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憑什麼這麼強? 看看人家軍隊的「戰鬥素質」

湛可愛sun 發佈 2020-05-06T15:18:43+00:00

在傳統的封建王朝中,和北方遊牧和漁獵民族打的有來有回的那叫要數唐朝,立國兩百多年,周邊的民族挨個打了一遍,雙方之間互有勝負。

在傳統的封建王朝中,和北方遊牧和漁獵民族打的有來有回的那叫要數唐朝,立國兩百多年,周邊的民族挨個打了一遍,雙方之間互有勝負。不過和這些遊牧民族的戰爭大多數是邊境衝突,如契丹、薛延陀等,雖然大戰不斷,但其實對中原王朝政權根基影響不大。就算是當時強大的突厥也是如此,雖然唐太宗在貞觀四年,畢其功於一役,但其實唐王朝也只是將突厥當成一個騷擾邊境,經常打草谷的遊牧民族。

吐蕃軍隊

真正讓大唐王朝感覺到滅國危險的還要數立國時間和他們差不多的——吐蕃。從大非川之戰開始到唐朝滅亡,雙方之間一直纏鬥了200年。而真正讓大唐王朝對於吐蕃忌憚的不但是因為他們曾經攻破長安,而是他們三番兩次攻破長安,而且和北方遊牧民族喜歡搶了就跑不同,吐蕃是想要真的取唐朝而代之。《舊唐書》記載:

西戎之地,吐蕃是強。蠶食鄰國,鷹揚漢疆。叛乍服,或弛或張。禮義雖攝,其心豺狼

吐蕃疆域

從現在的地理和經濟發戰上看,我們很難想像那偏居於青藏高原的吐蕃為何會如此強大?

其實在唐代的時候吐蕃的氣候和環境還沒這麼惡劣(參考唐代的經濟中心在隴西和河西)。所以他們的經濟發展不弱於唐朝,而且特殊的地理環境讓他們可以居高臨下攻擊唐朝,而且嚴酷的高原環境高原氧氣稀薄,長期居於平原的唐朝人很容易患上高原反應,而且進攻吐蕃的戰略成本很高。《舊唐書》中唐朝名臣魏元忠就這樣形容吐蕃:

皆言吐蕃戰,前隊盡,後隊方進,甲堅騎多,而山有氛瘴,官軍遠入,前無所獲,不積穀數百萬,無大舉之資。

當然除了經濟和地利等因素之外,能讓他們敢和大唐在西部硬剛200年的還有他們的軍事實力,而支撐起他們軍事實力的正是他們的部落軍事制度。

軍事動員能力

吐蕃雖然是農耕政權,但其發展還是相當於中原社會的奴隸制晚期。主要還是和北方的突厥和契丹一樣的部落社會,在松贊干布統一了吐蕃之後,他將這些部落進行了系統的劃分,將每一個部落分為「東代」,其實就相當於千戶,這些東代有自己的酋長稱之為東本,在平時實行軍政一體的政體,東本在沒有戰事徵召的時候,把關東代內一些軍政事務。這些以東代部落為基礎序列的軍事行政組織在攻城略池、駐守要塞中發揮了巨大的戰略作用。

現拉薩(以前吐蕃的國都)

除了部落制的軍政一體之外,和唐朝的府兵制相似,他們的軍隊也是義務兵制度,即成年男子都要有被部落徵集打仗的義務,平時東代會組織青壯進行組織生產活動,而到了戰爭時期,這些人都要上馬作戰。這些作戰也是各個部落自行組成軍隊,由東本帶領,聽從贊普(國王)或受託大臣的統一指揮。吐蕃人雖然還是農耕政體,但是相對於中原的府兵軍事訓練只是每年由折衝府定時展開的形式主義式應付練兵,他們的軍事訓練則是偏向於突厥、蒙古等遊牧民族將其融入生活之中。

吐蕃社會生產壁畫

雖然吐蕃人也是戰時為兵,在平時的部落生活中,會對每一個青壯男子灌輸保衛部落的使命(難道這是「為了部落」這個詞的最早由來嗎)。他們把軍事訓練融人騎馬、打獵、射箭等在戰場上所必備的技能。甚至這些訓練還包括對於後勤、運輸和口糧生存等科目上。將每一個青壯都培養成一個戰場多面手。而且和古希臘相似、標槍、長跑和摔跤等軍事技能也用於他們的業餘休閒和運動之中,光體格上他們就比中原的府軍更具身體優勢。這些軍事訓練讓吐蕃形成了完善的展示動員體制,在很多局部戰場上都能保持對大唐軍隊的數量壓制,大非川一戰中,吐蕃就在短時間內,集中了幾十萬人,一舉打敗了薛仁貴的十萬遠征軍。《資治通鑑》記載

「待封不用仁貴策,將輜重徐進,未至烏海,遇吐蕃二十餘萬,待封軍大敗,還走,悉棄輜重。仁貴退屯大非川,吐蕃相論欽陵將兵四十餘萬就擊之,唐兵大敗,死傷略盡。」

除了在日常的訓練中外,吐蕃人還採取正輔兵制度,一個武士會帶上一個僕人,武士作戰輸出,而僕人則是後勤輔佐和糧食輔助(很多史書說吐蕃人打仗不帶軍糧,打哪搶哪這個描寫其實是不太正確)。

吐蕃軍隊出征

獎懲制度

和古代秦國軍隊一樣,尚武的吐蕃人對於軍人的地位很看重,都是一人從軍,全家光榮。在對於軍隊的獎懲制度上也有自己的一套準則。對於戰場表現勇敢的士兵則是獎勵田產和奴隸,臨陣脫逃士兵會被永遠唾棄。並且在社會風氣的氛圍下也形成了尚武的風尚。《唐會要》就記載

「以累世戰沒者以為甲門。臨陣奔逃者。懸狐尾於其首。表其似狐之怯」

在獎勵方面,吐蕃人是精神和物質獎勵齊上陣:對於上陣作戰的吐蕃人來說,戰爭對他們來說意味著加官進爵,但凡作戰下來有軍功的士兵和軍官會根據品級進行授田和牛羊,而且這些獎賞不僅是給活著的人,陣亡的將士也是能得到賞賜,所以他們作戰非常勇敢,往往是前排死後後排義無反顧跟上。除了物質獎勵之外,他們還對於作戰有功的勇者,賜虎皮,同時在這些勇者門前,立上甲門,以讓後世榮光,常常有的將門之間都是如此。對於一些大將,贊普也會立上一些石碑,歌頌他們的勇敢和作戰勇猛。

吐蕃武士雕像

有獎就有罰,對於一些臨陣脫逃者,吐蕃人也會執行他們的戰場紀律,斬殺逃兵,而且在戰後還會進行清算,這些逃兵的家裡人或者本人會被賜穿狐狸皮,讓全部落人員嘲笑,用來諷刺和羞辱這些人。

結語

雖然吐蕃人和唐朝比還處於奴隸社會,在其成熟和適用的軍政一體化管理,讓他們在和大唐的交鋒中占據了西域、中亞和河西走廊地區,這種軍事制度讓他們能保持強盛的持續作戰能力,全民皆兵也降低戰爭成本。這種奴隸貴族軍事制度,相對於農耕民族的職業兵制度,無論是在兵員的訓練和動員上都有強大的優勢,不落東代制,對於下層士兵的凝聚力更強(偏向於清末湘軍、淮軍的父子兵)。

這種制度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就是一旦普贊一旦勢弱,這些部族之間就要鬧事,因此吐蕃的歷史經常發生內亂,主要就在於贊普對於這些部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而且軍事部落制,讓他們在協同作戰上很弱,不同屬的部落經常發生內訌,從而影響戰爭走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