有多少實際意義呢?

原地釣重值,對「飛魚」更有實際意義

真說如今「主流」的測試方式——原地舉重物的測試,更應該放在飛磕、飛抄的魚竿上,而且別緩慢的上挑,直接模仿飛魚的動作即可,這才是最真實和貼切的測試魚竿吧?比如,就像媒體測試挑重物的角度和用具一樣,但需要使用實際的線長,模仿實際垂釣中原地飛、挑各種重物入抄網或魚護……這類魚竿強度和是否爆竿的測試,才更貼切甚至具有實際意義,因為真的在模仿實際的使用——滿足用具測試的第一要求……如果您不涉足這類垂釣,那為啥要信這種方式的測試呢?

寫給測試人和觀看測試釣友的話

  • 致敬廣大釣友:選擇適合自己的魚竿,絕不要被眾多不具有實際意義的參數和「測試」所誤導。要根據自己垂釣的環境、魚情、性價比、自己的承受能力等定位,由此選出的魚竿,才是適合自己的。注意:許多「測試」的目的,反而是「促進」您的消費~
  • 致敬魚竿測評人:打擊廠家用同樣方式出來的參數虛標,是你們最大的貢獻,感謝你們的付出,但同時希望能進行有意義的測評——尤其先分釣竿的種類和建議的用途~比如,價格明顯不同、定位明顯不同、用料明顯不同、工藝明顯不同的魚竿,都測原地上挑一樣的重物?那是不是誤導反而更多啦?是不是就成了QQ和Q5比試拉磨盤的娛樂了?

寫在最後:

目前很多自媒體的魚竿測評都是原地上舉測試「釣重值」,也可能因為很多釣魚人愛看「爆竿」吧……娛樂無過錯,但真正的漁具甚至餌料、添加劑的評測,最真實的「數據」還是釣魚人的口碑,這首先是根據性價比——而且是環境和條件下的實用口碑。前提很重要,比如,您釣魚的環境就是湖庫低於2斤的魚種,可您卻只看「湖庫」兩個字買了大物竿子;這就像本來就是家門口野釣小鯽魚,卻聽廣告買了小黃面甚至皮筋顆類……這些其實都是被誤導了的結果,反而導致您釣不好魚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