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瘋狂歌頌的君主,遺留的兵器被發現後,成為了價值連城的國寶

小珏說歷史 發佈 2020-05-07T10:17:39+00:00

1967年,考古專家在遼寧省北票縣東官營子附近進行勘測時,發現了一件青銅戈的文物。這是盛行於商代到漢朝時的兵器,雖然歷史悠久,但因為使用範圍廣,使用時間長,並不算稀奇。

1967年,考古專家在遼寧省北票縣東官營子附近進行勘測時,發現了一件青銅戈的文物。這是盛行於商代到漢朝時的兵器,雖然歷史悠久,但因為使用範圍廣,使用時間長,並不算稀奇。就是在現在的文物市場上,一件美品的青銅戈,價格也並不太高。所以,當時它並沒有引人注意,被放置在儲藏室內度過了一段時間。

後來,專家們專門清點這次勘測的成果時,又將它取出。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發現這件青銅戈之上,居然有銘文。要知道,青銅器包括青銅兵器上,有沒有銘文是兩個檔次的區別。當專家小心清理並將銘文拓下來後,7個字讓這件文物成為了毫無爭議的國寶。這7個字赫然是:

郾王職作御司馬。

區區7個字,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價值,能讓文物本身發生如此重大的蛻變呢?小珏為您一一解讀。首先,「郾」通「燕」,「郾王」就是戰國時的「燕王」。「職」是燕王的名字,在燕國歷史上,也只有大名鼎鼎的燕昭王就是燕王職。「御司馬」就是燕國王室的主要軍事長官。也就是說,這件並不起眼的青銅戈,竟然是燕昭王下令製作配發給燕國司馬的。

文物的價值,很大程度來自於它的稀有程度和歷史淵源。青銅戈本來很多,但能銘刻戰國時代君王名字的,當然是頂尖級的國寶,它就以此得名為燕王職戈。這就如同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一般珍貴。勾踐、夫差的名氣響亮,其實燕昭王和他們相比,一點也不遜色。

別看燕國是一個小國,在戰國七雄中一直比較弱小,但它也有高光時刻,也就是在燕昭王執政時期。本來,在齊國的干預下,燕國爆發了子之之亂,幾乎被滅。趙武靈王將留作人質的公子職送回燕國,讓他繼承了父親燕王噲的王位。

別看王位來得輕鬆,但燕昭王面臨形勢十分嚴峻,百業凋零,軍隊是戰五渣。可就是在這樣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燕昭王勵精圖治,效仿勾踐的臥薪嘗膽,終於演出燕國版的勾踐復仇。燕昭王認識到,光靠鍥而不捨的精神是不夠的,最重要還是網羅人才。「千金買馬骨」的故事,就是關於他的。「黃金台」的故事,也是關於他的。

由於他的求賢若渴,在別國不得志的能人紛紛湧入燕國。武將劇辛來自趙國,謀士鄒衍來自齊國,屈庸來自衛國,樂毅來自魏國。後來,就是他無條件信任樂毅,進攻仇敵齊國,連下70多城,打得這個老牌強國只能依靠兩城苟延殘喘。

也就是因為燕昭王的禮賢下士,興盛了齊國,並且有始有終,產生了君臣知遇的佳話。反觀勾踐復仇後,范蠡遠走,文種賜死,典型的卸磨殺驢。所以燕昭王贏得了後世文人的無限仰慕,包括諸葛亮、李白都是他的瘋狂崇拜者,寫下了無數詩篇表達敬仰之情,恨不得生於燕昭王時代,供其驅使。

一口氣說了這麼多燕昭王的故事,就是想說明這件青銅戈本身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和歷史背景。它的中脊微微隆起,兩旁均有血槽,胡刃上有三弧曲,闌內三穿,內上有虎紋,鑄造十分精美,確實與普通的青銅戈有著比較明顯的區別。

更為重要的是,別的青銅戈的銘文,往往是用銳器刻上去的。那可能是主人為了紀念心愛之物,或者本身就是為了標記。這件燕王職戈的銘文,是直接在鑄造時就一次成型做好的。可見燕昭王對它的重視程度是非常高的。

燕昭王時期,燕國的都城在今天的河北雄安新區南陽遺址之上。那為什麼這件青銅戈會在遼寧出土呢?也許,它就是伴隨著主人征戰沙場,馳騁於齊燕之戰中所遺留的。它也許就是那段氣壯山河歷史的最好見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