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巴蜀的為何是秦國,而不是楚國(下)

江南蓑翁 發佈 2020-05-22T10:06:00+00:00

前文已介紹過秦國和巴蜀兩國雖然存在過友好合作關係,但是蜀國也時常侵略秦國,占領了許多原本屬於秦國的土地,這自然引起秦國的強烈不滿。

導語:前文介紹了巴蜀兩國的早期歷史以及秦、楚兩國和巴蜀的關係。本文介紹秦滅巴蜀之戰和秦滅巴蜀的歷史原因,楚國為何沒有吞併巴蜀的原因。

1. 秦滅巴蜀之戰和秦滅巴蜀的歷史原因

前文已介紹過秦國和巴蜀兩國雖然存在過友好合作關係,但是蜀國也時常侵略秦國,占領了許多原本屬於秦國的土地,這自然引起秦國的強烈不滿。秦國一直在尋找機會報復蜀國,收復領土乃至吞併整個蜀國。而巴蜀兩國之間的矛盾為秦國提供了有利時機。

巴蜀之間為了爭奪地盤,擴張自身勢力,常常發生戰爭,巴蜀是世仇。蜀王開明氏時期,國力強盛,對外開拓了廣闊的疆域,為了更好的控制偏遠之地,蜀王將自己的弟弟封到葭蔭(今四川省劍閣縣東南),自號苴侯,建立苴國。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蜀國與苴國之間的血緣關係也漸漸淡薄。蜀與苴之間也常常發生矛盾。苴侯為了對抗蜀國,選擇與蜀國的敵人巴國結盟,並成為巴國的屬國。巴國也想控制苴地,從而威懾蜀國。



秦惠文王時期,苴侯私下和巴國接好,這使蜀王非常憤怒。蜀王派軍隊討伐苴侯,苴侯實力弱小,根本不是蜀國的對手,只能跑到巴國避難,苴侯向巴國求救,巴國則向秦國請求支援。秦國君臣面對這個機會出現了不同的意見,以張儀為首的大臣主張置之不理,先行討伐韓國,討伐韓國的意義在於與魏國、楚國示好。若討伐韓國成功,則可以進一步削弱魏、楚兩國,迫使周天子交出九鼎寶器,挾天子以令諸侯。進而齊、趙、燕三國也會臣服,山東六國不戰而臣服於秦國,則秦國霸業可成。

但是大將司馬錯等人卻不認同張儀的主張,他認為此時蜀王出兵討伐苴侯,猶如桀紂之亂。司馬錯認為伐蜀之利遠遠大於伐韓之利。因為蜀國是「西辟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且想要國家富強的話,必須先要擴展土地,想要兵強馬壯,必須使百姓富裕。所以征伐蜀國,既可以擴展領土,又可以增加財富。況且蜀國首先侵略他國在先,師出有名,蜀國這時國內空虛,滅掉蜀國輕而易舉,也不會引起其他諸侯國的非議,因此名實雙得。

秦惠文王最終採納了司馬錯的意見,公元前316年,秦王派張儀、司馬錯等人帶兵直接從石牛道出發,在葭蔭打敗蜀軍,蜀王在逃跑途中被殺,從而一舉滅掉蜀國。在滅掉蜀國之後,張儀、司馬錯等人一鼓作氣,一口氣將巴、苴兩國滅掉,巴王也被俘虜。



由此可見,秦國能夠滅掉巴蜀的原因主要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原因。主觀上,秦國與蜀國有領土矛盾,秦國一直想要收復失地,乃至吞併蜀國,且秦國的君臣具有深謀遠慮,他們認為吞滅巴蜀,既可以增加領土,又可以獲取財富,充實兵力。巴蜀兩國在被秦國吞併之後,可以作為秦國的大後方,源源不斷的提供糧食、物產和兵員,為同山東六國作戰提供支持;客觀上,秦國與巴蜀兩國鄰近,有地利之便,雖然中間相隔有秦嶺,但是秦嶺中間有很多山谷,這些山谷就成為秦與巴蜀之間聯繫的天然通道。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力大為增強,擁有吞併巴蜀的實力。

2. 楚國為何沒有吞併巴蜀

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直是老牌的大國和強國。在各個強國之中,楚國是滅國最多的國家,漢水流域、江淮地區乃至泗水地區的諸侯國基本上都被楚國消滅殆盡。但是楚國與巴蜀兩國地域相近,為何沒有將巴蜀之地納入自己的疆域呢。這也要分兩個方面,分別是主觀和客觀。

先從客觀上分析。楚國雖然與巴蜀兩國相鄰,但是鄂西和川東地區崇山峻岭,並不利於軍事行動,這些山脈成為巴蜀兩國的天然屏障,從長江逆流而上難度更大。其次是巴人的勇猛善戰,前文講過巴國曾幾次派兵進攻楚國,甚至有多次威脅到楚國都城,楚國雖然也是大國,但國內貴族勢力比較強大,難以集中主要的軍事力量,面對勇猛善戰的巴人,常常付出慘重代價。



其次是主觀方面。這個主觀原因是最主要的原因,楚國和巴蜀雖然隔著巫山山脈,交通不便,但秦國與巴蜀兩國也隔著秦嶺山脈,同樣交通不便,但是秦國仍然可以從山間小道攻打蜀國,因此地形不是主要原因。楚國沒有吞併巴蜀,更多的在於不想吞併巴蜀。巴國雖然與楚國早已建立了緊密聯繫,但是巴國與楚國在文化上的交流並不是很多,而且還偏少,據現代考古學研究,在湖北西部、四川東部的巴國墓中出土的器物幾乎看不到楚文化的影響,同樣在楚國墓中出土的器物中也幾乎看不到巴文化的影響,換句話說,巴楚兩國的文化幾乎沒有任何交流。

據張正明老師的研究,楚國人具有偏愛平原,而厭惡山地的傾向。因此縱觀楚國的開拓方向,可以發現是在東、北、南三個方向,因為北面是黃淮海平原、東面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南面是洞庭湖平原。位於西部方向上的則是崇山峻岭,自然不在楚人的開拓範圍之內了。其次楚人本身源自中原,對先進的中原文化非常仰慕,因此多次北上與晉國爭奪中原霸主的位子,楚國本身也在不斷的華夏化,到戰國時期已經完完全全變成一個華夏的諸侯國。楚人對落後的巴文化是完全沒有興趣的,也對征服巴蜀這樣既落後,又極其好鬥的蠻夷國家是不感興趣的。雖然楚國沒有征服巴蜀,但是也對巴人在鄂西的領地不斷蠶食,楚威王時還派莊蹻率兵沿長江逆流而上,希望奪取雲南、貴州等地,但最終因為各種原因而失敗。

3.蓑翁說

秦國奪取巴蜀之後,為此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楚國在秦國占領巴蜀之後,面臨著極其不利的戰略態勢,秦國可以從長江上游發起對楚國的攻擊,而勇猛善戰的巴人被編入秦國軍隊,給楚國造成了沉重的打擊,楚國在秦國的不斷打擊之下,都城不斷向東遷移,最終被秦國滅亡。(全文完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蒙文通:《巴蜀古史論述》

2.張正明:《巴楚文化關係述要》

3.於秀情:《秦統一巴蜀前後與兩地民族關係之比較》

4.張學君;《秦統一巴蜀的戰略決策及其治蜀成效》

5.熊賢品:《巴滅國再探—兼談戰國時期楚對巴地占領區的管理方式》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如有抄襲等侵權行為,本帳號保留訴諸法律權利。

歡迎關注頭條號/微信公眾號/網易號/百家號:江南蓑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