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轉網」的前世今生,中小成本影片的新出路?

一起拍電影 發佈 2020-05-22T19:34:56+00:00

近日伴隨著《漢密爾頓》7500萬美元進駐Disney+,以及索尼影業的湯姆·漢克斯二戰大作《灰獵犬號》7000萬美元被Apple TV+買斷的消息,院轉網再次成為業內熱點。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好萊塢,「院轉網」都是2020上半年電影圈最具爭議的一個詞。


近日伴隨著《漢密爾頓》7500萬美元進駐Disney+,以及索尼影業的湯姆·漢克斯二戰大作《灰獵犬號》7000萬美元被Apple TV+買斷的消息,院轉網再次成為業內熱點。


反觀內地影市,距離3月20日《大贏家》上線以來,已經超過兩個月沒有重量級院轉網作品出現了。

一個月前,當《魔發精靈2》背後的環球影業遭遇北美院線大規模抵制時,不少內地網友還戲稱「這段戲我見過」。而現在全球最大的兩個電影市場,院轉網正在面臨著完全不同的境地。


「院轉網」的前世今生

關於院轉網的概念,現在仍然有不小的爭議。院轉網,顧名思義就是原本準備院線公映的電影,改為網絡首發。

但其實,廣義的院轉網並不罕見,遠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就已經大規模出現。

很多網絡電影,其實都曾經在立項甚至過審階段,就拿到了電影局的龍標,而不是通過廣電總局拿網絡電影許可證。但是影片後續並沒有選擇院線首映,而是通過網絡發行或者院網同步。在《囧媽》之前,此類影片並不少見,但大多數都量級較小,因此也並沒有被業內所重視以及被媒體廣泛報導。


好萊塢也同樣如此,早在2016年,好萊塢的院轉網就已經開始,例如傳奇影業的《幽冥》、派拉蒙的《湮滅》《科洛弗悖論》、環球影業《滅絕》等片,都是已經製作完成後,由好萊塢大製片廠轉賣給了Netflix。不同於內地影市小規模院轉網的「無聲無息」,好萊塢院轉網影片都是具有一定體量的「腰部影片」,但因為市場前景並不明朗,因此採取穩妥或者及時止損的策略,一口價賣給Netflix等流媒體公司。

今年因為疫情原因,院線電影失去了放映渠道,因此今年院轉網的影片格外的多,也造成了目前行業內對於院轉網的二次討論。因為市場規模以及體制的不同,內地影市與好萊塢的院轉網存在著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呢?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收益最大

儘管《囧媽》由歡喜傳媒轉賣給字節跳動的6.3億元是多部影片的打包費用,還包括了歡喜傳媒過往的一批電影的新媒體版權,並不能作為單部影片的收益來對比,但是保守估計,《囧媽》作為春節檔票房的三號種子選手,其價值也必定超過5億人民幣以上。

考慮到春節檔影片高昂的製片、宣發費用以及資金使用費用(因為疫情延期,資金回收期會拖延半年以上),成本相對較低的《囧媽》毫無疑問已經成為2020年春節檔影片中,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影片。


同樣,好萊塢第一個吃「院轉網」生意環球影業,同樣也獲得了可觀的收益。3月中旬,環球官宣《魔發精靈2》並不撤檔,而是採取VOD在線點播的方式繼續上映,在業界起初並不看好的情況下,盡在北美地區的點播平台收入就已經超過億元美金,環球影業分成接近8000萬美元,這一分成成績已經遠遠超過了前作在2016年院線上映的收益。


考慮到影片後續還會有海外點播市場、普通點播市場、碟市、電視/流媒體授權,考慮到相比第一部更低的製作成本(9000萬-1億美元),再考慮到省去了影院的發行費用的本片,最終應該最後能夠小賺,可以說在疫情期間算是相當不錯的消息了。

而無論是內地影市後續的院轉網影片,還是好萊塢同樣採取VOD點播方式的《卡彭》《史酷比狗》等片,都遠遠無法達到「始作俑者」的成績了。


槍打出頭鳥

因為動了院線方面的蛋糕,好萊塢和內地影市的種種院轉網行為,都遭受到了行業抵制。既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賺得最多,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業內的槍口也更多是對準這兩部影片以及其背後的出品方。


如果說內地院線的【聯合聲明】對待《囧媽》以及歡喜傳媒還算比較客氣的話,環球影業就沒有那麼好運了。

因為《魔發精靈2》的點播收入爆棚讓環球影業嘗到了甜頭,在之後環球影業CEO官宣原定6月新片《史泰登島國王》也已確定直接上線點播市場。

然而環球影業CEO的這一舉動也徹底惹怒了北美第一大院線AMC,並宣布將不再允許環球發行的影片在其全球1000多家影城放映,這也意味著近兩年包括《007》(海外)《速度與激情9》《小黃人2》《侏羅紀世界3》等環球影業出品發行的大片都將無緣AMC院線。緊接著,北美第二大院線Regal跟進抵制,宣布將禁止不尊重院線窗口期的環球電影在旗下影院上映。

雖然包括《囧媽》在內的院線大片在官宣「院轉網」之後,也有院線方面聯合簽名抵制,但是僅僅是抗議抵制,還並沒有上升到直接封殺、禁放的地步,畢竟無論是歡喜傳媒還是徐崢導演,在未來還是會繼續產出票房10億+以上的影片,這無疑對於院線方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當然,AMC、Regal等院線大機率並不會真的放棄放映環球影業未來的超級大片,也不過是放放狠話而已。而最終環球與AMC將達成的協議,或許會給內地影市相關標準的建立帶來一定參考。


為什麼中國複製不了好萊塢?

雖然院轉網影片近半年一直沒有斷過,但是從片單也能看出,真正具有市場影響力的影片,也僅僅是《囧媽》《肥龍過江》《大贏家》這三部在1、2、3月上線的影片。

而之後的影片,量級整體偏低,或是之前業內關注度較低的影片,或是小眾藝術片,如果正常上院線,預測均不會有破億的票房收入。


但與內地影市不同的是,好萊塢院線一邊說著抵制封殺,但是依舊無法阻止越來越多的中、大體量影片上線流媒體,《漢密爾頓》7500萬美元與《灰獵犬號》7000萬美元的成交額不僅僅創下有史以來單部影片成交價的新高,並且已經幾乎逼近《囧媽》了。我們也不排除未來會有成交額更大的影片出現。但同時,《信條》《花木蘭》《神奇女俠2》等暑期檔大片仍會按照之前計劃在7、8月上映。

為什麼這種「兩開花」的模式,內地不能複製呢?

拍sir分析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好萊塢流媒體仍然處於競爭的關鍵階段。雖然Netflix、亞馬遜、Hulu等流媒體平台已經誕生多年,但是其實直到去年年末,隨著Apple Tv+和Disney+的正式上線,好萊塢流媒體大戰才可以說是正式打響,外加今年華納HBO Max以及環球Peacock的加入,流媒體七雄格局也正式形成。



這也意味著,未來2-3年,也正是各家的資本鏖戰階段,各大流媒體廠商都還有不少資本熱錢,要投入到版權大戰當中去。雖然迪士尼、華納、環球影業的電影都有了歸屬,但是目前還沒有流媒體的索尼、派拉蒙以及獅門、STX等中小公司影片,會被各個流媒體公司爭奪,一些賣點較高的項目,也會被給予高的報酬。

反觀內地,視頻平台的版權大戰早已結束,目前平台的格局也已經基本穩定。除了字節跳動等個別平台仍然具有進軍電影的野心外,不會再有太多的熱錢投入到購買單片版權上去。

第二,內地觀眾版權意識仍然較為薄弱。反觀好萊塢的VOD點播價格單片一般高達19.9美元,相當於140人民幣,這在中國內地相當於4張電影票錢了。在這種情況下,《魔發精靈2》單片仍然能夠取得破億元的付費點播,也意味著付費次數高達500萬次。

但是目前大多數內地觀眾,其實連12塊錢甚至6塊錢的點播費仍然不願意出,多年來習慣看盜版資源的內地觀眾,仍然沒有養成付費在家觀影的習慣。

第三,內地大多數影院仍然沒脫貧。

近期,Variety針對五月的美國觀眾做了一個調查,結果顯示如果一部電影在院線和網上同時上映,高達70%的人希望在家裡看新上映的電影。


不少觀眾表示喜劇、動作、超級英雄片大家更傾向去影院,但動畫片、恐怖片更希望在家看。如果真的以後不少片方都會按照這種方式對旗下影片選擇發行方式,那麼雖然院線方的利益會相對受損,但是僅僅依靠喜劇、動作與超英電影,依舊能夠滿足大多數影城的需求,較高的非票房收入給予了北美影院更大的存活空間。

反觀內地影市,影城以及銀幕數其實在疫情爆發之前已經嚴重飽和了,如果越來越多的影片在未來選擇院轉網,雖然片方的盈利方式更多了,但是對於放映端來說,毫無疑問是票房收入的進一步銳減。

多種原因造成了目前內地影市的「院轉網」格局還遠遠沒有成熟,因此院轉網影片在疫情正式結束後,可能也會越來越少。對於院線方來說,給予部分中小成本影片應有的線上空間,同時捍衛已經大規模宣發院線大片的窗口期原則,而不是「一刀切」的抵制院轉網,或許才是未來的方向。


關鍵字: