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列裝新型低當量核彈,究竟是什麼彈種,是否真能用於實戰?

潞州節度 發佈 2020-02-04T16:38:33+00:00

提起核武器,可能首先出現在人們腦海中的就是巨大的爆炸威力,以及爆炸結束後可怕的核輻射。截止目前,除了二戰期間廣島和長崎遭受過核打擊外,還沒有哪個有核國家將核武器再次投入實戰。

提起核武器,可能首先出現在人們腦海中的就是巨大的爆炸威力,以及爆炸結束後可怕的核輻射。在眾多影視作品中,也頻頻描繪未來人類核大戰後的恐怖場景。截止目前,除了二戰期間廣島和長崎遭受過核打擊外,還沒有哪個有核國家將核武器再次投入實戰。然而,這種情況很可能發生轉變。據美國海軍技術網近日報導,美國新一代戰術核武器已經在美國海軍中正式服役,這種代號為W76-2的低當量核彈頭已部署到"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上。它標誌著美國核武器使用門檻進一步降低,在某種特定條件下,美軍不排除會使用這種低當量核武器。

核武器作為目前人類軍隊所掌握的終極武器之一,一直以來都是威懾能力大於實戰能力。長久以來,以美國為首的有核國家,一直都在努力將核武器變得越來越"實用"。這裡指的實用,並非技術上的,而是指能在戰場上隨意使用。但礙於核武器的爆炸威力與輻射殺傷,其實戰之路一直非常坎坷。根據美國國家核安全局(NNSA)的報導的數據,W76-2核彈頭的爆炸當量從過去的10萬噸TNT,降低到了5-7千噸TNT,這種爆炸威力已經是常規爆炸物可以達到的,可以說是有前車之鑑的,並且毀傷能力一點都不亞於核武器。

1917年12月6日,對於加拿大的海港城市哈利法克斯而言是個災難降臨的日子。就在這一天,滿載5000噸炸藥和彈藥的法國軍火船"蒙特-布蘭克"號,與一艘比利時救援船相撞並起火。隨後,這艘彈藥船發生了大爆炸。巨大的爆炸將港口附近5公里的地區夷為平地,同時還引發了18米高的海嘯,導致2000多人當場死亡,近萬人受傷。除了沒有核輻射之外,剩餘的一切幾乎可以媲美核爆炸。從中不難看出,即便核武器的爆炸當量降低到5-7千噸TNT,仍具有足夠的戰術打擊能力。而且由於爆炸威力大大降低,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可以偽裝成化學品、易燃易爆物品引發的爆炸事故。實用性較傳統的大當量核武器有了極大提高。

將爆炸威力或者說殺傷力減少到一定程度後,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困擾著低當量核武器的使用,那就是早期核輻射以及放射性沾染。由於有以上兩個主要特性,有核國家在戰爭中是否使用核武器很容易被發現。如果能使早期核輻射以及放射性沾染完全消失,或者降低到難以檢測出來,那麼核武器的實用性也將大大增加。從目前美俄等核大國的研製方向來看,"乾淨"的核武器是普遍的選擇,而W76-2的低當量核彈頭如果想投入實戰使用,也應該是走的這條路。那麼,選用什麼樣的核彈就成了關鍵。

首先可以排除的就是裂變型核武器。作為最初級的核武器,裂變型核武器屬於當量低、殺傷面積小、效率低下的戰略打擊武器。以投擲在廣島的1.5萬噸級"小男孩"原子彈為例,在採用空中爆炸方式的情況下,對建築物的摧毀範圍只達到1.67公里。如果要以同等的核武器完全摧毀一個當今世界的主流都市,恐怕投擲上幾十甚至上百枚。這也是為什麼冷戰前中期美蘇兩國各要儲存上萬枚核彈。況且美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將裂變型核武器退役,只保留了當量不等的聚變型核武器,對於核大國而言——裂變型核武器,那太原始了!

其次就是雙相彈(氫彈)以及三相彈。其中,後者是目前各個核大國作為戰備值班的主要戰略核武器。不過,氫彈和三相彈這類聚變型核武器都不太適合作為低當量核武器使用。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氫彈和三相彈本身就是為大當量核武器和研製的。從理論上講,聚變型核武器的威力是沒有限制的,因為熱核材料不受臨界質量的限制。然而,聚變型核武器的造成的核污染也非常嚴重,尤其是三相彈所造成的放射性污染更為嚴重。這對於尋求低輻射、低放射性沾染的"乾淨"的核武器基本是背道而馳,所以美國新型的低當量核彈頭也不會採用雙相彈(氫彈)以及三相彈。

從目前的情況看,美軍W76-2核彈頭最可能使用衝擊波彈或者中子彈。因為這兩種核彈都屬於低當量的特殊性能氫彈,最大爆炸當量不過數千噸TNT。尤其是衝擊波彈,其殺傷破壞作用與常規武器相近,能以地面或接近地面的核爆炸摧毀敵方堅固的軍事目標,且產生的放射性沉降很少,非常適合在戰場上使用。雖然低當量核武器或許能讓美軍在戰場上順利使用,但仍改變不了核武器的巨大破壞力和危險性。一旦被打擊的國家具有核反擊能力,恐怕美國將面臨難以接受的結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