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養蜂30年,每年引顧客登門買走4000斤蜂蜜,只因固守一秘訣

大河鄉土 發佈 2020-05-06T15:53:00+00:00

67歲的劉小喜家住山西永濟洗馬村,是一位趕花30多年的養蜂人。對於養蜂賺錢,劉大爺有自己的見解和秘訣。他說,不好的蜂蜜都用來餵蜂,他堅決不賣,賣出去就壞了名聲,「收了人家的錢,不能給人家弄假貨,良心上過不去。」憑著良好的信譽,劉大爺收穫了一批找上家門買蜂蜜的固定客戶,僅憑在家裡賣的蜂蜜,一年就達到4000多斤。圖為近日到山西平陸大山里放蜂的劉小喜大爺。

每年到了油菜花和槐花盛開的季節,劉大爺就僱車帶著蜂箱鑽進了山。一百多箱蜂數量龐大,僱車裝卸都不是容易事。「得找有經驗的司機才行,否則開不進來,山路窄彎道多,特別考驗技術,裝車卸車都是體力活,有時遇到下雨,那也得硬著頭皮搬,幹這行就是很辛苦。」劉大爺說,他已經習慣了風餐露宿,帳篷是他的生活必需品。今年,他找了一處廢棄的學校,臨時當作家住了下來。圖為劉大爺在廢棄的學校前擺箱放蜂。

劉大爺很知足地說,今年運氣好,能有這樣的房子可比住帳篷方便多了。劉大爺的老伴郭大娘今年65歲,她手腳麻利地盤了一個灶台,鍋碗瓢盆擺上去,放蜂的生活就這樣開始了。這所廢棄的學校有三間房,兩間有土炕的被當作了臥室,大一點的教室就成了劉大爺的廚房兼儲物間,搖出來的蜂蜜都放在這裡。圖為郭大娘在黑板下盤的灶台。

「我1989年開始養蜂,之前我是鎮供銷社的司機,辭職後自己買了一輛車跑長途,可是特邪門,我的車總出事故,一直賠錢,賠得家裡都揭不開鍋了。我尋思著不能總這樣,那干點什麼呢?有一天我看到一個養蜂人在樹蔭下乘涼,而別人都在地里幹活,我想人家幹活他乘涼,這挺好,我就開始養蜂了。」劉大爺說,他花200元買了兩箱蜂,結果發現養蜂的生活並不是看到的那樣舒服。圖為郭大娘在給客人裝蜂蜜。

剛起步的時候,因為沒錢,蜂箱都是劉大爺自己動手製作。有時候想多增加幾箱蜂,也因囊中羞澀而放棄。養蜂靠天吃飯,生活不穩定,養蜂的過程中若有一點失誤,就會出大問題。劉大爺技術不行,到處瞎跑,跑來跑去既辛苦又不賺錢。劉大爺心想,蠻幹不行,必須鑽研,於是他訂購了很多養蜂的報紙和雜誌,有時候為了一個疑問,會騎自行車跑幾十里地去請教有經驗的人。圖為郭大娘和兒子在搖蜂蜜。

「那個時候天天晚上看書學習,關於養蜂的雜誌,我每年都訂,一訂就是全年。雜誌回來我就研究,有時候搞不懂,就打長途電話到北京蜜蜂研究所請教專家。」劉大爺說,他狠下功夫學習養蜂,慢慢地上了道,之前因為跑車欠別人的錢,也一點一點地全都還上了。他很滿足自己目前的生活,雖然沒有賺到什麼大錢,但是比種地收入高些。圖為劉大爺的兒子在查看蜂箱情況。

生活步入正軌,劉大爺養蜂的經驗也越來越豐富,他和老伴開始帶著蜂箱走南闖北,最常去的就是到四川和青海趕油菜花季。「油菜花蜜產量高,但價格不高,另外去四川費用高得很,一趟需要2萬以上的費用。我在四川待了很多年,這幾年不去了,一是費用高,二是老了跑不動了。」劉大爺說,去年他做了心臟手術,身體不如從前了,他準備做技術指導,他蜂箱傳給兒子。圖為劉大爺坐在教室門口看老伴和兒子搖蜜。

劉大爺說,一般人為了驗證蜂蜜的真假,用筷子攪合看蜂蜜的拉絲,其實這種驗證方法是不可信的,拉絲只能證明濃度高,糖稀也能拉絲呢,「判斷什麼是好蜂蜜,說實話只有經驗豐富的人才能識別,經常吃蜜的人,也能從口感分辨出來,不懂的人是難以分辨的。有時候一桶蜂蜜里摻一點假行家也分辨不出來,所以賣蜂蜜純粹是良心活。」圖為郭大娘在搖新采的槐花蜜。

劉大爺是個性格倔強的人,從不賣質量不好的蜜,採到不好的蜂蜜後,他都存儲起來餵蜂。「有人來我家,問我這蜜是真的麼?我聽了特別生氣,就說我不賣給你。我從來不坑人不摻假,只要從我這裡出去的蜂蜜,質量都有保證,我不能讓人背後罵我。」劉大爺說,養蜂這麼多年,別人不信任最讓他生氣,「生意可以不做,人品不能不要。」因為劉大爺的這份堅持,讓他收穫了很多主動到家裡買蜜的固定客戶。

劉大爺的兒子叫劉鵬,今年40歲,已經跟著老父親幹了三年。他說自己僅僅學了點皮毛,這行的知識深著呢,一年和一年的情況都不一樣,每年都有新問題,學無止境,好在有父親坐鎮,他心裡才踏實。劉大爺和他的家人都是普通農民,因為堅守著一份善良和原則,分外珍惜自己的羽毛,不賣假貨不欺騙,本本分分地靠技術生活,雖是小人物,卻值得讓人欽佩!圖為劉鵬在整理蜂箱。你有過買假蜜的經歷嗎?歡迎文末留言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