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軍糧「大和煮」,內容變化就能看出日軍「氣數已盡」?

將令如山 發佈 2020-05-06T03:59:42+00:00

據悉,日軍所吃號稱是牛肉罐頭的食物其實叫做大和煮,這是日本人仿製西方的飲食結構研發出的一款意在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的食物類型,因為日本以往都是以素食為主,但國門洞開後他們發現西方人都身強體壯,於是合理推測這是因為西方人喜愛吃肉食,攝入的動物蛋白更多,營養更豐富,於是便效仿西方進入肉食

後勤補給作為戰場上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往往對戰爭未來的走向具有重要意義,同理我們也可以從後勤補給看出一個軍隊未來的發展前景。而食物作為後勤補給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最易從中看出端倪的,畢竟若是連士兵的食物都不能正常供給和保障,那麼士兵戰鬥力自然會大打折扣,同時也從中反應出了其實力的削減。比如有些朋友就從某部影視劇中展示的一個日軍所吃的號稱是「牛肉罐頭」,但實際上雜糧和牛血的混合罐頭的情節,推斷出這是在戰時氣數已盡,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據悉,日軍所吃號稱是牛肉罐頭的食物其實叫做大和煮,這是日本人仿製西方的飲食結構研發出的一款意在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的食物類型,因為日本以往都是以素食為主,但國門洞開後他們發現西方人都身強體壯,於是合理推測這是因為西方人喜愛吃肉食,攝入的動物蛋白更多,營養更豐富,於是便效仿西方進入肉食時代。此後日本開設罐頭廠之後便製作肉食罐頭,經過一系列的改造後製作出了這款深受廣大日本民眾喜愛的「大和煮」。



由於罐頭存放時間長,而戰場上恰好對食物存放時間要求比較高,所以罐頭食品便自然而然成為了日軍戰時的必需品。並且為了保障士兵的營養攝入,日軍還規定每人每天必須攝入至少150克的動物肉蛋白。雖然大和煮的品類十分豐富,但對於日軍而言還是以牛肉為主,畢竟牛肉的營養價值要高於豬肉和馬肉等肉類,不過對於日本這片資源貧瘠的土地來說,很多以牛肉為原料的罐頭只能從美國等地進口的。



然而到了二戰後期,由於日軍偷襲珍珠港與美國決裂了,使得其無法再從美國進口牛肉罐頭,加之本國無法發展大規模的畜牧業,自然無法生產足量的牛肉大和煮罐頭,所以日軍所吃的罐頭就逐漸演變到以金槍魚等之類的魚類為原料。再後來日軍更是軍糧匱乏到直接從中國本土掠奪糧食,因為日本實在無力為所有日軍提供充足的罐頭,所以由此可見,從軍糧大和煮的演變也的確能看出日軍氣數已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