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博學多才,經常與曹丕談論典籍,還獲得過曹丕賞賜的御袍

秉筆春秋呂書生 發佈 2020-05-06T08:33:27+00:00

薛夏是涼州天水郡人,或者漢陽郡人,漢明帝永平十七年改天水郡為漢陽郡,《三國志·裴潛傳》引注的《魏略》提及,嚴干在建安十六年還擔任過漢陽太守,說明這一時期仍有漢陽郡。


奈恩深故土,頓成小別,終是留連。開篇依然要提醒出行的小夥伴們要做好防護工作呀。漢末舉薦人才有多種途徑,有舉薦自然也有詆毀,只是關注者寥寥。本篇就來聊聊薛夏,字宣聲。

薛夏是涼州天水郡人,或者漢陽郡人,漢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改天水郡為漢陽郡,《三國志·裴潛傳》引注的《魏略》提及,嚴干在建安十六年(211年)還擔任過漢陽太守,說明這一時期仍有漢陽郡。而《三國志·張既傳》就已經提到了遷徙氐人部落到扶風、天水界,說明漢末魏初時期漢陽郡又把名字改回天水郡了。

薛夏博學多才,他在漢末時期就已經活躍在歷史舞台上,當時的漢陽郡有「姜、閻、任、趙」四個豪族,他們把持了郡里舉薦人才的權力。雖然薛夏的家境不是很優越,但他並沒有向同郡這幾個家族屈服,這也引發了這四姓家族的不滿,準備聯手收拾薛夏,也是薛夏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力才會引發這種後果。

不過薛夏也機靈,他離開了漢陽郡,一路向東來到了京師。曹操就聽說過薛夏的名聲,對他以禮相待,不過漢陽郡那4個家族也沒有放棄整治薛夏,他們利用囚犯引誘了薛夏,並且通知潁川郡將薛夏抓捕下獄。也不知道薛夏在漢陽郡有什麼作為,能讓這些家族對他念念不忘。

「後四姓又使囚遙引夏,關移潁川,收捕系獄」——《三國志·裴潛傳》注引《魏略》


薛夏遭逢牢獄之災,遠在冀州的曹操聽說這事後就知道他是被人誣陷的,曹操拍著手說「薛夏並沒有犯罪,只是有漢陽小兒意圖殺害他罷了。」隨後曹操通知潁川郡將薛夏放出來,並且把薛夏徵辟為軍謀掾。 曹丕同樣欣賞薛夏的才華,薛夏在黃初年間出任了秘書丞,曹丕經常和他討論圖書典籍,一討論就是一天,每次都不直呼其名,而稱呼他「薛君」。由於薛夏家境貧寒,曹丕考慮到他的衣服不夠保暖,就解下了自己的御袍賜給了薛夏,這也是榮寵的象徵。此外,薛夏的博學使他被《魏略》認定為「儒宗」之一。

「夏居甚貧,帝又顧其衣薄,解所御服袍賜之」——《三國志·裴潛傳》注引《魏略》


有一次曹休前來朝見時,曹丕正在和薛夏討論問題,聽到曹休到來就讓他進入殿中,等到曹休坐好還對他介紹「此君就是秘書丞天水人薛夏,可以與我們一同交談」,可見薛夏在當時有多麼受曹丕信任。不過薛夏沒等到曹丕的重用,因為曹丕病逝了。

魏明帝太和年間,薛夏將公文傳遞給蘭台後,由於蘭台這個官署認為秘書署與自己不是平級,不能用「移」,認定此事有所逾越,要求有人對此事負責。《唐六典》,「移」是公文傳遞的方式之一,平行官署之間才能互相移交公事。

「諸司自相質問,其義有三,曰:關、刺、移。(關謂關通其事,刺謂刺舉之,移謂移其事於他司。移則通判之官皆連署。)」——《唐六典》註解

薛夏回應「蘭台屬於外台,秘書屬於內閣,『台』與『閣』是相同的,為什麼不能用『移』呢?」最終蘭台也能使薛夏屈服,此後秘書署與蘭台的公文傳遞也都沿用「移」了。薛夏在此事過後沒幾年就病逝了,臨終還提醒兒子不要返回天水郡,故土難回

其實《拾遺記》中還有關於薛夏的逸事,比《魏略》的記載更生動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