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語故事160篇(二)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 發佈 2020-01-10T11:56:36+00:00

既往不咎  春秋時期,魯哀公對祭祀土地神這件事情非常重視。在國家遇到外敵侵擾而出兵打仗時,他也把土地神的牌位帶在身上。他認為土地神對所有的國家大事都有著很強的支配作用,因而對它十分虔誠恭敬。既然要祭祀土地神,就需要替它立一個木製的牌位,而牌位用什麼木材比較好呢?

既往不咎
  春秋時期,魯哀公對祭祀土地神這件事情非常重視。在國家遇到外敵侵擾而出兵打仗時,他也把土地神的牌位帶在身上。他認為土地神對所有的國家大事都有著很強的支配作用,因而對它十分虔誠恭敬。既然要祭祀土地神,就需要替它立一個木製的牌位,而牌位用什麼木材比較好呢?這個問題卻難倒了魯哀公。

  有一天,魯哀公派人把孔子的學生宰我找來,問道:「做土地神主的牌位用什麼木材最好呢?」宰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板栗木。」
  後來,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認為宰我的答覆非常荒唐,毫無根據,於是把他叫來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孔子語重心長地對宰我說:「已經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釋了;已經做完的事,也不要再勸諫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要再責怪了。(原文是:『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今後你說話一定要小心謹慎,尤其是在國君面前,更不能不懂裝懂。不然,一旦話說出口,後悔就來不及了。」
  後來,人們就引用「既往不咎」表示過去做錯了的事不再加以責備。既,已經;往,過去;咎,責備。

家喻戶曉
  古代的一本名叫《烈女傳》的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個姓梁的女子,人稱梁姑,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跟她的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
  有一天,哥哥和嫂嫂下地幹活去了,梁姑就在家獨自照看著哥哥的一個兒子和她的兩個孩子。當她在屋外的庭院裡洗衣服的時候,屋裡突然著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將三個小孩子堵在屋子裡,情況十分危急。

  梁姑奮不顧身地衝進屋子裡,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來,但是因為屋子裡濃煙滾滾,根本分不清哪個孩子是自己的小侄兒,所以等她把孩子抱出來一看,卻發現得救的是自己的兒子。這時候,火勢越來越猛,再進去救孩子的話她自己都有生命危險。她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捶胸大哭,心裡想:這怎麼得了啊!要是我不能把哥哥的孩子救出來,自己的孩子卻得救了,這樣一來,家家戶戶不都會知道我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人了嗎?那麼我以後將再也沒有臉去面對我的哥哥和嫂嫂了啊!不行,即使衝進去被燒死,我也得把自己的侄兒救出來!於是,她冒著生命危險再一次衝進了已成火海的茅草屋,結果孩子沒有被救出來,她自己也被燒死了。
  後來人們就用「家喻戶曉」來表示一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戶都明白,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喻,明白;曉,知道。
  

  箭在弦上
  東漢末年,全國各地的軍閥經常為了爭奪地盤而發動戰爭。在河北的軍閥袁紹手下,有一位掌管文書工作的大才子名叫陳琳。當時另一個軍閥曹操的勢力增長很快,對袁紹的威脅越來越大,於是袁紹就決定討伐曹操。

  有一天,袁紹把陳琳找來,讓他寫一篇聲討曹操的戰鬥檄文。於是,陳琳就按照袁紹的意思起草了一篇名為《為袁紹檄豫州》的檄文。在這篇文章里,陳琳不但歷數了曹操本人的各種罪狀,連曹操的祖宗三代也辱罵了一番。
  曹操經常犯頭痛病。這天,正犯病時,曹操看到了手下人送來的這篇檄文。由於文章寫得生動精彩,曹操竟然越看越興奮,連頭也不疼了。雖然曹操對陳琳在文章中痛罵自己和自己的祖輩也非常氣憤,但是他還是非常欣賞陳琳的才華,並為陳琳服務於袁紹感到惋惜。
  後來曹操打敗了袁紹,陳琳歸順了曹操。有一天,曹操問陳琳:「當初你寫檄文聲討我,只罵我一個人就行了,為什麼連我的祖宗三代也罵呢?」陳琳說:「那時我在袁紹手下做事,他命令我寫,我就寫了。這就好像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啊。」曹操理解陳琳當時的處境,就沒有責罰他,以後也再沒有提起這件事。
  後來,人們就用「箭在弦上」來比喻形勢十分緊迫,事情已經到了不得不做的時候了。有時也與「不得不發」連用。

  江郎才盡
  南北朝的時候,河南考城這個地方出了一個文學家,名叫江淹。江淹從小就失去了父親,與母親相依為命。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江淹讀書十分用功,在年輕的時候就能寫得一手好詩文,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文學家,人們稱他為「江郎」。不久他就受到了朝廷重用,當上了大官。然而,生活條件的優裕使江淹不願再去刻苦讀書,他也越來越脫離下層人民的生活,因此到晚年的時候,文章不但沒有寫得更好,而且越來越退步。對此,人們有很多傳說。
  有的說,有一次江淹外出乘船停靠在禪靈寺旁邊的河裡,夜裡睡覺的時候夢見一個自稱是張景陽的人向他討回過去借的一匹綢緞,江淹便從懷裡拿出自己剩下的幾尺綢緞還給了他。從此,江淹的文章水平就大不如前了。
  也有人說,有一天江淹在涼亭里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支五色筆放在你那裡已經很多年了,現在應該是還給我的時候了。」江淹摸了摸懷裡,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筆來,於是他就把筆還給了郭璞。從此以後,江淹就再也寫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們都說江郎的才華已經用盡了,人們於是就把這個故事概括為「江郎才盡」。

  後來人們就用「江郎才盡」來比喻某人的才思減退或者本領用完的意思。江,江淹;郎,古代人對男子的美稱;才,才思,才情;盡,空,完。
 

  驕兵必敗
  漢朝時,軍隊經常在周邊地區和匈奴國的軍隊發生戰爭。公元前68年,雙方又發生了一次戰爭,漢軍占領了車師國,匈奴於是派騎兵襲擊車師國。
  聽到這個消息,當時的皇帝漢宣帝趕忙召集群臣商量對策。在群臣中有兩種意見:將軍趙充國主張攻打匈奴國,使他們不再騷擾車師國;而宰相魏相則不以為然,他對漢宣帝說:「近年來匈奴並沒有侵犯我們的邊境,我們邊境上的老百姓生活困難,怎能為了一個小小的車師國再去攻打匈奴呢?況且我們國內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不但有天災還有人禍。官吏需要治理,違法亂紀的事情也在增多。現在擺在眼前的事情不是去攻打匈奴,而是整頓朝政,治理官吏,這才是大事。」接著,魏相又指出了攻打匈奴的後果:「如果我們出兵的話,即使是打了勝仗,也會後患無窮。因為如果仗著國家強大、人民眾多而出兵攻打別人,炫耀武力,這樣的軍隊就是驕橫的軍隊,而驕橫的軍隊一定會滅亡的。(原文是:『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我們漢朝的軍隊應該做一支文明而威武的軍隊,而不是驕橫的軍隊啊!」漢宣帝認為魏丞說的有道理,便採納了他的意見,沒有出兵去攻打匈奴。

  後來,人們便用「驕兵必敗」來比喻自負強大而輕敵的軍隊必會打敗仗。驕,驕橫;兵,軍隊。

驕奢淫逸
  春秋時代,衛莊公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太子完,另一個小兒子名叫州吁。衛莊公非常寵愛州吁,因此州吁非常任性,生活放蕩,只知道貪圖享受、吃喝玩樂,到處惹是生非,專橫霸道。但是衛莊公卻任由他的寶貝兒子亂來,並不管教。
  衛莊公的大臣石碏(què) 擔心州吁這樣下去,長大以後不僅不會有所作為,而且對衛國的生死存亡也會產生很嚴重的消極影響。於是石碏便勸衛莊公說:「愛孩子,就必須用正確的方法去教育,一定要讓孩子走上正路。而驕橫、奢侈、荒淫、安逸,就意味著要走上邪路了。(原文是:『驕奢淫逸,所自邪也。』)」可是衛莊公根本不聽石碏的勸告,仍舊加倍地溺愛州吁。
  衛莊公死後,太子完繼承了王位,史稱衛桓公。然而衛桓公沒有當上幾天國君,州吁就把哥哥衛桓公殺死而自立為國君。衛國的大臣和人民對殺害國君的殘暴行為非常憤怒,都認為州吁是一個毫無仁義道德的壞蛋。於是,大臣石碏暗地裡聯合陳國的國君把州吁給殺掉了。

  後來,人們引用「驕奢淫逸」作為成語,來形容放縱奢侈、荒淫無度的生活方式。

狡兔三窟
  戰國時,齊國宰相孟嘗君家中養了三千門客,其中一個名叫馮諼(xuān)。有一次,孟嘗君讓馮諼到他的封地薛邑去收債。臨走前,馮諼問孟嘗君收債之後買點什麼東西回來,孟嘗君說:「你看我家缺少什麼你就買什麼吧。」馮諼到了薛邑後就和債民們說:「孟嘗君不要你們還債了。」說完,馮諼當眾把帳單全部燒掉了,薛邑百姓為此非常感激孟嘗君。馮諼回去,孟嘗君問道:「你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給我買什麼東西了嗎?」馮諼說:「我覺得你家什麼都有,所以就自作主張給你把『義』買回來了。」孟嘗君聽了很不高興。
  一年後,齊王罷免了孟嘗君的宰相之職,孟嘗君只好回到封地薛邑。薛邑的男女老幼都去迎接他,孟嘗君這時才體會到馮諼為他買「義」的意義。可是馮諼卻對他說:「狡猾的兔子有三個藏身的洞(原文是『狡兔有三窟』),才能免除一死。如今你才有一個洞,還不能放寬心啊。讓我再替你開兩個洞吧。」接著,馮諼到了魏國,對魏王說:「孟嘗君這個人非常能幹,凡是接待他的諸侯,都能富國強兵。」魏王相信了,便把丞相的職務留給孟嘗君。齊王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馬上用更隆重的禮節去請孟嘗君再回去做宰相。馮諼這個時候才說:「現在三個洞都修好了,你可以放心墊高枕頭睡覺,無憂無慮了。」
  後來,人們用「狡兔三窟」來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於避免災禍。現在多用於貶義。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明朝的時候,杭州有個賣水果的人,很會儲藏柑橘。他保存的柑橘經過一個冬天和一個夏天都不會腐爛,柑橘皮又紅又滋潤,飽含著水分,像寶石一樣,非常美麗。柑橘的價格雖然很高,買的人卻不少。
  有一次,明朝大臣劉基買了他一個柑橘,剝開皮卻臭氣衝天,再看裡面的果瓤,早就幹得像破棉絮了。劉基氣憤地責問道:「你為什麼弄虛作假欺騙顧客?」
  賣柑橘的人笑了笑,說:「我做這個生意已經很多年了,而且就靠這個過日子。我願意賣,人家願意買,誰都沒意見,只有你這位先生不滿意。你可知道,當今世上欺騙人的多著呢!你不想想,那些腰間佩著兵符好像是保衛國家的武將,難道真有孫子、吳起的打仗本領嗎?那些頭戴烏紗帽、神氣十足的人,難道真是治國的人才嗎?其實他們也沒多大本領。人民的疾苦,他們根本就不管;官吏們胡作非為,他們也不制止。他們只顧自己吃飽了肚子,耗費國家的糧食和錢財,卻不知道羞恥。這些人和我賣的柑橘一樣,看起來非常光鮮亮麗,但是肚子裡什麼能耐都沒有。」
  劉基聽了這番話,啞口無言。回到家裡後,他就寫了《賣柑者言》這篇文章,其中就有「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一句。
  後來,人們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作為成語,比喻外表雖然很華麗,可是裡面卻已經一團糟了。

  井底之蛙
  有一隻長期在井底生活的青蛙,有一天,它抬頭看天的時候恰巧碰見一個路過井邊的海鱉朋友。於是這隻青蛙便得意地誇耀說:「朋友你好,我生活在這裡快樂極了!出去時,我可以任意跳到井的欄杆上去;進來時,我就在洞裡休息;我到水裡時,水就挨著我的腋下,托著我的下巴;踩進泥濘里,泥就淹沒了雙腳。環視一下我周圍的蝌蚪和螃蟹,都比不上我啊。況且我獨占一個坑的水,這簡直好極了!您為什麼不進來看看呢?」
  海鱉想進去看看,可是井太小,它左腳還沒進去,右腳就被卡住了,於是只好慢慢地退回來。它對井蛙說:「我住的那個海啊,千里都不能形容它的大。夏禹的時候,十年有九年都發生水災,但是海水卻沒有因此而增加;商湯的時候,八年有七年都發生旱災,而海水也沒有因此而減少。我們那個海啊,不會因為時間的長短而有所改變,也不會因為雨量的多少有所增減。這就是我們住在大海最大的快樂了。」
  這隻青蛙聽了海鱉的一番話後,十分驚訝,才知道自己住的地方有多麼狹小,非常慚愧。
  這本是一個寓言故事,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井底之蛙」,用來比喻見識短淺又盲目自大的人;也指那些看問題很片面、知識粗淺、眼界狹小的人。

  九牛一毛
  漢武帝時期,大將李陵率領軍隊去阻擊匈奴的入侵。剛開始的時候,士氣十分旺盛,漢武帝聽說以後心裡很高興,許多大臣也都紛紛稱讚皇上英明、善於用人。過了一段時間,又傳來了李陵戰敗投降的消息,漢武帝非常生氣,原來那些說好話的大臣又連忙大罵李陵不忠。
  這時,司馬遷站在旁邊一聲不吭,當漢武帝問他的意見時,他便說:「李陵只有五千人的軍隊,被匈奴八萬人的軍隊圍困,而另一位將軍李廣利又不派兵援救,李陵他們打了十幾天仗,殺死殺傷敵人一萬多,這已經很了不起了,最後糧食沒了,箭也射完了,受傷才被俘虜的。我相信李陵是忠於漢朝的,他不會真心投降於匈奴。」由於李廣利是皇帝的親戚,所以司馬遷的話讓漢武帝非常生氣,便把司馬遷逮捕入獄,並下令對司馬遷施以重刑。
  司馬遷受到的這種刑罰,讓他既痛苦又憤怒,有時他恨不得一死了之。但是轉念一想,他這樣死去,毫無意義和價值。他在給好朋友任安的信中寫道:「像我這樣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許多大富大貴的人的眼中,不過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而且會惹人恥笑。」於是,他決心勇敢地活下去。最終,他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歷史巨著《史記》。
  成語「九牛一毛」由「九牛亡一毛」省略而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數量極少,微不足道。

舉足輕重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雖已建立了東漢政權,但全國尚未統一。當時,蜀地的公孫述也想稱王稱帝,爭奪天下。這個時候,有一個實力派人物叫竇融。王莽當權的時候,他當上了伏波將軍。王莽失敗以後,他歸附了淮陰王劉玄,不但做了張掖都尉,還被劉玄的部屬推舉為河西五郡大將軍。
  擁有河西五郡的大將軍竇融看到劉秀在政治、軍事上占優勢,有意順附,便召集各郡太守和本地名流商討,決定派使者帶著書信和禮物前往洛陽。劉秀得知此事後,十分高興,隆重接待了使者,並給竇融寫了一封書信,信中說:「蜀地有公孫述,現蜀漢相攻,你的地位極為重要,一抬腳就會影響兩端的輕重,無論你站在哪一方,都可以決定一方的成敗。(原文是:『舉足左右,便分輕重。』)」從此,竇融十分忠心地跟隨著劉秀,很快被升為大司馬。劉秀得到竇融的支持,實力大增,終於消滅了公孫述和其他政敵﹐統一了天下。
  後來,人們把「舉足左右,便分輕重」簡縮成「舉足輕重」這一成語,用來形容在關鍵時刻處於關鍵地位的人,他的一舉一動都能影響到整個局面。
  
  捲土重來
  楚漢相爭時,漢王劉邦和楚霸王項羽為了爭皇帝的寶座,進行了多年的激烈戰爭。最後劉邦逐漸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公元前 202年,垓下一戰大敗項羽,項羽率領八百名騎兵深夜突圍,向南方逃去。逃到烏江時項羽的部下只剩下二十八個人,而劉邦的追兵則有幾千人之多。這時,烏江亭長撐著一隻船過來,對項羽說:「江東雖然小,但是也有一千里土地,幾十萬的人民,您仍然可以在那裡稱王,趕快渡江吧!」項羽苦笑著說:「天要讓我滅亡,我渡過江去還有什麼意思?況且當初和我一起渡江西進的八千多江東子弟,如今沒有一個活著。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同情我,繼續擁戴我為王,可是到了今天這個地步,我還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呢?」說完,項羽就拔劍自刎了。
  到了唐朝,有一個著名詩人杜牧,想起項羽的英勇和失敗,非常感慨,便在烏江亭上寫了《題烏江亭》這首詩:
  勝敗兵家不可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意思是說,如果項羽當時不自殺身亡,而是渡過江去積聚力量再回來與劉邦較量,那麼誰勝誰負還很難說呢。
  後來,人們用「捲土重來」比喻遭受失敗和挫折之後,又重新再來。卷土,揚起塵土。

  開誠布公
  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是一個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賢臣,得到皇帝劉備的重用。
  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他,讓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劉備甚至誠懇地留下遺言:如果劉禪不好好聽你的話,做出危害國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諸葛亮非常感動,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劉禪。
  劉備死後,諸葛亮竭盡全力幫助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自封為王,但他嚴厲地拒絕了。他對身邊的人說:「我已經受先帝委託,擔任了這麼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又沒什麼成效,你們卻要我加官晉爵,這是不忠不義的事情啊!」
  諸葛亮為人處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將軍,在攻打曹魏時,因為大意輕敵,失守街亭這個地方。諸葛亮因為馬謖已經立下軍令狀,所以忍痛殺了馬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己也為失守街亭主動承擔責任,請求後主批准他由丞相降為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坦率地批評他的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所以,後人在寫史書時,就用「開誠心,布公道」來形容這位賢臣。
  成語「開誠布公」由「開誠心,布公道」縮略而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對人態度誠懇,坦白無私。
  

開卷有益
  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十分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他命文臣李昉等人編纂了一部規模宏大的分類百科全書——《太平總類》。這部書收集摘錄了一千六百多種古籍的重要內容,分類歸成五十五門,全書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對於這麼一部巨著,宋太宗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全部看完,遂更名為《太平御覽》,意思是太平興國年間皇帝親自閱讀的書。
  當宋太宗下定決心花精力翻閱這部巨著時,曾有人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麼多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這麼一部大書,太辛苦了,就去勸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過度疲勞,影響身體健康。宋太宗卻回答說:「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意思是說,只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況且我並不覺得疲勞。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國事繁忙耽擱了,他也要抽空補上。
  宋太宗由於每天閱讀三卷《太平御覽》,學問十分淵博,處理國家大事也能得心應手。當時的大臣們見皇帝如此勤奮讀書,也紛紛努力,所以當時讀書的風氣很盛,連平常不讀書的宰相趙普,也孜孜不倦地閱讀《論語》,享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譽。
  後來,「開卷有益」便成了成語,形容只要打開書本讀書,就會有益處,有收穫。卷,書卷。
  

  開門揖盜
  東漢末年,江東地區是孫策的勢力範圍。吳郡太守許貢見孫策在江東的勢力不斷擴大,便寫信給漢獻帝,請求將孫策調走,以免後患。不料送信人被孫策的士兵抓獲,孫策得知許貢有叛逆之心,一怒之下便絞死了許貢。
  許貢有三個門客,決心為許貢報仇。有一天,這三個門客趁孫策在丹徒西山行獵的時候,埋伏在隱蔽的地方突然向孫策發動了攻擊。孫策躲閃不及,臉上中了一箭,傷勢很重。回府沒幾天,孫策便箭傷發作,醫治無效而死。孫策臨死前將代表權力的印綬留給了弟弟孫權,要他勵精圖治,把江東治理好。
  孫策死後,孫權十分傷心,一直沉浸在兄長去世的悲痛之中。孫權手下有一個謀士張昭,勸他說:「現今姦邪作亂,豺狼當道,如果只顧悲傷,而不去考慮天下大事,這就好像開著門請強盜進來一樣(原文是:『開門揖盜』),豈不自招禍患?希望主公以國事為重,這樣才能不辜負您兄長的囑託啊!」
  聽了張昭的勸說,孫權止住悲傷,很快便振作起來。張昭請孫權換上衣服,扶他上馬視察軍隊。東吳從此有了新主,人心逐漸穩定下來。過了幾年,吳與蜀、魏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成為一方霸主。
  後來人們就用「開門揖盜」來表示開門請強盜進來,比喻引進壞人,招來禍患。揖,拱手作禮。

克己奉公
  東漢初年,潁陽有個人名叫祭(zhài)遵。祭遵從小喜歡讀書,知書達理,雖然出身豪門,但生活非常儉樸。公元24年,皇帝劉秀攻打潁陽一帶,祭遵便去投奔他,被劉秀收為門下吏。後隨軍轉戰河北,當了軍中的執法官,負責軍營的法令。任職中,他執法嚴明,不徇私情,為大家所稱道。
  有一次,劉秀身邊的一個小侍從犯了罪,祭遵查明實情後,依法把這小侍從處以死刑。劉秀知道後,十分生氣,想祭遵竟敢處罰他身邊的人,欲降罪於祭遵。但馬上有人來勸諫劉秀說:「嚴明軍令,本來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堅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對。只有像他這樣言行一致,號令三軍才有威信啊。」劉秀聽了覺得有理,非但沒有治罪於祭遵,還封他為征虜將軍。祭遵為人廉潔,為官清正,處事謹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劉秀的賞賜,但他將這些賞賜都拿出來分給手下的人。他自己的生活卻十分儉樸,家中也沒有多少私人財產。等他年老在安排自己的後事時,他仍囑咐手下的人,不許鋪張浪費,只要用牛車裝載自己的屍體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祭遵就是這樣一名良臣,即使死後多年,漢光武帝劉秀仍對他十分懷念。
  後來人們就把祭遵的這種高尚的精神概括為成語「克己奉公」,用來比喻一個人對己要求嚴格,一心為公。克己,克制、約束自己;奉公,以公事為重。

空中樓閣
  古時候,有一個既愚蠢又固執的富翁。有一天,他去拜訪另外一個富翁。到了這個富翁的家裡之後,他看見那樓房造得十分華麗美觀,明亮寬敞,心中非常羨慕。他呆呆地望著樓房,暗暗地想:我的錢財一點兒也不比他少,為什麼不可以建造一座這樣高大美觀的樓房呢?他回到家裡以後,馬上就把當地的工匠找來,問道:「那座氣派非凡的高樓是你建的嗎?」工匠回答說:「是我建的。」富翁很高興,跟工匠說:「你也照樣給我建一座那樣的高樓吧。」木匠答應了這個富翁的要求。
  沒多久,工匠就動手建造高樓了。富翁看到工匠從地上建造房屋,感到奇怪,就問:「你們這是幹什麼呀?」木匠答道:「建三層樓房啊。」富翁聽了,直搖腦袋,著急地說:「我不要下面兩層,趕快給我建造最上面的第三層。」木匠聽了這傻話,真是哭笑不得,耐著性子給他解釋:「這是辦不到的。如果不造第一層和第二層,第三層是建不起來的。」富翁堅持他的意見:「我不要下面兩層,你們一定要給我建最上面的那層。」當地的人們聽說這件事後,都覺得這個富翁太愚蠢可笑了。
  「空中樓閣」就是從這個寓言故事中概括出來的,原意是指懸在半空中的樓房亭閣。後來,人們就用它來比喻虛幻的事物或脫離實際的空想。

  口蜜腹劍
  唐玄宗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但是他的大臣兵部尚書李林甫卻是一個心術不正、狡猾陰險的小人。他用卑鄙的手段討好唐玄宗的妃子楊貴妃,楊貴妃經常在皇帝面前說他的好話,因此李林甫很得唐玄宗的寵信,官位一直升到了兵部尚書兼中書令,成了大唐的宰相。
  有一次,唐玄宗很賞識外官嚴挺之的才能,想重用他。李林甫心中嫉妒,就設法陷害嚴挺之。他故意慫恿嚴挺之裝病回京,以便任用。等嚴挺之回來了,李林甫又上奏唐玄宗,說嚴挺之得了很嚴重的病,不能行動。因此,嚴挺之最終也沒有得到重用,有苦說不出。
  又有一次,李林甫想打擊另一個與他爭權的大官李适之,假意對他說:「華山那地方儲藏著大量的金礦,如果能開採出來,皇上一定很高興。」李适之聽了李林甫的話,就立即稟告唐玄宗,並請求派自己去開採。唐玄宗徵求李林甫的意見,李林甫回答:「華山是帝王之氣集中的地方,如果在那裡挖金子,恐怕對皇上不利。」從那以後,唐玄宗就對李适之不太信任了。
  李林甫這樣陰險狠毒,一直為後人所唾棄。北宋的司馬光在編纂《資治通鑑》時評價李林甫的為人說:「口有蜜,腹有劍。」
  後來,人們就用「口蜜腹劍」作為成語,形容某些人話講得甜蜜動聽,但心裡卻極其陰險惡毒。
  

口若懸河
  晉朝時,有一位大學問家,名叫郭象,字子玄。年輕時的郭象,不僅好學,而且對於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一些現象,都能留心觀察,然後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這使得他知識淵博,對於事情的分析也常常很獨到。因此,郭象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很有才學的人了。
  後來,他又潛心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並且對他們的學說有了深刻的理解。當時,有不少人慕名而來,請他出去做官,他都一概謝絕,每天只是埋頭研究學問,或者和志同道合的人談論哲理。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永恆的快樂,活得充實自在。但是,又過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來請他,他實在推辭不掉,只得答應了,到朝廷中做了黃門侍郎。
  到了京城,由於他的知識很豐富,所以無論對什麼事情他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而且又非常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每當人們聽他談論時,都覺得津津有味。當時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賞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讚揚郭象說:「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意思是說,聽郭象說話,就好像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
  後來,人們根據王衍的話,引申出「口若懸河」作為成語,用來形容某人能言善辯,講起話來滔滔不絕。

  膾炙人口
  春秋時,有父子二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皙喜歡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再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
  到了戰國時期,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
  公孫丑問:「老師,膾炙(膾,細切的肉;炙,烤肉)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孟子說:「當然是膾炙好吃啊,這世上沒有哪一個人不愛吃膾炙的!」
  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肯定也都愛吃,為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而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原文是:『膾炙,所同也』);羊棗的滋味確實比不上它,但羊棗卻是曾皙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就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膾炙人口」這個成語就是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引申出來的,原意是指人人都愛吃的美食,後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人人讚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曠日持久
  戰國時期,燕國有個名叫榮 蚡(fén)的人。他驍勇善戰,而且足智多謀。燕國國君封他為高陽君,命令他率軍攻打趙國。趙王得到消息後,非常害怕,立即召集大臣商議對策。
  國相趙勝想出一個辦法,說道:「齊國的名將田單,善於帶兵打仗。我國割三座城池送給齊國,以此為條件,請田單來幫助我們帶領趙軍作戰,一定可以取得勝利。」
  但大將趙奢不同意這麼做,他說:「即使田單肯來指揮趙軍,我國也不一定取勝,如果打不過榮蚡,那就是白請他來了;即使田單確實有將才,那他也未必肯為我國出力,因為我國強大起來,對他們齊國稱霸不是很不利嗎?因此,他不可能為我國的利益而真心實意地抵抗燕軍。」
  趙奢又分析說:「田單要是來了,他一定會把我們趙國的軍隊拖在戰場上,不戰不降,荒廢時間。曠日持久,幾年之後我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將會被消耗掉,後果不堪設想!」
  但是,趙王和趙勝還是沒有聽趙奢的意見,仍舊割讓了三座城池請田單來當趙軍的統帥。結果,趙國被捲入了一場得不償失的消耗戰,消耗了很大的國力。
  後來,人們就用「曠日持久」來形容荒廢時間,拖延很久。曠,荒廢,耽誤;持,持續,拖延。

狼子野心
  春秋時,若敖氏的後代子文做了楚國令尹。當時,楚國不設相國,令尹是最高的長官。他為人公正,執法嚴明,楚國的屬官和百姓都很敬重他。
  子文的兄弟叫子良,在楚國做司馬,生了個兒子叫越椒。越椒滿月那天,司馬府宴請賓客,府中一片喜氣洋洋。子文也應邀來到司馬府,看到侄子越椒後,大吃一驚,急忙找來子良,告訴他必須把這個孩子殺掉。子良聽到哥哥這樣說嚇了一跳,問道:「為什麼呢?」子文說:「你看這個孩子,樣子像一隻狗熊,聲音又像豺狼,如果不殺他,將來一定會成為我們若敖氏的禍害。諺語說:『狼子野心。』這明明是一隻狼嘛,哪能把它養起來呢?」子良更加不高興了,他生氣地說:「孩子是我的,我決不能殺死他!」
  子文對此事十分憂慮,他臨死的時候,把族人和親信叫到跟前,告誡他們說:「千萬不能讓越椒掌權。將來越椒一旦掌權,你們就趕快逃命,免得遭難。」
  子文死後,他的兒子斗般當了令尹,越椒也接替父親做了司馬。後來,越椒設計害死了斗般,接任了令尹一職,並且帶領若敖族人舉行叛亂,被楚王打敗,整個若敖氏全族的人也被剿滅了。
  成語「狼子野心」本來是說狼崽雖小,卻有兇殘的本性。後來人們就用它來比喻凶暴的人必然懷有野心。

老生常談
  三國時候,有個名叫管輅(lù)的人,從小勤奮好學,才思敏捷,尤其喜愛天文。十五歲時,已熟讀《周易》,通曉占卜術,漸漸有了名氣。日子一久,他的名聲傳到吏部尚書何晏、侍中尚書鄧颶耳里。
  有一天,這兩個大官派人把管輅召來替他們占卜。管輅早就聽說這兩人是曹操侄孫曹爽的心腹,胡作非為,名聲很不好。他想趁這個機會好好教訓他們一頓,滅滅他們的威風。
  何晏一見管輅,就大聲嚷道:「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機會升官發財。另外,這幾天晚上我還夢見蒼蠅總是叮在鼻子上,這是什麼預兆?」管輅想了一想,說:「從前周公忠厚正直,輔助周成王建國立業,國泰民安;現在你的職位比周公還高,可感恩於你的人很少,懼怕你的人卻很多,這恐怕不是好預兆。你的夢按照卜術來測,也是個兇相!」管輅接著又說:「要想逢凶化吉,消災避難,只有多效仿周公,發善心,行善事。」鄧颶在一旁聽了,連連搖頭說:「老生常談,沒有什麼新意。」管輅聽了哈哈一笑,說:「雖說是老生常談,卻不能加以輕視啊!」
  後來,曹爽在與司馬懿的鬥爭中慘遭失敗,作為曹爽心腹的何晏和鄧颶都被司馬懿殺害了。
  成語「老生常談」本來是指老書生常講的話,後來多用來比喻人們早就聽慣的、沒有新鮮內容的話。

  力不從心
  東漢時期,北部的匈奴不斷騷擾漢朝邊境,並憑藉軍事力量統治西域的弱小國家。公元73年,漢明帝劉莊為了聯合西域各國共同抵禦匈奴的侵犯,就派著名的外交家、軍事家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前後生活了三十年。他克服了許多艱難險阻,為祖國北部邊境的安寧,建立了卓越的功勳,朝廷將他封為定遠侯。
  班超年近七十歲的時候,感到身體漸漸衰弱,又非常思念家鄉,便上書漢和帝劉肇(zhào),請求把自己調回玉門關以內,以免老死西域。
  班超的妹妹班昭也遞給漢和帝一份奏摺,說:「班超現在衰老多病,滿頭白髮,兩隻手也不聽使喚了,耳朵聾了,眼睛花了,走路必須要拄拐杖才行。一旦出現突發事件,班超的力量已經不能使他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了。(原文是:『如有卒暴,超之氣力,不能從心。』)這不僅損害了國家世世代代積累下來的功績,而且忠臣也無法盡力效忠,這多麼讓人痛心啊!」
  漢和帝看到這份奏摺後深受感動,於是就把班超從西域召了回來,讓他安度晚年。班超回到洛陽後,由於舊病復發,不久就病逝了,終年七十一歲。
  後來,人們就用「力不從心」作為成語,形容心裡想達到某個目標,但是力量不夠。

  厲兵秣馬
  春秋時代,秦國和晉國聯合攻打鄭國。後來,秦穆公卻暗中與鄭國單獨媾和,並派杞子帶領軍隊以幫助鄭國保衛邊疆為名進駐鄭國,企圖吞併它。杞子的軍隊進駐鄭國之後,發現鄭國沒有什麼戒備,就派人去報告秦穆公,請他秘密派兵來襲擊鄭國,一舉滅掉它。秦穆公得到杞子的情報之後,馬上派孟明視這位大將帶兵出發。
  秦軍到了鄭國的邊境滑地,恰好有個鄭國的賣牛商人弦高要到洛陽去做買賣。弦高發現秦軍要襲擊鄭國,他突然想到一個好辦法,就冒充鄭國使者,宰了十二頭牛,代表鄭國慰勞秦軍。同時,馬上派人回報鄭國國君鄭穆公。鄭穆公得到報告後,馬上下令準備應戰,並且派人到秦軍駐地偵察,發現秦軍正在整盔甲、磨兵器、餵戰馬。(原文是:「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於是鄭穆公就派皇武子去見秦軍駐鄭國的將領杞子,告訴他說:「你們在我們鄭國已經駐紮了很久,我們的供給也不足了,聽說你們快回國了,我們鄭國有個園圃,你們可以到那裡去打獵。」杞子聽他這麼一說,知道自己的陰謀已經暴露,就跑到齊國去了。孟明視發現鄭國已經有準備,也認為襲擊它不會取得勝利,於是不戰而回。
  後來人們引用「厲兵秣馬」表示磨快兵器,餵飽戰馬,準備作戰,也常常用來比喻積極進行準備工作。厲,磨刀;秣,餵牲口。
 

  勵精圖治
  公元前74年,西漢大將軍霍光立劉詢為漢宣帝。由於當時宣帝年紀小,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霍光獨攬,漢宣帝只是個擺設。
  霍光雖然掌握著大權,霍氏一門也被封為三侯,但是霍光的老婆仍然感到不滿足。她為了使自己的小女兒成為皇后,竟然勾結御醫殺害了許皇后。霍光為了避免殺身之禍,就利用職權袒護了自己的老婆。
  公元前68年,霍光死後,當時的御史大夫魏相建議漢宣帝逐步削弱霍氏的權力。漢宣帝便聽從了魏相的建議,逐步採取措施,最終罷免了霍氏三侯的爵位,並對魏相更加重用,不久就封他為丞相。這更加引起了霍氏家族對魏相的怨恨和害怕,他們計劃假借太后的命令,先殺死魏相,然後再廢棄漢宣帝。漢宣帝得知消息後,馬上行動,將霍氏滿門抄斬。
  從此以後,漢宣帝開始親自處理朝政,他決心振奮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原文是:「宣帝始親萬機,勵精為治。」)漢宣帝在位二十五年,由於他的努力,使得原來衰敗的西漢王朝重新強盛了起來。
  成語「勵精圖治」由「勵精為治」演變而來,表示振奮精神,想辦法治理好國家。勵,奮勉;圖,設法;治,治理好國家。

  兩敗俱傷
  戰國時期,有一個叫陳軫的人。他非常聰明,遇事總是能想出很多好辦法。有一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國去。當時,韓、魏兩國互相攻打,打了一年多,仍然沒有分出勝負。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可一時也拿不定主意。秦惠王知道陳軫很有見識,便向他請教。
  於是,陳軫講了卞莊子刺虎的故事。從前,有一個叫卞莊子的人看見兩隻老虎正要咬一頭牛,卞莊子見了,馬上拔出劍來,想衝過去與老虎搏鬥。旁邊的人勸他說:「這兩隻老虎正在爭吃一頭牛,爭著爭著就會互相撕咬,結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大的也會受傷。到那時,你再去刺殺那隻受了傷的,一下子就把兩隻老虎都解決了。」卞莊子覺得這個人講得很有道理,就遠遠地看著那兩隻老虎。不一會兒,兩隻老虎果然互相打鬥起來,小老虎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傷。這時,卞莊子衝上去,刺死了受傷的大老虎,一下子就把兩隻老虎都消滅了。
  陳軫講完了這個故事,然後對秦惠王說:「現在韓、魏兩國長期戰爭,最後必然是弱國滅亡,強國受到很大的打擊。到時候如果您乘機把遭到削弱的強國打垮,不就一下子滅掉了兩國嗎?」秦惠王聽從了陳軫的意見,果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根據這個故事,後人便以「兩敗俱傷」作為成語,比喻鬥爭的雙方都受到了損傷。

  芒刺在背
  漢武帝手下有個大將,名叫霍光,他是西漢中期有名的重臣。漢武帝死後,霍光遵照遺囑,輔佐年幼的漢昭帝執政,掌握著西漢的軍政大權。霍光雖然對漢皇室忠心耿耿,處理政事也很勤懇,但是,他對反對自己的人卻一點兒都容不下。
  漢昭帝執政的時候,燕王劉旦造反,霍光帶兵把他誅殺了。在這次平亂中,被牽連的人有很多,因此朝里許多人都很害怕霍光。漢昭帝死後,霍光立昌邑王劉賀為帝,後來因為劉賀荒淫無道,胡作非為,就把他廢了,並且將給劉賀出主意的二百多人全部殺害了,接著立漢武帝的曾孫劉詢為帝,號稱宣帝。漢宣帝知道霍光勢力龐大,自己的生死存亡完全取決於他,因此心裡非常懼怕。
  舉行即位儀式的那一天,在漢宣帝乘車前往高廟向祖宗牌位拜祭的路上,霍光牽著馬,跟在他身邊護駕。因為霍光的神情十分威嚴,漢宣帝感到非常恐懼和不安,就好像是芒刺扎在脊背上一樣難以忍受。後來,只好由另一位大將軍代替霍光,才勉強行完了大禮。
  後來,人們用「芒刺在背」比喻人們內心害怕,非常惶恐,或用來形容人有什麼心事坐立不安的樣子。芒刺,指植物莖葉、果殼上的小刺。

  莫須有
  宋代的岳飛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將領。他幼年時期就胸懷大志,後來成為宋朝有名的大將。宋高宗時期,金兀朮入侵,岳飛用少數兵力,擊敗了金兵之後,決定渡過黃河繼續向前追擊,他慷慨激昂地對將士們說:「直搗黃龍府,與大家喝個痛快!」
  金兀朮看到形勢對金國相當不利,就秘密寫信給宋朝的奸臣秦 檜(huì),要他設法害死岳飛。於是,秦檜就利用宰相的職權,一連下了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飛撤兵回朝。岳飛沒有辦法,只好放棄收復失地的計劃,回到京城臨安(今浙江杭州)。秦檜為了達到殺害岳飛的目的,竟然無中生有地誣陷岳飛陰謀造反,把岳飛和他的兒子岳雲關進了監獄。
  這時,大將韓世忠心裡很不平,跑去當面質問秦檜:「你說岳飛父子造反,有什麼證據嗎?」秦檜拿不出任何證據來,只好無恥地回答:「這件事莫須有吧。」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恐怕有、也許有的意思。韓世忠指著他的鼻子十分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個字怎麼能讓天下人服氣呢!」
  在秦檜的誣陷之下,岳飛被加上了「莫須有」的罪名而遭到殺害,死的時候只有三十九歲。
  後來人們用「莫須有」作為成語,指無中生有,形容故意捏造罪名來陷害他人。
 

墨守成規

春秋末年,楚王想攻打宋國,命人叫魯班設計製造了攻城的雲梯。墨子知道這件事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達楚國的都城。他對楚王說:「你如果攻打宋國,是不會得到勝利的。」楚王十分驕傲地說:「魯班是天下手藝最高超的木匠,他已經替我做好了攻城的雲梯,我一定能把宋國攻下來。」墨子說:「那麼我就去幫宋國守城,你叫魯班來攻,看他能不能取得勝利。」於是,兩人在楚王面前演示魯班進攻,墨子守城,連攻了九次,墨子都贏了。
  但是魯班並不認輸,他說:「我已經知道對付你的辦法了,只是我不想說出來。」墨子也說:「我也知道你會用什麼方法來對付我了,只是我不願意說罷了。」楚王故作不解地問墨子:「先生理解魯班的意思嗎?」墨子正氣凜然地說:「我當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殺掉!他以為這樣做宋國就沒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國。不過,我早已經叫我的三百多個學生運載著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國去了,他們正等著你們呢!你就是把我殺了,也挽救不了你們的失敗。」接著,墨子又嚴肅而高聲地說:「你們到底打算怎麼辦?」楚王嘆了一口氣,無奈地說:「好吧,我們取消攻打宋國的計劃。」這時墨子才帶著勝利的微笑,告別楚王而去。
  人們把墨子守城的規則稱為「墨守成規」,後來表示思想保守,堅持按老規矩辦事,不肯改變。
 

  南轅北轍
  戰國時期,各國諸侯互相攻殺兼并,都想爭當諸侯的霸主。有一次,魏國國君準備去進攻趙國的國都邯鄲,魏王的大臣季梁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馬上停止旅行,匆匆趕了回去。他來不及弄平衣服上的皺痕,也來不及擦掉頭上的灰塵,就去勸說魏王。他說:「我這次回來,在路上遇到一個人,他駕著車子駛向北方,說他要到楚國去。我聽了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你到楚國為什麼要朝著北方走呢?』他說:『我的馬跑得很快。』我說:『你的馬雖然跑得快,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我的路費很多。』我告訴他:『路費多,方向不對,也不能去楚國啊。』他說:『我的車夫駕車的技術很高明。』唉,您看,方向錯了,馬跑得越快,路費越多,那樣走下去,離楚國不是也越來越遠了嗎?」
  季梁講完這個故事後,對楚王說:「現在大王要想成為一方霸主,一舉一動都應該讓人信服。如果仗著自己國大兵多,用武力攻打邯鄲,藉以擴充土地,樹立威望,那就離您想做諸侯領袖的理想越來越遠了,這就像要到南方去的楚國人卻駕著車子往北走一樣,那是多麼荒唐的事啊!」魏王聽了這番話後,覺得很有道理,就取消了攻打趙國的計劃。
  後來,人們用「南轅北轍」來比喻背道而馳,目的同實際行動相反。轅,車槓;轍,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

難兄難弟
  東漢的時候,有個叫陳寔的人,辦事公正,鄉中鄰里遇到什麼糾紛,自己解決不了時,就請他裁決。只要經過裁決的問題,總能得到圓滿的解決,糾紛雙方也都很服氣。因此,陳寔在家鄉具有很高的威望。
  陳寔有兩個兒子,大的叫陳元方,小的叫陳季方。兄弟二人受到父親的影響,品德也很高尚。
  陳元方的兒子叫陳長文,陳季方的兒子叫陳孝先。有一天,長文和孝先在一起談論父輩的人品修養誰高誰低,他們都極自豪地誇耀各自父親的功德品行,覺得自己的父親的品德是最好的,因此爭論得不可開交。
  這兩個孩子爭論不出結果,便一起去找爺爺陳寔評理。陳寔聽了兩個孫子的爭論,哈哈大笑。他覺得他的兩個兒子陳元方和陳季方都是品學兼優的賢人,於是就感嘆道:「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意思是元方實在是好啊,好到很難讓他弟弟去效法學習他;季方也好得很啊,好到很難讓他哥哥去效法學習他。
  後來,這句感嘆的話被人們緊縮成「難兄難弟」的成語,意思是說兄弟倆都很好,難以分出高下。但是這個意思逐漸發生了變化,人們把「難於」之「難」解作了「落難」之「難」了,於是「難兄難弟」便用來指共同患難的人或彼此處於同樣困境的人。
 

  嘔心瀝血
  李賀,字長吉,唐代詩人。他自幼非常聰明,很有才華。據說,他七歲時就能寫詩,人們都稱讚他為神童。成年後,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得志過,只好把這苦悶的心情傾注在詩歌的創作上。雖然他二十六歲就去世了,但是他的文學成就卻為後世所敬仰。
  據說,李賀做詩,通常不是先立題目,而是注重觀察生活,積累資料。他每天早上騎著一頭小毛驢,背上書囊,帶著一個書童,四處遊覽。遇到好的題材,就馬上寫成詩句,先放進書囊,回家以後,再整理成篇。李賀的身體一直都不好,他的母親很心疼他,所以每天李賀回到家後,他母親便讓侍女查看他的書囊,如果發現裡面寫的詩句太多,就生氣地說:「你這個孩子,想要把心嘔出來才肯罷休啊!」(原文是:「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
  李賀在他短暫的二十六年生涯中,給我們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詩歌,這是他用畢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寫過這樣兩句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就是說,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
  後來,人們把李母的「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和韓愈的「瀝血以書辭」這兩句關於李賀的話加以合併和省略,概括出了「嘔心瀝血」這一成語,比喻用盡心思,多用來形容為事業、工作、文藝創作等多多用心。嘔,吐;瀝,一滴一滴。
 

  盤根錯節
  東漢時期平武這個地方有個人名叫虞詡,他十二歲就精通《尚書》,朝廷認為他是一個奇男子,就想讓他做官。虞詡因為有九十歲的祖母在家無人照顧,所以就沒有去。祖母去世後,虞詡才到太尉李修那裡出任郎中一職。
  有一年,羌人和匈奴人幾乎同時從西方和北方入侵東漢王朝。東漢大將軍鄧騭在討論如何對付入侵者的時候,提出放棄西面,集中力量專對北方的作戰方針。對此,大多數大臣表示同意,而職位較低的虞詡則反對,並且把自己的意見告訴給李修。李修認為虞詡的意見可行,便按照他的主張做,保住了涼州。自以為是的鄧騭看到有人竟敢公然反對他,很是惱火,準備找機會報復虞詡。
  不久,有個地方發生了戰亂,人民造反,殺害地方官吏,事情越鬧越大。鄧騭就故意派虞詡去那裡做官。虞詡的朋友看出了鄧騭的用心,很為他擔憂,並告訴他:「到那裡做官,凶多吉少啊。」虞詡笑了笑說:「一個人的志向不應該隨便改變,做事情就不應該懼怕困難。去那裡任職也是我的職責。不遇到樹根盤屈、枝節交錯的樹木,又怎麼能辨別出斧頭的鋒利呢?(原文是:『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他到任之後很快就平息了動亂,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和嘉獎。
  後來,「盤根錯節」就成為一句成語,比喻事情複雜,頭緒很多,難以辦理,不容易解決。

  拋磚引玉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小有名氣的詩人,名叫趙嘏(ɡǔ)。他的詩寫得很有特色,連著名的大詩人杜牧也十分欣賞。因為趙嘏曾在一首詩中寫出「長笛一聲人倚樓」的佳句,所以他又被人稱為「趙倚樓」。
  當時,在吳地有一個名叫常建的人,也很喜歡寫詩,對趙嘏十分仰慕。有一次,常建聽說趙嘏到蘇州來玩,便很想乘機得到趙嘏的詩句。他估計趙嘏一定要到當地的名勝靈岩寺去遊覽,就預先在靈岩寺的牆壁上題了兩句詩,希望以此引出趙嘏的詩句來。
  果然不出常建所料,趙嘏到蘇州不久,便來到了靈岩寺。當他看到寺壁上題的兩句有頭無尾的詩時,一時興起,提起筆來,添上兩句,湊成一首完整的詩。這樣,常建的願望就實現了。由於常建的前兩句詩不如趙嘏的後兩句詩好,所以人們便把常建的這種做法叫做「拋磚引玉」,意思是拋出一塊磚頭,引出一塊寶玉。
  後來,「拋磚引玉」逐漸成了人們熟知的成語,比喻用粗劣的東西換取珍貴的東西。現在人們常常用「拋磚引玉」來表示謙虛,比喻自己的看法和文字十分粗淺,希望能引出別人的高見或佳作。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夷吾因為內亂出逃,為了爭取秦國支持他回國做國君,他答應秦國事成之後,一定割讓五座城池給秦國,作為酬謝。可是,夷吾在秦國的支持下當上晉國國君成為晉惠公之後,卻沒有履行這個諾言。
  不久,晉國遭受自然災害,晉惠公和秦國商量買糧,秦國很慷慨地答應了他的要求。但是第二年秦國也發生了饑荒,向晉國求援,晉惠公卻不想答應秦國。大夫慶鄭認為晉惠公不應該這樣。他說:「這樣不仁不義,把道德全部丟掉了,一旦需要,誰還願意救濟我們,支援我們?我們還怎麼保衛國家呢?」另一個大臣卻說:「晉國不履行割五城給秦國的這個諾言,是根本問題,如果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而只答應賣糧食,就好比只有毛而沒有皮。既然沒有皮,毛又能依附在什麼地方呢?(原文是:『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我們過去已經在割地的問題上違約了,秦國對我們早就產生了怨恨,現在即使答應賣糧,也不能平息秦國的不滿,不如乾脆連賣糧也不答應。」晉惠公聽了以後,就拒絕了秦國買糧的要求。慶鄭嘆了口氣,說:「國君這樣做,將來一定會後悔的。」果然,第二年,秦晉之間發生戰爭,晉惠公在戰場上做了秦國的俘虜。
  後來,「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成了成語,一般寫作「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比喻不解決根本問題,即使解決了其他枝節問題,也沒有什麼用處。焉,哪裡;附,依附。

疲於奔命
  春秋時期,楚國戰勝宋國,大將子重居功要求楚王把北部兩處地方封賞給自己,大臣申公巫臣極力反對,楚王沒有答應子重的要求。另一個大臣子反想娶美麗的夏姬,巫臣卻說夏姬命相不好,不能娶她,可是後來巫臣卻娶了夏姬,與她一起逃到了晉國。這樣,子重、子反都非常仇恨巫臣。
  子重和子反為了報仇,合夥殺了巫臣的家族,瓜分了他們的財產和妻妾。巫臣得知這個消息後,託人捎了一封信給子重、子反兩人。信中寫道:「你們這兩個壞蛋,實在太可惡了!我一定要叫你們受命奔走,疲竭而死!(原文是:『余必使爾罷於奔命以死。』)」
  為了實現諾言,巫臣帶了一些戰車和軍士來到落後的吳國,幫助吳軍訓練駕車射箭。在巫臣的訓練下,吳國的軍隊逐漸強大起來。於是吳軍不斷出兵,逐個攻擊楚國東邊的屬國,把它們併入吳國版圖。這樣,告急的文書經常傳到楚國都城。楚王每次接到告急文書,總是派子重、子反率軍前往救援。他倆剛結束一場戰事歸來,還未得到休息,又奉命出兵平定另一處戰事。一年之中,兩人率領大軍往返奔波,竟達七次之多,被弄得筋疲力盡。巫臣達到了復仇的目的。
  後來「罷於奔命」成了成語,現為「疲於奔命」。罷,通「疲」,疲憊、勞累;奔命,奉命奔走。現在多用來形容忙於奔走而筋疲力盡;也形容事務繁雜,應付不過來。

撲朔迷離
  北魏時,有一戶姓花的人家,老父叫花弧。花弧有一個女兒,名叫木蘭,她從小就喜歡舞槍弄棒,武藝十分高強。
  那時,北魏經常和外族打仗,朝廷下令徵兵,木蘭的父親年紀太大,弟弟又小,於是木蘭就想裝扮成男子,替父從軍。她穿上父親當年穿過的盔甲,威風凜凜地去見父親,表明自己的決心。花父很感動,但是並不放心。於是,木蘭要求與父親比武,如果勝了就讓她去從軍。花弧向來不服老,就答應了。父女倆就在花園裡比劍,你來我往。花弧畢竟年老體衰,終於支持不住,敗下陣來,只好同意木蘭代替他去從軍。
  木蘭武藝高強,智勇雙全,打了很多次勝仗,立下了大功。出征十二年,但是誰也不知道她是女子。敵人終於投降了,木蘭凱旋,換上女裝。戰友們驚嘆道:「我們同行十幾年,都不知道你是個女子!」
  木蘭捉來一對雌雄兔子,然後笑著說:「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意思是說我女扮男裝,就像在地上走的兔子難以分辨出雌雄一樣,根本看不出來我是男的還是女的啊。
  後來,人們就用「撲朔迷離」作為成語,比喻事情模糊複雜,真相難辨。撲朔,撲騰、亂動;迷離,眼半閉。

  歧路亡羊
  楊朱是戰國時期的一位著名學者,人稱楊子。楊子的鄰居丟失了一隻羊,於是,這個鄰居的全家人都去找,同時也請楊子的僕人幫著一塊兒去找。
  楊子說:「唉,不過是丟掉一隻羊而已,何必要讓那麼多人去找呢?」丟羊的人說:「因為岔路太多了。」
  那些找羊的人回來後,楊子問道:「找到了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楊子問:「為什麼找不到呢?」他們說:「岔路中間又有很多岔路,我們不知道羊往哪一條岔路上去,所以就回來了。」
  楊子聽了,很有感觸,臉上露出了很不愉快的神色,沉默了很長時間,整天都沒有笑容。人們覺得特別奇怪,便對楊子說:「羊又值不了多少錢,更何況丟的也不是你家的羊,你為什麼這麼悶悶不樂呢?」楊子沒有回答。
  有一個名叫心都子的人在一旁邊聽了說道:「道路因岔路多了,容易使羊丟失;學者因為不能專心致志,可能會迷失人生的方向。(原文是:『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楊子悶悶不樂的原因難道你們還不明白嗎?」
  「歧路亡羊」這一成語由「大道以多歧亡羊」演變而來,比喻事情複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歧路,岔路;亡,丟失。

  旗鼓相當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改國號為「新」。劉秀起兵反對,實力不斷壯大,後來當上皇帝,建立東漢王朝。
  光武帝劉秀雖然建立了東漢政權,但是邊遠地帶卻還沒有完全統一。公孫述占據了四川一帶,並且自己當起了皇帝。隗囂在甘肅一帶自稱西州大將軍。而隗囂和公孫述也有矛盾,雙方不斷發生鬥爭。於是,劉秀為了孤立公孫述,就想拉攏隗囂。
  有一次,劉秀聽說隗囂打退了公孫述的進攻,便立刻寫信給隗囂,表示願意同他友好,並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公孫述。信中說:「我現在忙著在東方打仗,目前實在是沒有力量攻打成都和公孫述一比高下,而且,我西方的兵力也很薄弱。如果公孫述侵犯漢中,甚至騷擾長安的話,我希望能得到你軍隊的幫助。這樣,在西方戰場上,我就可以和公孫述旗鼓相當了。」後來,隗囂就歸順了劉秀,成為光武帝的將領。
  後來,人們用「旗鼓相當」來比喻雙方的實力非常接近,難以分出誰高誰低。旗鼓,都是古代軍隊行軍打仗用來傳達指揮官命令的工具。

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候,地方官吏經常要向皇帝進貢禮物。雲南地方上有個行政長官要送件禮物給皇帝,他心想:皇帝不缺金銀珠寶,要送也得送個稀罕的。最後,他決定進貢一隻天鵝。
  他派一個名叫緬伯高的人,用竹簍背上一隻天鵝,前往京城長安。緬伯高跋山涉水,日夜兼程,走了好多天,來到了沔陽湖(在今湖北省境內)邊。在這許多天裡,天鵝沒下過水,渾身都髒兮兮的。緬伯高放下竹簍,抱出天鵝要給它洗洗澡。不料,天鵝一縱,掙脫了他的懷抱,「撲棱」一聲,振翅要飛。緬伯高下意識地伸出手去抓了一把,只抓下了一根羽毛,眼睜睜地看著天鵝飛走了。緬伯高又著急又害怕,傷心地大哭了一場。後來,他急中生智,懷揣著那根羽毛,趕往都城長安。
  多日後,緬伯高終於來到了長安,隨著各地前來進貢的使臣去見皇帝。輪到緬伯高時,他手捧羽毛走上前去,為皇帝唱了一首歌:「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湖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唐天子,可饒緬伯高。物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皇帝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聽到這裡,皇帝連聲說:「緬伯高千里送鵝毛,難能可貴!難能可貴!」緬伯高的才華和機智博得了皇帝的歡心,皇帝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獎賞給他很多東西。
  後來,人們就用「千里送鵝毛」這個成語,比喻禮物雖然很小,但是情意卻很深重。有時與「禮輕情意重」連用。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關於他的名字有很多有趣的傳說。據說老子的母親理氏有一天正在村頭的河邊洗衣服,忽見上游飄下一個黃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樹枝將這個拳頭大小的黃李子撈了上來。到了中午,理氏又熱又渴,便將這個李子吃了下去。從此,理氏懷了身孕。理氏懷了八十一年的胎,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一生下來就白眉白髮,白白的大絡腮鬍子。因此,理氏給他取的名字就叫「老子」。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對母親說:「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後來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的官。這是一個管理藏書的官職,因為這個緣故,老子知識淵博,在當時名聲很大。孔子年輕時曾經專門拜訪過老子,向他請教周朝的禮儀。
  老子寫過一本只有五千字的書,名字是《道德經》。書中講了很多能啟發人的道理。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意思是說,雙臂合抱的大樹,是從細小的幼芽開始長成的;很多層的高台,是從第一筐泥土開始壘起來的;千里遠的路程,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才能走完的。在這裡,老子用生動的事例,說明事物都是從小到大發展變化的。
  後人將「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作為成語,比喻事情總是從頭開始,逐步發展的。

  前車之鑑
  賈誼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他年輕的時候,所寫的文章便遠近聞名。漢文帝聽說賈誼精通諸子百家,於是徵召賈誼入朝擔任博士之職,此時,賈誼年方二十歲。為了表示對漢文帝的忠心,他曾多次上書,陳述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受到皇帝的讚賞。
  有一次,賈誼在奏摺中引用了夏、商、周三代都統治了幾百年,而秦朝只傳了兩代的歷史事實,勸說漢文帝應該效仿夏、商、周三代的做法,改進政治措施,努力治理國家。他引用當時的諺語說:「前車覆,後車戒。」意思是說,前面的車子翻了,後頭的車就要小心了,應當以此為戒,避免再發生類似的錯誤。接著他又說道:「秦代滅亡的車跡我們已經看到了,如果不注意,我們也會走上滅亡的道路。所以我們一定要施行仁政,安撫百姓。」
  漢文帝認為賈誼的意見很好,於是採取了相應的輕徭薄賦、提倡節儉、獎勵農桑等休養生息的措施。經過他和兒子漢景帝兩代皇帝的治理,社會經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國力也逐步強大起來。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
  後來,人們把賈誼所引用的諺語「前車覆,後車戒」概括為「前車之鑑」,用來表示要以前面翻車的事故作為警戒,吸取教訓,不要再重複這樣的做法。現在,多用來比喻要吸取別人失敗的教訓,以防自己再走上失敗的道路。鑒,鏡子。
 

巧取豪奪
  宋朝著名的書畫家米芾,生活放蕩不羈,裝瘋賣傻,人稱「米癲」。他的書畫,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據說,米芾喜歡收藏古代名貴字畫,收藏的辦法卻常常採取欺騙手段。他只要打聽到誰家有古代字畫,就千方百計把它借來,說是觀賞,其實是臨摹。他可以臨摹得和原作一模一樣,然後把摹本「歸還」給人家,而自己留下真跡。有時把別人的古代書畫珍本借來,經過精心臨摹之後,故意把真跡和摹本混在一起,讓別人選擇。因為他臨摹得十分逼真,別人常把摹本當真跡收下來。
  米芾除了騙取別人的書畫珍品外,還採取蠻橫的手段去占有。有一次,米芾乘船時遇見了書畫收藏者蔡攸。蔡攸把自己收藏的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給他看。他一看就不肯放手了,一定要用一幅畫同蔡攸交換。蔡攸不同意,他就苦苦哀求,糾纏不休,最後竟以投河自盡相威脅。蔡攸無奈,只得同意交換。
  對於米芾採取的這種騙取占有別人字畫的不正當手段,當時的人就斥之為「巧偷豪奪」。蘇軾在《次韻米芾二王書跋尾》中也說:「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痴虎頭。」(晉朝畫家顧愷之,小名虎頭。)
  「巧取豪奪」這一成語就是從「巧偷豪奪」演變來的。人們常用它來表示以巧妙的手段去騙取,用蠻橫的手段去奪取。
  

  青雲直上
  戰國時期,魏國有個叫范雎的人,因為家境貧窮而在大夫須賈門下當食客。
  有一次,范雎跟隨須賈出使齊國,齊王非常欣賞范雎的才華,就暗中送他許多金銀珠寶。雖然范雎婉言拒絕了齊王的禮物,但是須賈仍然懷疑他與齊國有勾結。所以回國之後,須賈就向朝廷通報了這件事情,范雎因此被逮捕並遭毒打。范雎被打得昏死過去,須賈便讓人用草蓆把他捲起來,扔到廁所里,讓人好好看守。范雎醒來之後,發現看守他的人正是他的好朋友。在朋友的幫助下,他逃了出來,並躲到好朋友鄭安平家,改名張祿,準備找機會逃往國外。
  不久,秦昭王派使者出使魏國,范雎便趁機偷偷跟隨秦使到了秦國。在秦國,化名張祿的范雎很快就得到了秦王的賞識,沒多久就被任命為相國,地位十分顯赫。
  公元前 226年,秦國企圖攻打韓、魏兩國。魏國忙派須賈去秦國求和。須賈到了秦國,首先去拜訪秦國的丞相張祿,希望張祿能夠說服秦王。當他來到丞相府,看見丞相張祿竟然就是當年差點被他害死的范雎時,嚇得撲通一聲跪在地上,說:「賈不意君能自致於青雲之上。」意思是說,沒想到您還活著,並且置身於青雲之上,已經有了如此高的地位。
  成語「青雲直上」由「自致於青雲之上」演變而來,比喻人的地位直線上升。青雲,青天。

請君入甕
  唐朝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有兩個酷吏,一個是尚書右丞周興,另一個是御史中丞來俊臣。這兩個人經常偽造罪名強加在他們憎惡的人身上,並且採用各種非常殘酷的刑罰來迫使這些人認罪。
  後來,周興密謀反叛,被人告發,武則天派來俊臣審訊這個案子。來俊臣深知周興是個老奸巨猾、很難對付的辦案老手,要他認罪,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來俊臣思來想去,終於有了主意。
  來俊臣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裡。兩個人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最近我審理案件,有些罪犯特別狡猾,各種刑具都用過了,可他們就是不肯認罪。老兄你說,我如何對付他們才好呢?」殘暴狠毒的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用一個大瓮,四面都燒起旺火,然後命令犯人鑽到瓮中,這樣沒有人敢不招認。」來俊臣馬上叫人按照他的說法布置好,對周興說:「宮裡有命令,讓我審問你,那麼,就請君入甕吧。」周興一聽,手裡的酒杯「啪」的一聲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後來,人們把「請君入甕」作為成語,用來表示拿某人整治別人的法子來整治他自己。瓮,口小腹大的大罈子。
  

罄竹難書
  隋朝末年,隋煬帝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好大喜功,多次勞師遠征高麗,大興土木,破壞農業生產,人民不堪重負,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越國公楊玄感趁農民起義紛起的時候,起兵反隋,但不久即戰敗被殺。
  楊玄感手下的部將李密是個有才能的人,他在分析形勢之後,就投奔了瓦崗起義軍,遊說起義軍首領翟讓聯合全國各地起義軍共同反抗隋煬帝。後來李密在起義軍的地位一步步上升,並最終取得了全軍領導權,被稱為魏公。
  李密取得大權後,為了進一步聯合各路起義軍,便在進攻隋都洛陽的時候,發布了一篇討伐隋煬帝的檄文,號召全國的有識之士聯合起來,共同推翻隋朝的統治。檄文在歷數隋煬帝的殘暴統治、禍國殃民的十大罪狀之後寫道:「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毒難盡。」意思是說,把終南山所有的竹子砍來製成竹簡,也寫不完楊廣的罪過;用盡東海的滔滔大水,也沖洗不清他的罪惡。
  過了幾年,隋煬帝被部下宇文化及所逼,上吊自殺,隋朝滅亡。隋朝大將李淵建立了唐朝,李密也歸順了唐朝。
  成語「罄竹難書」由「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縮略而來,人們常用它來形容某些人罪大惡極,所犯的罪行多得寫不完。罄,空、盡,在這裡是用盡的意思;竹,指用竹片製作的竹簡,用於書寫文字;書,寫。

  取而代之
  項羽是秦朝末年一支主要起義軍的領袖。他出身於楚國的舊貴族,少年時候,既不願意好好讀書,也不願意練習劍術。他的叔父項梁對此很不滿,經常責備他。項羽卻說:「讀書認字多了有什麼用呢?只需要記住姓名就可以了,學習劍術也只能抵擋很少的幾個人,不值得學。我要學習能戰勝萬人的本領。」項梁見他很有抱負,就教他學習兵法。後來,項梁殺了人,被官府追捕,便帶著項羽一起逃到吳中這個地方。
  有一年,秦始皇巡遊全國,途中路過吳中時,項梁、項羽一起去看熱鬧。項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後擁、威風凜凜的樣子,便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之也!」意思是說,我們可以把那個皇帝的位子奪過來代替他做皇帝!項梁聽到後又驚喜又害怕,於是就責備項羽道:「不要胡說八道,這可是要滅門的!」他嘴上雖然這麼說,但心裡卻十分賞識項羽,認為他是一個奇才,將來一定會有一番了不起的作為。
  後來,項羽帶兵參加反秦起義,成為抗秦的主要力量,並自立為西楚霸王。但是,後來他在與以劉邦為首的起義軍進行的戰爭中,由於戰略戰術的錯誤,最後吃了敗仗,逃到烏江邊上,自殺身亡。
  後來,人們就用「取而代之」這一成語,來表示一方取代另一方的意思。

  如出一轍
  自古以來,出現過許多威名顯赫、功高蓋世的著名將領,然而其中有不少人到了晚年卻以失敗而告終,這都是因為他們居功自傲和輕敵造成的。宋朝學者洪邁寫過一篇讀書隨筆《名將晚謬》,舉例分析了這一現象。
  首先是關羽。三國時期的關羽,是劉備手下的一名猛將。當年他與袁紹作戰時,於萬軍之中親手殺死了袁紹的得力幹將顏良、文丑。後來,關羽率軍進攻樊城的魏軍守將曹仁,曹操派出於禁等大將率領七支人馬前去增援,關羽水淹曹魏七軍,活捉了于禁,名震天下,致使曹操都打算把都城遷離許昌,以避開關羽的銳氣。可是,如此智勇雙全的將領,卻沒有領悟到東吳呂蒙、陸遜的欺詐,竟然中了孫權的計謀,敗走麥城,被東吳活捉,死在了孫權的手中。
  還有一位是南北朝時期西魏的王思政。當年他鎮守玉壁,被東魏的高歡所包圍。高歡的軍隊,營壘連綿四十多里,最終還是被王思政所打敗。後來王思政遷至荊州,高歡又率大軍前來進攻,雙方對峙五十多天,最後又被王思政所擊敗。可是,後來他不聽別人的建議,以致做了高澄的俘虜。
  此外,洪邁還列舉了北齊的慕容紹宗和南朝陳國的吳明徹作為例子。他感慨道:「此四人之過,如出一轍。」
  成語「如出一轍」表示好像出自同一個車轍。比喻兩件事情非常相似。轍,車輪碾軋的痕跡。

  如鳥獸散
  李陵是西漢時的著名將領。他擅長騎馬、射箭,作戰十分勇敢,對士兵也非常愛護,因此深得漢武帝的喜愛。
  當時,北方匈奴經常出兵侵犯中原。漢武帝為了安定邊塞,便封李陵為派騎都尉,命他率軍前去征討匈奴。他帶領五千步兵,從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向北推進,三十天後抵達浚稽山(約今蒙古圖音河南),被匈奴三萬騎兵包圍於兩山之間。李陵用戰車圍成營寨,殲滅匈奴數千人。匈奴單于又召集騎兵八萬人圍攻李陵。李陵邊戰邊向南撤退,斬殺匈奴三千多人,向南撤退,途中來到一大片沼澤中。匈奴從上風放火,李陵也命令士兵從裡邊放火燒出一溜空地,以阻止再燒過來的火繼續向南漫延。
  正在匈奴作戰不利,打算撤退的時候,李陵的一個部下投降了匈奴,把漢軍無後援、箭矢將用盡等情況告訴了匈奴,於是匈奴加緊了對漢軍的進攻。李陵率軍退入一個山谷,匈奴緊追不捨,並切斷了漢軍的後路。一場激戰,漢軍傷亡慘重。夜裡,李陵見自己沒有了突圍的希望,就召集起將士,沉重地說:「看樣子明天就會被匈奴打敗,我們如鳥獸散吧,這樣或許還能有逃脫回朝報告皇上的希望。」隨後,李陵在夜裡突圍時被匈奴追擊,最後被擒,投降了匈奴。
  成語「如鳥獸散」是說像一群飛鳥走獸一樣逃散,形容潰敗逃散,現多用來比喻集團或組織解散後,其成員各奔東西。

  孺子可教
  張良是西漢初期著名的謀士。他年輕的時候,曾計劃刺殺秦始皇,刺殺計劃失敗以後,便隱居到下邳(在今江蘇睢寧西北)。有一次,張良在下邳的一座橋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走到張良前面,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去,然後回頭對張良說:「小伙子,到橋下面去幫我把鞋撿上來。」張良毫不猶豫地照辦了。當張良把鞋子撿上來後,老人又對張良說:「給我穿上。」於是張良跪下又把鞋子給他穿上。老人笑著走了。走出老遠,又回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意思是你這個小伙子可以教誨)!五天後一大早到橋上來見我。」
  五天後,張良一大清早就去了橋頭,卻看到老人已經在橋上了。老人責備道:「和長者見面,怎麼能遲到呢?」老人叫他五天後再來。五天後,雞剛叫張良就到橋上去,可是老人又先到了。老人還是責備張良來遲了,讓他五天後再來。又過了五天,張良不到半夜就去橋上等,他等了好一會兒老人才來。老人可高興了,於是就把一部《太公兵法》贈給他,讓他認真學習。
  張良得到兵書後像是得到了寶貝一樣,回到家中日夜研究,苦苦地琢磨,終於成了漢高祖劉邦的開國功臣。
  後來人們就用「孺子可教」來讚揚年輕人有培養前途。孺子,小孩子;教,教誨。

塞翁失馬
  戰國時期邊塞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養的馬突然丟了一匹。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不必太著急。塞翁見有人勸慰,笑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準還會帶來福氣。」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裡覺得好笑。可是過了沒幾天,丟失的那匹馬不僅自動回了家,還帶回一匹駿馬。
  鄰居聽說馬自己回來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預見,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老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塞翁卻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剽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揚揚得意。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都應徵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塞翁失馬」,比喻雖然受到了暫時的損失,後來卻因此得到了好處。也指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

  三令五申
  春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軍事家名叫孫武,他寫出了《孫子兵法》這部重要的軍事巨著。他帶著這部著作到吳國去見吳王,吳王看過以後,對孫武還不完全相信,便說:「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軍隊來試試你的兵法?」孫武說:「可以。」吳王又問:「用婦女試試可以嗎?」孫武也答應了。
  於是,吳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宮女,請孫武訓練。孫武將這些宮女分為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妃子為隊長。隊伍站好後,孫武就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左轉、向右轉嗎?」宮女們回答:「知道。」隨後孫武搬出殺人的刑具,「即三令五申之」,即三番五次地說明要服從命令,聽從指揮,說完便擊鼓發出向右行的命令。宮女們從來沒有受過軍事訓練,聽到命令後不但沒有執行,反而大笑起來。孫武嚴肅地說道:「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於是,他又將剛才的一番話詳盡地向她們解釋了一番。然後,他再次擊鼓,發出向左行進的命令。宮女們仍然只是笑而不執行命令。孫武便命令行刑士兵將兩個隊長推出去斬首。
  吳王忙派人前去講情。可是,孫武說:「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說完就將兩個隊長斬首了。宮女們嚴肅起來,所有動作都能按照號令認真去做了。
  後來,人們用「三令五申」來表示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誡。申,申明。

三人成虎
  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為了使雙方都能信守諾言,在訂立盟約時,往往要將本國的太子交給對方做人質。
  有一次,魏王和趙王聯盟,按規定,魏王必須把兒子送到趙國都城邯鄲去做人質。於是,魏王決定派大臣龐蔥陪兒子同去。龐蔥知道魏王是一個偏聽偏信的人,便擔心自己走後,原來反對他的人會製造流言蜚語。臨行前,龐蔥對魏王說:「如果現在有人報告大王,說街上來了一隻老虎,您會相信嗎?」魏王回答說:「我不相信。」龐蔥接著問:「如果有第二個人來報告,說大街上跑來一隻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如果有兩個人這麼說,我就半信半疑了。」龐蔥又問:「那麼,如果有第三個人來向您報告,說街上有一隻老虎,您信還是不信呢?」魏王答道:「大家都這麼說,我當然相信了。」
  這時,龐蔥說:「大街上沒有跑來老虎,可是因為有三個人說有,您就真的相信有老虎。我走後,議論我的人一定不少,還希望大王您能明察。」魏王說:「我都知道了,你放心去吧。」龐蔥告別了魏王陪太子到趙國以後,果然有一些人在魏王面前說他的壞話,魏王本來不相信,可是說的人越來越多,魏王就開始懷疑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編成了「三人成虎」的成語,比喻謠言一再被重複,就有可能掩蓋事情的真相,使人信以為真。
  

身無長物
  東晉時期,有一個叫王恭的人,做過將軍、刺史等高官,還擔任過太子的老師。但是,他的家境並不十分富裕,生活也相當儉樸。
  有一次,王恭跟隨父親到了會稽(今浙江紹興),因為那裡盛產竹子,所以回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時帶了一領精美的竹蓆。
  回到建康後,一個叫王忱的朋友去看望他。王忱見他坐的那領竹蓆既舒適又美觀,心裡非常喜歡,便對王恭說:「你從盛產竹子的地方回來,這樣的好蓆子一定帶了不少吧?是不是可以送給我一領呢?」王忱笑笑,便答應了他。
  王忱走了以後,王恭便讓人把竹蓆給王忱送了過去。因為僅有的一張竹蓆已經送給了王忱,所以王恭讀書、吃飯只好坐在草墊子上。
  王忱知道這個情況以後,十分吃驚,他找到王恭,非常抱歉地對他說:「我還以為你有好幾領這樣的蓆子呢,所以才開口向你要的,沒想到你只有一領。」王恭笑了笑,說:「看來你還不怎麼了解我。我在生活上從來沒有多餘的東西。」(原文是:「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後來,人們引申出「身無長(zhàng)物」 這個成語,表示沒有多餘的東西。現在常用來比喻生活窮困,一無所有;有時也比喻為官清廉。長物,多餘的東西。
  

生吞活剝
  唐高宗時期,有一個地方的縣尉張懷慶,附庸風雅,喜歡詩文創作,但他文筆不是很好,為了出名,就經常把別人的作品改頭換面地抄襲過來,冒充自己的作品。
  當時,有個詩人名叫李義府,他寫了這樣一首五言詩:「鏤月為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張懷慶看見以後,就馬上把它拿來,在每句前面加上兩個字,改成了一首根本不通的七言詩:「生情鏤月為歌扇,出性裁雲作舞衣。照鑒自憐回雪影,來時好取洛川歸。」人們讀了張懷慶的這首詩,無不譁然大笑。
  那時,朝中有兩個官居高位的大詩人,一個是張昌齡,一個是郭正一。他們兩人的作品常常遭到張懷慶的剽竊篡改。因為張懷慶有不懂裝懂、剽竊抄襲、隨便改動別人作品來冒充自己創作的惡劣習慣,並且常常剽竊張昌齡和郭正一的作品,所以當時的人們就給他編了兩句順口溜:「活剝張昌齡,生吞郭正一。」
  成語「生吞活剝」就是由「活剝張昌齡,生吞郭正一」簡化演變來的。人們常用它來比喻生硬地抄襲或模仿別人的言論和文章,也指原樣照搬別人的工作經驗。

  拭目以待
  三國時期,曹操勢力強大,嚴重威脅著江東的孫權和荊州的劉備。孫權和劉備準備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於是,諸葛亮帶著劉備聯合孫權的使命來到了東吳。
  當時曹操給孫權發來了檄文,對東吳以武力相威脅。孫權就召集群臣商量對策,並且邀請諸葛亮一同參加。孫權的謀士張昭主張向曹操投降,便首先跳出來向諸葛亮發難。張昭說:「先生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而管仲作為齊桓公的相國,治國有方,稱霸於諸侯;樂毅扶持微弱的燕國,讓它變得越來越強大。劉備在沒有得到先生相助的時候,尚且能縱橫天下,割據城池;可是得了先生以後,卻見曹兵一出,便棄甲拋戈,望風披靡,如今失地無數,連安身的處所也將沒有了。難道管仲樂毅,也是這樣的嗎?現在,那些朝廷大臣和山林隱士,對你幫助劉備復興漢室、除去曹操都在拭目以待呀!」
  諸葛亮聽了,笑笑說:「大鵬一飛沖天,哪裡是燕雀之類的小鳥所能了解的。軍事上的事,就如同給一個人治病一樣,開始時只能用稀粥調養,用溫和的藥治療;等到他身體好些的時候,才能用肉食進補,同時下猛藥治療。目前劉備雖然還不夠強大,卻使夏侯惇、曹仁等心驚膽戰。就是管仲、樂毅用兵,也不過如此吧?」
  後來,人們用「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十分殷切,也表示確信某件事物會出現。拭,擦;待,等待。
 

  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奴隸社會中,等級制度在奴隸主階級內部也十分森嚴。按照周禮規定,演奏樂舞的行列,天子可以用八佾(yì),即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所組成的樂舞隊進行演奏和舞蹈;諸侯則用六佾,共三十六人;卿大夫用四佾,共十六人;士則只能用二佾,即只有四人。如果誰違反了這些規定,就是違反了周禮,應該受到懲罰。
  當時,魯國有一個卿大夫,叫季平子。季氏世代為卿,權重勢大,操縱著國家政權,國君實際上已在他的控制之下。作為卿大夫,他本來只能用十六人的樂舞隊,可是他自比天子,便在自家的庭院裡用六十四人的樂舞隊奏樂和舞蹈。這件事被孔子知道後,認為季平子破壞了周禮。
  有一次,孔子談論季平子,在談到這件事的時候,孔子憤怒地說:「他竟然敢在自家的庭院裡違背周禮,用六十四人的樂舞隊奏樂舞蹈,對這樣的事情如果能容忍的話,還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容忍的呢!」(原文是:「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後來,人們就用「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成語,指事情惡劣到了讓人不能忍耐的地步。孰,什麼。

  樹倒猢猻散
  宋高宗時有個侍郎叫曹詠,他善於逢迎拍馬,深得奸相秦檜的歡心,所以官運亨通,連升三級,當了朝中的大官。
  曹詠當了大官後,有很多人來巴結他,唯一讓他感到氣惱的是,他的大舅子厲德斯卻從不向他獻殷勤。原來,厲德斯頭腦清醒,他知道曹詠並非憑真才實學而是靠依順秦檜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詠這種人沒有好下場,便不肯與他同流合污。對此,曹詠耿耿於懷,一心想找個茬兒整整厲德斯,無奈厲德斯潔身自好,曹詠也無從下手。
  後來,秦檜死了,那些依附秦檜的傢伙一個個倒台了,曹詠也被貶到了新州(今廣東新興)。曹詠在離開京城前往新州的時候,突然收到了厲德斯託人捎來的一封信。原來,厲德斯得到消息後,非常高興,就寫了一篇題為《樹倒猢猻散》的賦寄給曹詠。文中將秦檜比作一棵大樹,把曹詠等人比作樹上的猢猻,揭露了曹詠這種人依靠秦檜這棵大樹作威作福、魚肉百姓的醜惡行徑。文中說如今大樹一倒,猢猻四散,於國於家,真是可喜可賀。曹詠看了這篇文章後,氣得半天說不出話來。很快,「樹倒猢猻散」這句話便在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傳開了。
  這個成語原來的意思是,樹倒了,依附此樹生活的猢猻也就四散而去了。後來,人們就用「樹倒猢猻散」比喻一旦為首的頭兒垮了台,追隨他的人也只能一鬨而散了。猢猻,猴子。

  水滴石穿
  在宋朝的時候,崇陽縣有一個縣令,名叫張乖崖。當時,崇陽縣裡經常發生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張乖崖認為這是一種極為反常的現象,便下定決心要予以整治。
  有一天,張乖崖看見一個管理錢庫的庫吏從錢庫里往外走時,順手拿了錢庫里的一文錢裝進了自己的口袋。張乖崖將他喝住,上前盤問。庫吏不敢隱瞞,如實承認了。於是張乖崖下令把他捉進縣衙,命手下衙役對他施以杖刑,以示警戒。庫吏不服,喊道:「不就一文錢嘛,有什麼了不起的?就為這麼一文錢你就打我,你還能打死我不成?」
  張乖崖聽了這話,氣憤至極,提筆在案卷上批道:「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意思是說,一天偷一文錢,看上去確實算不了什麼,但是一千天就是一千文錢;繩子雖然很鈍,但是日子久了,也可以把木頭鋸斷;水從上往下滴雖然沒有多大力量,但時間長了,也可以把很堅硬的石頭滴穿。寫罷,他下令把這名庫吏斬首。
  成語「水滴石穿」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來的,有時也寫作「滴水穿石」,有時又直接引用原文「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合起來使用。意思是說,缺點、錯誤雖然不大,但天長日久積累起來,就會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現在人們多從積極方面加以使用,表示雖然力量暫時十分弱小,但是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就能戰勝困難,獲得成功。
  

  司空見慣
  劉禹錫,是唐朝中期一位傑出的詩人。他出身於書香門第,才學過人,氣度非凡。他十九歲遊學長安,二十一歲考中進士。在朝廷任職期間,他曾參與政治改革,改革失敗後,被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後來屢經遷徙,又被外放為蘇州刺史。
  到了晚年,劉禹錫回到了京城長安。當時長安城中還有一個詩人,名叫李紳。李紳做過司空,十分富有,喜歡講排場。他對劉禹錫的詩名仰慕已久,當劉禹錫回京時,就把劉禹錫請到家裡來,擺了豐盛的酒席招待他。酒過三巡,李紳又叫來歌女演唱助興,並讓她們為劉禹錫殷勤敬酒。面對如此奢華的場面,劉禹錫想起自己命運的坎坷,無限感慨湧上心頭,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七絕: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詩中第一句描寫歌女的裝束,第二句寫歌女唱的曲子,第三句說司空李紳已經見慣了這種場面,第四句抒發自己的淒涼感受。
  成語「司空見慣」就是由詩句「司空見慣渾閒事」縮略而成的,原意是指司空李紳見慣了這樣的場面,不覺得奇怪了。後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事情十分常見,不足為奇。
  

  死灰復燃
  西漢時期,朝中有個大臣名叫韓安國,因為觸犯了法律,被關進了監獄。
  在獄中,有一個名叫田甲的獄卒經常侮辱他,韓安國對他說:「你以為熄滅的炭火就再也不能燃燒起來了嗎?」(原文是:「死灰獨不復燃乎?」)他想警告對方不要做得太過分,不要以為自己現在坐牢,以後就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田甲聽後,冷笑一聲,不以為然地說:「如果能再燃燒起來,我就撒泡尿澆滅它。」
  說來也巧,沒過多久韓安國便被釋放出獄,並被任命做了高官。侮辱過他的田甲得知這個消息後,怕受到報復,就趕緊逃跑了。韓安國揚言說:「如果田甲不馬上回來,我就殺了他全家。」田甲沒別的辦法,只好跑回來,光著身子去向韓安國請罪。韓安國見他這副德行,笑著諷刺道:「你不是說熄滅的炭火再燃燒起來後你要撒泡尿澆滅它嗎?」田甲嚇得渾身發抖,連忙磕頭求饒。最後,韓安還是原諒了他。
  成語「死灰復燃」由「死灰獨不復燃乎」縮略而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人失敗了以後又重新振作起來;現在,多比喻已經失敗的惡勢力又重新活動起來。死灰,燒完火後剩餘的灰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