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走向世界,靠「亂書」可不行

書法苑 發佈 2020-03-05T17:56:42+00:00

這種願望雖然是好的,是出於對書法的禮拜與熱愛,是出於對中國文化越來越強的自信心,但是一種民族文化與藝術要走向世界,不能僅是主觀的願望和動機如何美好,而是要全方位地思考、分析其有沒有可能、有沒有必要、有沒有條件「走向世界」。

很多學者、書家、媒體、書法組織等都在呼籲、希望書法「走向世界」,這似乎也成了當今書壇一個不大不小的話題。

這種願望雖然是好的,是出於對書法的禮拜與熱愛,是出於對中國文化越來越強的自信心,但是一種民族文化與藝術要走向世界,不能僅是主觀的願望和動機如何美好,而是要全方位地思考、分析其有沒有可能、有沒有必要、有沒有條件「走向世界」。

「藝術史家貢布里希說,西方人要看懂中國書法至少要一百年。」文化的差異導致了對藝術功用與審美的不同認知。尤其是作為具有民族文化特質的中國書法,是與漢字同體共生、互塑共榮的,不認識漢字,沒有經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根本不可能理解書法,學習、掌握書法奧秘又從何說起?

不要以為在某個國家或聯合國總部掛上幾件中國書法作品便是書法與其書寫者「走向世界」了。何況本來已應用漢語、漢字上千年的一些國家如韓國、日本、越南等不但不再推行漢字,而且都在刻意採取去漢字化的國家行為。

隨著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增強,中國文化藝術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但並不代表書法也可以「走向世界」了,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中國藝術都能與世界接軌,尤其是有著濃厚的、獨特的民族文化基因的門類如京劇、詩詞、曲賦、書法等,只能是「國粹」,在國內,尚非一般人可以為之,豈能讓國外的大眾接受?

漢字數量眾多,語言、語義十分複雜深奧,不要說外國人,今天有多少中國人能學好?要讓書法走向世界,首先要讓漢字、漢語走向世界,但漢字、漢語不可能取代簡潔、方便的英語成為世界上最通行的語種。

2015年5月,美國BEA書展時,主賓國中國組織了劉震雲、蘇童、畢飛宇、阿乙等一批當代著名的作家在現場簽名免費贈書,令人尷尬的是卻沒人肯要,最容易作文化交流的名作家及其文學著作尚遭此冷遇,根本不入洋人眼中的「書法家」又該如何?

看來,文化走向世界,不能是「剃頭挑子——一頭熱」。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最終決定於國家實力,若有了足夠大的政治影響力和經濟、軍事乃至文化軟實力,很多國家便會「四方輻輳」至中國,主動向我們示好,到那時,中國文化可以走向世界,但是書法、京劇等仍然只是極少數人真正能看懂的。除非書法能像蘋果手機、像英語……那才是真正走向世界。

當今一些「亂書」「書亂」之類的雜耍在國外打把式賣藝,不過是迎合西方的「現代藝術」,為其消解、顛覆中國書法藝術略效馬前卒之勞,不過是洋人奴婢而已,與書法和書法走向世界沒有半點關係。

或者我們可以說:我們就在世界上,所以書法就在世界上。此話不錯,聊以解嘲,聊以解憂,因為書法的生存,沒有比中國更好的人文環境與土壤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