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超6萬件宋代瓷器!看盡南宋制瓷繁華

溯芳齋 發佈 2020-03-04T18:34:26+00:00

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超6萬件宋代瓷器!1987 年,在廣東台山縣川山群島附近海域,一條古沉船,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 超6萬件宋代瓷器!看盡南宋制瓷繁華!

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 超6萬件宋代瓷器!看盡南宋制瓷繁華!

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 超6萬件宋代瓷器!看盡南宋制瓷繁華!

1987 年,在廣東台山縣川山群島附近海域,一條古沉船,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這條古沉船最終被定名為「南海一號」,朝代被定位於南宋(1127-1279 年)。考古人員不斷地對這條古沉船進行探索,每一次下水,都會有新收穫。其中最讓人驚嘆的是那些溫潤瑩亮的瓷器,數量之多,器物之精,前所未有。

這些八百年前的瓷器,究竟來自於中國的哪裡?又要被運往何處?謎團伴隨著驚喜, 吸引著無數水下考古工作者……

沉船中的陶瓷

陶瓷的海上貿易至遲始於唐,精美的中國陶瓷隨著絲綢、漆器等工藝品一起輸往海外市場。至宋,政府的鼓勵和造船技術的進步, 使得海上陶瓷興盛起來,政府也設置專門機構——市舶司進行管理。到了南宋,陸路的貿易通道被契丹、金所占,南宋朝廷開始將目光集中在海上。

海上陶瓷貿易,在南宋得到空前發展。《諸藩志》中記載, 當時有 56 個地區或國家與宋朝

圖:南宋龍耳簋式爐,遂寧市南強鎮金魚村窖藏出土, 遂寧市博物館藏右:宋青白釉鋪首執壺,「南海一號」出水

有貿易關係,其中有瓷器貿易的 15 個,足跡遍及中印半島、馬來半島、菲律賓和東印度群島一帶。這樣的貿易獲利頗豐,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所載, 當時僅泉州、廣州、明州(寧波) 三處市舶司的稅收就達到 250 萬貫銅錢,占全國稅收的四分之一。

2007 年,距離「南海一號」的發現已經過去了 20 年。

水裡沉浸了 800 年的商船被整體打撈,於廣州陽江海陵島銀灘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專門設置了灌滿海水的密閉空間,俗稱「水晶宮」,用來保存船體。

據探測,船內大約裝有 6 萬件瓷器,2009 年第一階段清理中出土南宋陶瓷器共 4700 余件,品種有青白瓷、青瓷、醬黑釉器、綠釉器等。它們分別來自江西景德鎮、福建德化、浙江龍泉等地的窯口。作為貿易陶瓷,這批陶瓷器本打算沿著著名的「海上陶瓷之路」銷往東南亞或中東地區,但不幸的是, 它們並沒有抵達目的地,卻慘遭海浪的襲擊,沉入海底。

青之色

「 南海一號」 中的陶瓷器向我們展示了南宋時期貿易陶瓷的主要面目。當時,浙江的青瓷系、福建的黑瓷系、景德鎮的青白瓷系構成了貿易陶瓷的三大類別,這與本土陶瓷的使用也相去無幾。真正受南宋上流社會和文人士大夫追捧的瓷器,首推浙江青瓷

青,是宋人所青睞的顏色, 這種審美來自古人對自然的熱愛。青是自然之色,東漢劉熙在《釋名》中解為「青,生也。象物生時色也」, 又《爾雅》釋「春為青陽,謂萬物生也」。這種審美又源自君子的謙遜, 青瓷的美如玉,謙謙君子亦如玉。歷代瓷器對「青」也有各自的美學追求,清人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引《愛日堂鈔》中言,自古陶瓷器多重「青品」, 如「 晉曰「 縹瓷」, 唐曰「千峰翠色」,柴周曰「雨過天青」,吳越曰「秘色」

南宋時期的青瓷承襲自北宋,北宋青瓷的燒造已經遍布大江南北。北方河南的汝窯、陝西的耀州窯都是著名的青瓷窯口, 而南方,除浙江地區傳統的窯業基地越窯、婺州窯、甌窯,以及新崛起的龍泉窯燒造青瓷外,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窯口都可見青瓷的燒造。

至南宋,除浙江仍以青瓷生產為主外,其他地區,如福建於宋元之間出現青瓷、黑瓷、青白瓷三足鼎立的局面,而湖北、湖南、兩廣、川渝等地的窯口,青瓷生產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落現象。此時,浙江青瓷器的代表為南宋越窯、龍泉窯、南宋官窯, 它們各自的工藝創新使青瓷的釉質厚若脂玉,將中國古代青瓷的藝術表現推向了極致。

越窯:衰而未滅

浙江慈谿上林湖一帶,是傳統的越窯燒造地帶。在東漢時期創燒,盛於唐代。唐人陸羽在《茶經》中寫道:「盌,越州上,鼎州次……越瓷類玉……。越州瓷, 岳州瓷皆青,青則益茶。」其晶瑩的釉色和輕薄的造型,唐人陸龜蒙詠其「奪得千峰翠色來」, 徐夤詠其「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質量上乘的越窯,又稱「秘色瓷」,專為進貢, 民間不得使用。

傳統意義上,越窯隨著吳越錢氏政權的覆滅走向衰落, 北宋中晚期逐漸消亡。然而1990 年上林湖一帶南宋地層的發掘,卻打破了這一概念。經過考古發掘,此地層除了傳統越窯燒造的刻、劃花青釉產品外,還出現了一類與汝窯和南宋郊壇下官窯風格相類似的產品, 色澤呈天青、粉青, 釉呈乳濁狀,燒成工藝和北宋晚期的汝窯產品十分接近,品種涉及祭器、陳設器、生活用器等。這一發現讓我們重新認識了越窯在南宋的發展情況。

據《中興禮書》記載,南宋紹興元年(1131 年)、紹興四年(1134 年)朝廷曾分別命越州和紹興餘姚縣燒造明堂祭器。考古實物中有一件匣缽外底又刻「官」字,同時還發現「御廚」「進」「甲申殿」「慈

寧殿」「苑」「貴妃」等字款, 所以不難推斷,該窯址出土的產品依舊作為南宋宮廷用瓷在使用,而且為南宋官窯器物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龍泉窯:粉墨登場

一反越窯的深沉,南宋龍泉窯則以色澤如玉的 粉青、梅子青粉墨登場。它的窯址集中在浙江南部麗水一帶,歷代發現的窯址可達 500 多處,以龍泉縣為主要燒造地區。關於它的創燒時代,有三國兩晉說、五代說、北宋說。

北宋時期,龍泉窯初具規模, 前期產品的特點以淡青色釉青瓷為主,胎呈白色,質地細膩,並有刻、劃花紋裝飾。北宋中晚期, 龍泉窯胎體則較厚,胎呈灰色或淺灰色,釉色以青黃為主,開片現象較多,仍屬石灰釉並有刻、劃花紋裝飾,器形以碗、盆、缽、瓶等實用器為主。

宋室南渡之後,隨著人口的增加,本土對瓷器的需求也不斷增加。然而傳統的瓷窯如越窯、甌窯等,卻因種種原因而衰亡, 瓷器產量再也滿足不了巨大的市場需求。這時地處山區的龍泉, 則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四面環山,不僅瓷土豐富,植被茂密, 境內龍泉溪為甌江主流,水路交通十分方便。憑著這樣的自然優勢再加以工藝創新,龍泉窯在南宋時期大放異彩。

南宋時期,龍泉窯工藝的發展主要表現在這樣幾處:一是施釉工藝的發展和薄胎厚釉產品的出現。坯體方面,起初使用瓷石一種原料做坯,坯體較厚,中期以後轉為瓷石和紫金土配置胎壁較薄。此外, 釉料採用了石灰鹼釉的配置, 通過多次上釉素燒的工藝,使得釉色出現了粉青、梅子青等青翠欲滴的釉色;其次龍泉窯也出現了黑胎青瓷產品,這一點與南宋官窯瓷有相似之處。

1983 年南宋臨安城遺址開始進行考古勘測,其中大量龍泉窯的瓷片和完整器被發現。其中有一件刻有「御廚款」、施透明釉的青瓷盤,便來自龍泉窯。足見無論是宮廷所需,還是百姓人家,龍泉青瓷都作為日用器被廣泛使用。

南宋官窯:為世所珍

相比越窯、龍泉窯,南宋官窯更具神秘性。南宋朝廷在中國歷史上持續了 150 多年,南宋官窯的命數僅 130多年。在陶瓷史上這樣的時間有些短暫,卻也留給後人無限遐想和期待。

南宋官窯的設立沿襲北宋官窯制度,由官方設置並直接管理,產品完全按照宮廷要求生產,專供皇室使用。朝廷高標準的要求和強大的資金、人員供應,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官窯產品的高水平質量,另一方面,這樣的特性,卻決定了它的命運會和政權綁在一起。

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收藏機構中,傳世南宋官窯器物僅 100餘件,以台北故宮收藏最豐。瑩潤的釉質和雅正的器形,與宋代文人筆下「澄泥為范,極其精緻, 油色瑩徹,為世所珍」的記載十分相符。

最早在 20 世紀 20 年代, 時任日本駐杭領事的米內山庸夫在鳳凰山的報國寺、地藏殿等地採集到大量的瓷器標本。他在《南宋官窯之研究》一文中所列有青瓷、白瓷、青白瓷和黑瓷,並發現了匣缽、支釘、支座、墊托等窯具,他認為南宋葉寘的《坦齋筆衡》中所載的修內司官窯就在鳳凰山一帶, 文獻曰:「 襲故京遺制, 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 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 可知, 南宋官窯的窯址有「修內司窯」和「郊壇下窯」兩處。米內山庸夫這次發現只是發現了一些簡單瓷片, 且青瓷瓷片質量殘次不齊,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1930 年 2 月,另一名日本人小笠原彰真在鳳凰山南麓烏龜山一帶,卻真正地發現了郊壇下官窯窯址。這次發現在陶瓷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中外陶瓷學者紛紛前往窯址調研並編寫相關著作。窯址也在 1956 年開始發掘清理,清理出一座龍窯和大量青瓷片,隨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窯址被大面積開發,並於 1990 年依託古窯址建立起南宋官窯博物館。經過整理髮掘,郊壇下窯址共出土了3 萬餘件瓷器碎片和窯具,因屢遭破壞,所以幾乎不見完整可拼接的器物。南宋官窯窯址的尋求並沒有停下,修內司窯究竟是什麼樣的情況?

終於,1996 年春天的一場大雨,解開了人們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困惑。杭州城南鳳凰山與九華山之間的山岙西側一條長約 700 米的狹長溪溝內,由於雨水的沖刷,大量黑胎瓷片和窯具被發現。


1998 年至 2001 年期間,考古工作者先後對此處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考察,清理出龍窯 3 座、小

型饅頭窯 4 座,不同時代作坊基址10 座、澄泥池 4 個、釉料缸2 個、瓷片堆積坑 24 個。出土瓷片不僅數量多,而且燒制質量好, 器形有碗、盤、罐、壺、洗、套盒等生活用具,也包括尊、瓶、觚、爐等造型高大的祭祀禮器。發掘中出現了元、南宋、北宋各時期的地層疊壓關係,此地俗稱「老虎洞」,故該窯又稱老虎洞窯址。

南宋地層遍及整個發掘區, 從這個發掘區的出土器物和窯具看,裝燒方式已經使用了裹足滿釉支燒、底足刮釉墊燒,還有大器物和高足器物使用的支墊燒工藝,陶瓷的燒造技術可以說是達到了極致,且器形與北宋汝窯和北宋官窯有相互傳承關係。此外,窯址又出土一件帶有「庚子年……匠師……記修內司窯置」 字樣的瓷盪箍。在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的相互印證下,修內司官窯終於完全浮出了水面。

從南宋越窯的傳承、南宋龍泉窯的創新,最後達到南宋官窯的頂峰狀態。南宋時期,青瓷器釉質溫潤、造型古雅,對「青」 的追尋體現著宋人對自然和君子之性的秉承,以及內省和對自我文化的認知。

如果你喜歡本文章,歡迎【點讚+評論+轉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